论课程评价中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的质性评价不追求适用于一切的普遍规律。它的目的在于把握课程质的规定性,通过对课程广泛细致地分析,深入理解,进而从参与者的角度来描述课程的价值和特点。评价是为了增强课程规划的有效性,并使参与的每一个人受益。知识是相对的,因而课程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只能做大致描述和价值判断。评价要检验学生通过课程学到了哪些东西。在评价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学到他们不愿意学或者没让他们学的内容。这可能意味着孩子们在课程内容学习上的失败,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学习的问题。然而若使用量化评价方法,会测不到这方面内容而忽略了一些重要因素。而质性评价把学习理解为促进评价的开展,会把它作为讨论、决策、行动的资料来源。
3.评价过程质性评价不强调在评价开始就对评价问题进行理论假设,假设可以在评价过程中形成,也可以随着评价的进行而改变,因此质性评价本质上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归纳过程。评价者把评价过程视为评价者发现课程潜在价值的过程。这种评价过程增加了我们对教学本质以及师生关系、课程设计及性质、师生行为、建构知识的性质和结构等的理解。这种评价没有绝对严格的程序,带有很大的灵活性,前一步资料搜集的情况往往决定下一步的方向。课程评价是一个连续性的、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种连续评价、不断反馈的模式。
4.评价的具体方法质性评价认为,资料是对评价者价值观的反映。在评价开始之前,人们不知道他需要揭示的东西。随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所需要的方法将不断显现。不同的调查主题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具体有参与观察、行动研究、人种学等。与量化评价的精确定义、精心设计、预设程序和工具等相反,质性评价中的工具和方法是逐渐显露出来的。在学校和课堂,在不同的课程规划阶段,评价者会在评价中不断更新或改进相关的评价程序、工具和变量。
5.评价者的角色质性评价主张不要对外部评价者与内部评价者进行严格区分。课程评价是一个包括所有参与课程检验、并了解课程评价过程的个体(如教师、学生、家长、督导员、专家等)在内的共同参与的、连续性的过程。评价者充当了促进者,鼓励参与者对有关课程的内容提问、讨论,同时进行设计和资料收集、分析、解释,并澄清一些观念,如教育目标、知识的本质、教与学、特定情境和教育环境的含义等。评价者会考虑到参与者对当前课程看法、发展方向,并借鉴其它参与者的观点。评价者也是一名学者和教师,通过对话和合作性活动指导所有参与者,提高了参与者的评价思维过程和技能,并解决他们的困惑。评价者不一定中立,他也可以在合作性的对话中发表自己见解。
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特点和联系
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在理论上有分歧,但它们不是两种对立的方法,在课程评价中是非常必要和不可缺少的。它们的分歧能在课程评价实践中统一起来,互相弥补各自的缺点。
1.量化评价的特点量化评价的优点是逻辑性强,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能对课程现象的因果关系作出精确分析,结论也更为客观和科学。
然而,影响制约教育和课程的变量很多,所建立的量化课程指标体系只能考虑有限的几个变量,容易忽略课程规划中那些不可测量的重要方面,从而影响了课程评价的信度。而且它排斥了对既定教育计划的持续性再开发,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课程评价与课程开发之间的鸿沟。最后,它只重视行政管理人员和课程评价者的利益,忽视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价值失去了多元性。
2.质性评价的特点质性评价尊重现实,没有预先安排好的结构进行评价,对问题的认识较为真实而全面。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尊重:评价者本人是主要的评价工具,从评价对象的角度去解释评价对象及其行为的内部意义,所关注的是被评价对象自己的看法,尊重评价对象对自己行为的解释。
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绝对的。由于质性评价的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都是主体的人,因而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评价者个人背景以及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会对课程评价过程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而且,质性评价对评价者的要求很高,并不是所有的评价者都能胜任,而且质性评价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还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
3.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联系质性评价是作为对量化评价的反思、批判而出现的。但从根本上讲,质性评价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中,两者都无法单独使用来解释所有问题。它们是互为补充、互相支持的,质性评价内在地包含了量化评价。质性评价为量化评价提供了应用的框架,而量化评价又为质性评价的深入创造了条件。
四、走向多元的课程评价方法
现代课程评价的出现是以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背景的,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以客观、精确、量化为标志。然而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任何一种方法评价教育现象,都是不可能完善的。倘若把复杂的课程现象简单化,把课程对学生各个方面发展的影响简化为可能的几个数量,都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客观性,也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方法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关键是它的运用范围恰当与否,因为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有在全面深刻地认识各种方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在课程评价中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评价者可以从不同的评价视角来看待评价问题,根据课程评价的目的、对象,评价的条件与环境以及评价者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以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质性评价特别适合课程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领域。因为它强调对现象的深入了解,尊重课程实施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运用质性评价方法,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开发、规划与实施,对课程作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当然,我们强调加强质性评价,并非否定量化评价。在课程评价中我们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教育评价方法从对立走向统一与多元,从而更逼真地反映教育和课程现象。
《论课程评价中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3326.html
3.评价过程质性评价不强调在评价开始就对评价问题进行理论假设,假设可以在评价过程中形成,也可以随着评价的进行而改变,因此质性评价本质上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归纳过程。评价者把评价过程视为评价者发现课程潜在价值的过程。这种评价过程增加了我们对教学本质以及师生关系、课程设计及性质、师生行为、建构知识的性质和结构等的理解。这种评价没有绝对严格的程序,带有很大的灵活性,前一步资料搜集的情况往往决定下一步的方向。课程评价是一个连续性的、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种连续评价、不断反馈的模式。
4.评价的具体方法质性评价认为,资料是对评价者价值观的反映。在评价开始之前,人们不知道他需要揭示的东西。随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所需要的方法将不断显现。不同的调查主题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具体有参与观察、行动研究、人种学等。与量化评价的精确定义、精心设计、预设程序和工具等相反,质性评价中的工具和方法是逐渐显露出来的。在学校和课堂,在不同的课程规划阶段,评价者会在评价中不断更新或改进相关的评价程序、工具和变量。
5.评价者的角色质性评价主张不要对外部评价者与内部评价者进行严格区分。课程评价是一个包括所有参与课程检验、并了解课程评价过程的个体(如教师、学生、家长、督导员、专家等)在内的共同参与的、连续性的过程。评价者充当了促进者,鼓励参与者对有关课程的内容提问、讨论,同时进行设计和资料收集、分析、解释,并澄清一些观念,如教育目标、知识的本质、教与学、特定情境和教育环境的含义等。评价者会考虑到参与者对当前课程看法、发展方向,并借鉴其它参与者的观点。评价者也是一名学者和教师,通过对话和合作性活动指导所有参与者,提高了参与者的评价思维过程和技能,并解决他们的困惑。评价者不一定中立,他也可以在合作性的对话中发表自己见解。
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特点和联系
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在理论上有分歧,但它们不是两种对立的方法,在课程评价中是非常必要和不可缺少的。它们的分歧能在课程评价实践中统一起来,互相弥补各自的缺点。
1.量化评价的特点量化评价的优点是逻辑性强,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能对课程现象的因果关系作出精确分析,结论也更为客观和科学。
然而,影响制约教育和课程的变量很多,所建立的量化课程指标体系只能考虑有限的几个变量,容易忽略课程规划中那些不可测量的重要方面,从而影响了课程评价的信度。而且它排斥了对既定教育计划的持续性再开发,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课程评价与课程开发之间的鸿沟。最后,它只重视行政管理人员和课程评价者的利益,忽视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价值失去了多元性。
2.质性评价的特点质性评价尊重现实,没有预先安排好的结构进行评价,对问题的认识较为真实而全面。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尊重:评价者本人是主要的评价工具,从评价对象的角度去解释评价对象及其行为的内部意义,所关注的是被评价对象自己的看法,尊重评价对象对自己行为的解释。
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绝对的。由于质性评价的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都是主体的人,因而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评价者个人背景以及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会对课程评价过程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而且,质性评价对评价者的要求很高,并不是所有的评价者都能胜任,而且质性评价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还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
3.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联系质性评价是作为对量化评价的反思、批判而出现的。但从根本上讲,质性评价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中,两者都无法单独使用来解释所有问题。它们是互为补充、互相支持的,质性评价内在地包含了量化评价。质性评价为量化评价提供了应用的框架,而量化评价又为质性评价的深入创造了条件。
四、走向多元的课程评价方法
现代课程评价的出现是以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背景的,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以客观、精确、量化为标志。然而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任何一种方法评价教育现象,都是不可能完善的。倘若把复杂的课程现象简单化,把课程对学生各个方面发展的影响简化为可能的几个数量,都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客观性,也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方法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关键是它的运用范围恰当与否,因为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有在全面深刻地认识各种方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在课程评价中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评价者可以从不同的评价视角来看待评价问题,根据课程评价的目的、对象,评价的条件与环境以及评价者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以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质性评价特别适合课程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领域。因为它强调对现象的深入了解,尊重课程实施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运用质性评价方法,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开发、规划与实施,对课程作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当然,我们强调加强质性评价,并非否定量化评价。在课程评价中我们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教育评价方法从对立走向统一与多元,从而更逼真地反映教育和课程现象。
《论课程评价中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