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的思路和方法
雄的称号。
例8.阅读《贞观政要》中的一段史料:
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国蛮,表疏不顺(奏章里的言辞不恭顺)请发兵讨击。”太宗曰:“兵者, 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故汉光武云:‘每一发兵,不觉头须为白。’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 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击亡。隋主亦必欲取高丽,频年劳役,人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手。 至如颉利,往岁数来侵我国家,部落疲于征役,遂至灭亡。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但经历山险,士多瘅劳 ,若我兵士疾疫,虽克剪此蛮,亦何所补?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竟不讨之。
请回答:①唐太宗对战争持什么态度?所采取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②唐太宗不讨林邑的原因是什么?
③你对唐太宗不讨林邑的决定作何评价?
这道题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正确答案如下:
①唐太宗认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进行战争。认为“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唐太宗采取的是民族 和睦政策。
②唐太宗吸取了历史上苻坚、隋炀帝、颉利可汗因热衷发动战争而导致败亡的教训,警惕重蹈前人覆辙。 唐太宗认为林邑“表疏不顺”,只是言语之间的小事,不必动干戈,如果进攻林邑,面临着山险、瘴劳、兵士 疾疫等困难,即使攻下林邑,对唐朝也没有多大益处,所以决定不对林邑讨伐。
③唐太宗实行民族和睦政策,不讨林邑,避免了一场民族间的战争灾难,这一决策是英明的。
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复习
1.我国政治越是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对外交往就越频繁。
汉唐宋元明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海陆交通发达,国家强盛和经济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对 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总之,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是加强对外交往的基础。
2.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形式主要有:政治军事外交往来;经济贸易往来;科技文化交流。通过中外交流,增 进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是逐步发展的。先是从周围的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 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4.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是通过四条渠道进行的。即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例如西汉的丝绸之路;官方 派遣使节、留学生,例如唐朝时期日本派遣的“遣唐使”;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行交往,例如西汉末从印度传 来的佛教;明朝利玛窦传来的西方科学文化;战争在客观上也为中外交流创造了条件。
5.中国古代的反侵略战争。戚继光抗倭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两次雅克萨之战。
6.区别一些国家的古今称法。大食就是今天的阿拉伯;波斯、安息就是今天的伊朗;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 。
例9.1992年第4题
唐朝的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当时日本仿照唐朝制度颁布的是
A.租庸调制 B.均田制 C.幕府制 D.节度使制
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在政治经济体制方面,日本仿照唐的制度,实行大化改新,改革了行政制度, 实行班田制、租庸调制。班田制同于均田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所以,这道 题正确答案是A项。
五、文化科技史的复习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隋唐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体现,明清 时期民主思想家的出现和《红楼梦》的完成,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2.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人民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四大 发明在世界的传播,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我国善于吸收世界上科技先进成就,从而丰富和推动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例如唐乐里的高丽乐,印 度佛教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水利法。
4.凡是课本中提到的“最早”、“第一次”、“首创”等科技文化内容,都应作为复习重点,并按时间顺 序加以分类整理。例如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天文历法成就、数学成就和医学成就,等等。
例10.唐朝和宋元时期,中国先进的科技文化对欧洲产生过什么重要影响?试分析这些影响的国内条件和基 础。
唐朝时,中国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经大食传到欧洲。宋元时三大发明传入欧洲。活字印刷术改变了欧 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罗盘针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对 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从条件和基础分析:唐朝时,中国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发达。宋元时期,封 建经济继续发展,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经济基础;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以及元的统一,都为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政治条件。
总之,复习有法,但无定法,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学校老师具体指导下,认真复习中国古代史。
范瑞祥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西城区教研中心中学历史教研室主任、北京西城区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北京西城区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曾被评为北京西城区先进教师和北京西城区优秀 园丁。1985年以来历任北京市历史高考阅卷领导小组负责人之一。主编过《高考新动向与应试对策》、《高考 复习指导丛书<历史>》、《高考历史辅导》等著作,编著有《中国近代科学家》、《中国近代的维新变法》等 著作,参与编写过《历史高考新题型》、《中学历史总复习》、中国教育电视台“复习时间”节目用书《高中 历史》等著作。还先后在《中国考试》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 《中国古代史复习的思路和方法(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3681.html
例8.阅读《贞观政要》中的一段史料:
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国蛮,表疏不顺(奏章里的言辞不恭顺)请发兵讨击。”太宗曰:“兵者, 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故汉光武云:‘每一发兵,不觉头须为白。’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 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击亡。隋主亦必欲取高丽,频年劳役,人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手。 至如颉利,往岁数来侵我国家,部落疲于征役,遂至灭亡。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但经历山险,士多瘅劳 ,若我兵士疾疫,虽克剪此蛮,亦何所补?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竟不讨之。
请回答:①唐太宗对战争持什么态度?所采取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②唐太宗不讨林邑的原因是什么?
③你对唐太宗不讨林邑的决定作何评价?
这道题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正确答案如下:
①唐太宗认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进行战争。认为“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唐太宗采取的是民族 和睦政策。
②唐太宗吸取了历史上苻坚、隋炀帝、颉利可汗因热衷发动战争而导致败亡的教训,警惕重蹈前人覆辙。 唐太宗认为林邑“表疏不顺”,只是言语之间的小事,不必动干戈,如果进攻林邑,面临着山险、瘴劳、兵士 疾疫等困难,即使攻下林邑,对唐朝也没有多大益处,所以决定不对林邑讨伐。
③唐太宗实行民族和睦政策,不讨林邑,避免了一场民族间的战争灾难,这一决策是英明的。
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复习
1.我国政治越是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对外交往就越频繁。
汉唐宋元明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海陆交通发达,国家强盛和经济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对 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总之,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是加强对外交往的基础。
2.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形式主要有:政治军事外交往来;经济贸易往来;科技文化交流。通过中外交流,增 进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是逐步发展的。先是从周围的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 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4.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是通过四条渠道进行的。即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例如西汉的丝绸之路;官方 派遣使节、留学生,例如唐朝时期日本派遣的“遣唐使”;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行交往,例如西汉末从印度传 来的佛教;明朝利玛窦传来的西方科学文化;战争在客观上也为中外交流创造了条件。
5.中国古代的反侵略战争。戚继光抗倭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两次雅克萨之战。
6.区别一些国家的古今称法。大食就是今天的阿拉伯;波斯、安息就是今天的伊朗;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 。
例9.1992年第4题
唐朝的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当时日本仿照唐朝制度颁布的是
A.租庸调制 B.均田制 C.幕府制 D.节度使制
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在政治经济体制方面,日本仿照唐的制度,实行大化改新,改革了行政制度, 实行班田制、租庸调制。班田制同于均田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所以,这道 题正确答案是A项。
五、文化科技史的复习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隋唐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体现,明清 时期民主思想家的出现和《红楼梦》的完成,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2.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人民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四大 发明在世界的传播,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我国善于吸收世界上科技先进成就,从而丰富和推动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例如唐乐里的高丽乐,印 度佛教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水利法。
4.凡是课本中提到的“最早”、“第一次”、“首创”等科技文化内容,都应作为复习重点,并按时间顺 序加以分类整理。例如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天文历法成就、数学成就和医学成就,等等。
例10.唐朝和宋元时期,中国先进的科技文化对欧洲产生过什么重要影响?试分析这些影响的国内条件和基 础。
唐朝时,中国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经大食传到欧洲。宋元时三大发明传入欧洲。活字印刷术改变了欧 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罗盘针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对 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从条件和基础分析:唐朝时,中国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发达。宋元时期,封 建经济继续发展,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经济基础;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以及元的统一,都为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政治条件。
总之,复习有法,但无定法,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学校老师具体指导下,认真复习中国古代史。
范瑞祥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西城区教研中心中学历史教研室主任、北京西城区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北京西城区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曾被评为北京西城区先进教师和北京西城区优秀 园丁。1985年以来历任北京市历史高考阅卷领导小组负责人之一。主编过《高考新动向与应试对策》、《高考 复习指导丛书<历史>》、《高考历史辅导》等著作,编著有《中国近代科学家》、《中国近代的维新变法》等 著作,参与编写过《历史高考新题型》、《中学历史总复习》、中国教育电视台“复习时间”节目用书《高中 历史》等著作。还先后在《中国考试》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 《中国古代史复习的思路和方法(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