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科学课论文 >> 正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浮梁县教育体育局电教馆 倪平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教育部作出了“从2001年起,用5年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这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除开设必要的信息技术课程外,创设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仅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1、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是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并把一工具运用到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相互融合,为新型教学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达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践行能力的目标。
    2、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一要求为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支撑点,我们很有必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如何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
    其一,科学教材中的许多隐形知识、原理、规律,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是难以讲清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有效补充这一教学环节。例如:风的形成过程、果实的形成、煤油和石油的形成等,可运用CAI课件或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刺激对象,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规律,获得深刻的印象;其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自然现象是学生无法考察或经历的,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较好地克服这一不足,更好的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新理念;其三,教材中的许多活动、学生实验,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对实验操作中违规或失误而导致的不良现象,教师只能通过语言来传达这一信息,对具体不良现象不可能甚至不能为学生提供示范,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可将这些不良现象进行直观的模拟,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此种种,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大有探索、实践的价值。
    3、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的切入点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不是将内容简单的混合,而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只有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为此选准整合的切入点,是搞好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关键。
    ⑴即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加以整合。教材内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起决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难易之分,因此,我们可以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好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例如:《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这课中卵石的成因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上学生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或教学专题片,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首先在河道上游呈现岩石受风化的画面,使学生知道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碎石、沙粒;然后重点表现在水的搬运过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与沙粒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圆又光滑的卵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对卵石的正确认识。
    ⑵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他们自行获取知识。为此在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处整合,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例如:为使学生对恐龙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理解,教师可将其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活动。把学生进行分组搭配,向学生提供有关恐龙内容的网站,让学生自行从网站上考察恐龙的生活,下载有关的文字和图象,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这样,学生不仅对恐龙知识有完整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⑶每一课书都有学生要掌握的科学知识、基本概念。由于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掌握基本概念,并不只限于认识那些用各种感官感知到的个别事物和现象,还必须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非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过到目的的。此时,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哺乳动物概念的形成中,儿童对熟知的猫、狗、虎不难理解,但是为避免学生以为哺乳动物只是生活在陆地上的不完善认识,教师可通过电视、多媒体动画等,将空中飞行的、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向学生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不管生活在何处,只要具有哺乳动物特征的动物就是哺乳动物。从而巩固完善最初的概念。
    ⑷“非最佳时机”是指一节课的开始(约5分钟)和后半节课。刚开始上课时,学生情绪未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后半节课,由于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往往会引起思维疲劳。注意力分散,这时,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有意注意转向无意注意,将会使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学习动机会很快调动起来。
    ⑸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自然实验,是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如果操作不当或操作失误,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凭借语言来讲解,不能为学生提供结论的验证性实验。然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些实验,有利于学生看到错误操作的危害性,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印象极为深刻。例如:在制氧时,针对学生容易搞错的两处,一是试管口向上倾;二是实验结束时,先移酒精灯而产生的试管爆炸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既安全又不损耗仪器,还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或者有意将教师在操作中失误而导致的不良现象制成教学专题片,上课时,给学生播放,也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4、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应重视的问题
    ⑴要搞好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有机整合,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整合置于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教学课件制作、实验设计、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搞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育的能力。
    ⑵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并不只是科学教材中的具体知识,最重要的教学目标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能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更不能认为整合就是教师个人运用信息技术,要激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亲历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既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相应的信息技术,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践行能力。
    ⑶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有一个度的问题,要切实把握好,否则就会偏离科学教学的重心,成为信息技术课,因此,在整合中,应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精心设计整合的内容,作到主次分明,整合精当。
    ⑷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必须有一定的信息资源作支撑,否则,整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学校要针对课程内容,加强科学课程信息资源的建设,为整合提供最佳的支撑点。
总之,加强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努力探索、实践,就会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获得新的成果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336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科学课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