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心灵的希望之火
然而,老师的困难,他总是装在心里,给予关心解决。马老师患病住院,他奔走了大半个上海,寻名医,找良方,忍着腰椎病发作的剧痛坚持每晚探病陪夜。有一次他高烧40℃,听说患癌症的陈老师要动手术,他跳下床推上车就直奔医院。那天,风雨交加,他一路上心跳气急,浑身乏力,眼冒金星,终于晕倒在卢家桥边。当大雨把他淋醒后,他喘着大气,一步步推着车走到医院。病床上的陈老师见了失声痛哭。其他诸如老师家属治病,子女入学,住房困难,职称评定,以至邻里纠纷,只要老师们找他,他都有求必应,竭尽全力。
李校长对不相识的人也尽力给予帮助。1989年春,他住院期间,把自己的水果及营养品送给一位江西来的经济十分困难的中学生病友,还包下了陪他的姐夫的一日三餐;1994年他在市第二教育学院参加学习班,回家路上遇到一位60多岁老太和儿子一起从山东来上海看病,不幸钱包被窃,正哀哀地向路人求助,他立即把身上仅有的180&127;元钱统统给了他们。象这类事不胜枚举。李校长这种崇高的人格品质,是一股强大的凝聚力。难怪老师们发自肺腑地说:“有这样的领导,我们再累也心甘情愿啊!”
构建大杨浦青少年心灵绿地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读学校原来的办学模式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工读教育如何通过改革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呢?这一问题摆到了李校长的面前。这时,卢湾、浦东新区等工读学校发挥其在德育方面的优势,尝试招收学校、家庭难以管教的“两难”学生,实行寄宿就学,取得了初步成效。李校长敏锐地觉察到这一举措的社会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立即组织人力在本区部分中小学进行调查摸底,证明这种办学形式具有可行性。这一计划立即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将工读学校易名为辛灵中学,分寄宿和工读两部。“辛”者,“心”之谐音也。取名辛灵无疑寓有为行为偏差生重塑美好心灵之意。
在基本巩固了一校两部的办学模式后,一个更大的计划在李校长心中开始酝酿——为大杨浦构建一个青少年保护中心。1997年,经过慎密的调查研究,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又接收了邻近的一所幼儿园,加以改建装修后,将女生班扩展为女生部,成为辛灵中学的二分校。同时,与二军大所属长海医院在原讲师团的基础上联合组办青少年心理咨询部,在开展学生心理测试和心理矫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荣获了市级军民共建先进。
为了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能力,1998年春季,他们通过区劳动局,与公交公司所属四平技校合办就业预备培训部,专门招收从本校寄宿部和工读部毕业的学生,进行职技培训。
在校外教育工作组的基础上,又组建社区综合教育部,与区青保办共同建设社区青保网络,开展违法犯罪的预测、预防和离校生巩固的校外教育,增加了综合治理的力度。形成一校(辛灵中学)、三址(总校、一分校、二分校)、六个工作部(男生寄宿部、工读教育部、女生寄宿部、心理咨询部、就业预备培训部和社区综合教育部)的办学模式,成为杨浦区的青少年保护中心。
59岁的李校长自信地说,个人的退休有年龄限制,但奉献没有终点。无数工读学校的教师,为了点燃学生心灵的希望之火(第2页),甘愿献出自己毕生的心力,李校长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无愧于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校长的称号。
《点燃学生心灵的希望之火(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