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数学论文 >> 正文

优化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辽阳市白塔区教师进修学校  赵建国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的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已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把它和数学课程紧密联系起来,是当今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

一、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令人担忧

在中国,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全都懂了”,这就是优秀的老师,是成功的教育;而在美国,却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甚至连教师也难以回答,才是好的教师,是成功的教育。

在课堂上,中国的学生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提出问题,而美国的学生为了装懂则故意向老师提出问题。

据报载,美国加州中小学的平均考试成绩在50个州里倒数几名,但加州科技人员的发明和专利总数位居第一,其主要原因就是加州教育制度更注重鼓励学生怀疑、反驳、否定前人的理论,包括自己的教师乃至学术研究界的权威。而我国学生虽然具有对成熟的东西非常熟练,科学上已经成定论的东西善于解释说明,但最大的要害是缺乏创造。在冰岛举行的29届国际中学生的物理奥赛上,中国队5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金牌,并荣获团体、个人等许多项目第一。但赛后举行了专家报告会,由专家接受选手们的提问,当时我国的五位参赛选手面对国外众多选手所提出的多种不同的问题,却无一人提出一个问题,可见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之薄弱令人担忧。

二、强化问题意识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时,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中国的教育过于控制人的个性发展,要求上课时,(特别是对待小学生)把两手放在桌上,或背手坐直等,有问题必须举手经老师同意后才可以发言;过于重共性而轻个性,过于重义务而轻权利,过于重服从而轻自主,过于重外在的纪律而轻内在的能力……

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个阶段的战略。

然而,许多人士却还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是很棒的,那是世界上有目共睹的,现在的问题是高等阶段的教育(特别是大学研究生的教育)没有做好,要加强的只是高等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问题……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因为,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要培养,就要从小开始培养。这种培养,不但要有内在成长的连续性,还要有外在培养的持续性。同时,创造力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

打一个比方,一个人的创造性就向一粒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同样的道理,人的个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素质,也就向种子一样,需要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一个种子在其发育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护理,没有得到科学的施肥灌溉,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那么这颗种子就会发育不良,等这颗种子长到一定的程度,甚至已经基本定型,才移到良好的环境,虽然可能成材,但最少已难成为参天的栋梁之材。这正是我国中学生能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屡获金牌而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学者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所在。

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而问题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问题意识。

其一,是强调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

其二,是强调要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问题的过程。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里造成或产生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能产生创造灵感。

三、优化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目前,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如下的两个方面:

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意提出问题;

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我国的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称赞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他认为该校训好就好在每一句的第二个字上,即“学”和“问”。他说:“学问就是学习问题,没有问题哪来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答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下面以小学数学为例,谈一谈教学过程中优化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做法:

1. 慎重说“不”,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以上几种解法符合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教师给予了充分肯定,体现了一题多解的创新解法。教师正打算进行小结时,突然有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兴起了手,争着说:“老师,我认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我们认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5元!”……同学们争论不休,教室里炸开了锅。不等学生说完,教师便极不耐烦地大声说:“要注意听讲,不要凭空瞎猜!你们看,生1的解题思路是……”。

这时,我才注意到,刚才提出不同答案的几位同学欲言又止,他们低着头盯着自己的课桌,一副满不服气的样子,并不在乎老师那通情达理的逐一解说。

“他们是凭空瞎猜吗?带着这个疑问,课后我找到了这几位同学”。甲生说:假如是“一张课桌配两把椅子”为一套的话(课上学生坐的就是这种情况),那么每张椅子的价格就是10元;乙生说:假如是“一张课桌配三把椅子的话(实验室里的桌椅配套就是这样的)”,那么每张椅子的价格就是6⅔元;丙生说:假若是“一张桌子配四把椅子的话(图书阅览室的课桌椅摆设就是这样的)”,那么每张椅子的价格就是5元……

学生的思维已远远超过了习题本身的解题价值,我从内心里佩服这几位学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问题,我为他们敢于向教师、向课本、向权威说不的挑战精神拍手叫好。同时也为执教者的草率行为深感担忧,更为教师失去一次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施教机会而惋惜。

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要求我们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看成教学活动当中的一员,课堂上,当学生动起来时,课堂活起来时,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时,我们教师不能被写在纸上的标准答案和教学目标蒙住了双眼,捆住了手脚。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假若教师能依照课堂的反馈信息及时地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鼓励学生“异想天开”,那么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创造的灵感,感受成功的体验。

2.延迟评价,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心理学研究发现,向学生预示结果和方法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答案和思考下结论,即使有定论的结果也应该重新质疑。不要一提问后马上要学生回答,对他们的回答也不急于判断对错,可以采有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判断

例:一条路长1200米,某工程队前3天修了全长的1/5,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需几天?

某教师教学时,学生按一般方法得出:

解法一:(1200-1200×1/5)÷(1200×1/5÷3)=12(天)

——常规思维需5步计算

解法二:1200÷(1200×1/5÷3)-3=12(天)

——常规思维需4步计算

这是,这位教师停顿了片刻,习惯地对学生花妙笔说:“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大家经过讨论后,又得出了下面的解法:

解法三:3×[(1-1/5)÷1/5]=12(天)

——抽象思维需3步计算

教师看到学生的思维已经展开,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寻求最简单的解法,于是学生又想如下的解法:

解法四:3÷1/5-3=12(天)

——抽象

《优化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363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数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