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任务驱动”法激活信息技术教学
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 胡亦嘉
【摘 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如何改变简单传授、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这一新兴的领域中简单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显然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究的。在探究的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蕴然而生,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被普遍采用。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利用“任务驱动”法做出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建构主义 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
【正 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如何改变简单传授、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这一新兴的领域中简单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显然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究的。在探究的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蕴然而生,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被普遍采用。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利用“任务驱动”法做出初步的探讨。
一、“任务驱动”的内涵及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知识是暂时的、可开发的、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学习是一个解决内在认知冲突的自我调节过程,这些冲突经常通过具体的联系、讨论和思考变得明显。”这表明了学习不仅仅是拥有知识的人把想法转移到还没有知识的人那里,而应该是一个人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等经历后产生的新认识。“任务驱动”就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收获一种学习实践经验,获得新的知识。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这里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几道命令或几个习题,而应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为“任务”创设合适的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总是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任务”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导火索”,应是抛砖引玉,引领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三、“任务”设计要全向全体学生,做到合理有层次。
在信息技术课上,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布置一个任务,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操作环节中,一部分非常忙碌,确定主题、查找资料、根据已掌握的技能合成作品,并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信息技术应用自如;另有一部分却一脸惘然,无从着手。这种现象表明,学生之间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尚处于较低的起点。如果不能及时改变这种状况,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间的差异会越来越明显。因此在“任务”设计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地来教学,对新的知识点或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讲解,并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实现自主学习、操作。学生在完成一些与自己实际有关的一些任务时,比如“申请电子邮箱”等,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任务”设计时还要注意把重点、难点分散开,因为掌握信息技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每个“任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一个任务中不能有过多的重点、难点,否则会因为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时也要注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从了解、熟悉、深入理解、掌握、运用等有一种渐进的过程。
“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有一定的层次,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例如高段的多媒体制作教学内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仅仅在教师展示“任务”的基础上做一些变换,达到基本教学要求。而对大多数学生则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加以变换,进行简单的创作。在完成自创“任务”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更强的学生则可选择有特点、有创新、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完成 “任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兴奋点,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与提高。
四、注重加强“任务”的反馈与评价,给予学生成就感。
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包括教学思路、教学过程,还有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注意“任务”的反馈和适时进行评价是不可缺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重点地指导。
教学中及时点评,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展示时,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使全体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第一份作业是:录入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错误率在0.5%以下;并在文本中体现出一种格式(如首字下沉、并排字符、分栏、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等等);第二份作业要求体现学生的个性、水平和设计能力、审美观点。因为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录入学习有了兴趣。经过录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之间的相互展示,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然而死板的滥用和泛化“任务驱动”也会使教学走进一种误区,例如:任务设计欠明确、具体,缺乏可操作性;设计的任务的难度没有层次性;设计的任务缺乏“生活化”、情境性和意义性;任务评价过于简单化等都不能对信息技术教育产生积极作用,有的甚至还会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探究才能找出更佳、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才能更好的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全体教师将一如既往的上下求索! 《巧用“任务驱动”法激活信息技术教学》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3705.html
【摘 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如何改变简单传授、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这一新兴的领域中简单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显然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究的。在探究的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蕴然而生,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被普遍采用。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利用“任务驱动”法做出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建构主义 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
【正 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如何改变简单传授、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这一新兴的领域中简单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显然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究的。在探究的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蕴然而生,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被普遍采用。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利用“任务驱动”法做出初步的探讨。
一、“任务驱动”的内涵及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知识是暂时的、可开发的、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学习是一个解决内在认知冲突的自我调节过程,这些冲突经常通过具体的联系、讨论和思考变得明显。”这表明了学习不仅仅是拥有知识的人把想法转移到还没有知识的人那里,而应该是一个人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等经历后产生的新认识。“任务驱动”就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收获一种学习实践经验,获得新的知识。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这里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几道命令或几个习题,而应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为“任务”创设合适的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总是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任务”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导火索”,应是抛砖引玉,引领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三、“任务”设计要全向全体学生,做到合理有层次。
在信息技术课上,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布置一个任务,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操作环节中,一部分非常忙碌,确定主题、查找资料、根据已掌握的技能合成作品,并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信息技术应用自如;另有一部分却一脸惘然,无从着手。这种现象表明,学生之间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尚处于较低的起点。如果不能及时改变这种状况,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间的差异会越来越明显。因此在“任务”设计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地来教学,对新的知识点或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讲解,并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实现自主学习、操作。学生在完成一些与自己实际有关的一些任务时,比如“申请电子邮箱”等,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任务”设计时还要注意把重点、难点分散开,因为掌握信息技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每个“任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一个任务中不能有过多的重点、难点,否则会因为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时也要注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从了解、熟悉、深入理解、掌握、运用等有一种渐进的过程。
“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有一定的层次,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例如高段的多媒体制作教学内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仅仅在教师展示“任务”的基础上做一些变换,达到基本教学要求。而对大多数学生则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加以变换,进行简单的创作。在完成自创“任务”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更强的学生则可选择有特点、有创新、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完成 “任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兴奋点,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与提高。
四、注重加强“任务”的反馈与评价,给予学生成就感。
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包括教学思路、教学过程,还有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注意“任务”的反馈和适时进行评价是不可缺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重点地指导。
教学中及时点评,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展示时,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使全体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第一份作业是:录入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错误率在0.5%以下;并在文本中体现出一种格式(如首字下沉、并排字符、分栏、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等等);第二份作业要求体现学生的个性、水平和设计能力、审美观点。因为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录入学习有了兴趣。经过录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之间的相互展示,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然而死板的滥用和泛化“任务驱动”也会使教学走进一种误区,例如:任务设计欠明确、具体,缺乏可操作性;设计的任务的难度没有层次性;设计的任务缺乏“生活化”、情境性和意义性;任务评价过于简单化等都不能对信息技术教育产生积极作用,有的甚至还会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探究才能找出更佳、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才能更好的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全体教师将一如既往的上下求索! 《巧用“任务驱动”法激活信息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