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科学课论文 >> 正文

自然课的观察原则与观察方法


   一、依据心理特点,遵循观察原则
    小学生在观察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时,主要有以下三个心理特点:(1)随意性。小学生的意志控制力较 差,在观察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目的性和意志力的支配,注意力容易分散,陷入观而不察,察无目标,察无所 知的境地。(2)情绪性。小学生情绪易波动,容易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新异的有强烈刺激的现象产生注 意,乐在其中,而忘记观察的任务。(3)笼统性。小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满足于或停留于大致的、笼统 的、轮廓的观察,而不善于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局部,因而常遗漏或忽视重点的观察内容。
    针对上述心理特点,教师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观察前就应让学生明确。如《水蒸汽凝结》 一课,教师指导学生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并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 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后,教师应告诉学生,过一会儿,看两块玻璃片下面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样学生就会 根据观察的目的,有的放矢地去观察,并发现在冷玻璃片下很快出现许多小水珠,在热玻璃片下没有小水珠。 如果观察目的不明确,学生就很难发现这些现象。
    2.细致性原则。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明察秋毫,才能注意到自然事物间的联系。所以,教师指导学生观 察自然事物和现象时,应要求学生动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体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观察对象,养成细 致的观察习惯。如《风》一课,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风的模拟实验时,应让学生细致观察,当箱内的蜡烛未点燃 时,洞口烧着香的烟往哪个方向流动?点燃箱内的蜡烛以后,洞口燃着香的烟往哪个方向流动?如果学生不细 致观察,那么就不能根据现象去推论出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条件下发生的。
    3.重点性原则。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性,如果观察时不分主次,不突出重点,事物的特征就不能发 现。如《考察自然水域》一课,教师带学生到当地自然水域去考察时,应让学生重点观察被污染水的特征,看 一看水是不是清澈的,是不是无色透明的,有没有黑红、褐等被污染的颜色,有没有油、泡沫等漂浮物,闻一 闻有没有腥、臭等气味。否则,考察就只能成为走马观花的“参观”。
    4.循序渐进原则。“序”是教材的逻辑顺序。渐进必须循序,又要快慢适度,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如教学《土壤的成分》,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土壤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实验让上学生观 察现象,并分析归纳出土壤的成分。又如,教学《关节》,教师应在指导学生观察、认识人体的肩关节、肘关 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一些比较大的关节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观察有关关节的屈、伸、内 收、外展、旋转、环转等作用。这样就能使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
    二、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1.顺序法。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 程。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 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次序。只有观察有序,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顺序法可分为方位顺序和时间顺 序。(1)方位顺序法。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由近及 远或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先中间后两边或先四周后中间;定点观察或移点观察(随着观察对象的 行踪而改变观察点)。(2)时间顺序法。即按观察对象的先后发展顺序观察。如指导学生观察一天中太阳下 的物体变化,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观察蚕一生的变化,观察月亮在不同日期同一时刻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等 。
    无论是方位顺序观察还是时间顺序观察,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种观察方法贯穿于一次观察全过 程,就不可能观察得全面、细致。因此,只有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围绕观察目的进行观察,才能真 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2.比较法。比较是人们认识自然事物或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自然教学中,运用比较观察容易发现 自然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如教学《哺乳动物》,利用幻灯片或挂图指导学生观察猫、牛、猴、狮子等的特 征,就容易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以及它们在繁殖、喂养方面的共同特征。又如,教学《鸟》,指导学生先观察 鹰、喜鹊、家燕、大雁、啄木鸟等外形上的共同特征,再通过比较,学生就容易发现它们身体都分为头、颈、 躯干、尾、翅膀、腿六个部分。
    3.推断法。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不应使学生局限于通过直观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必须引导他 们学会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把观察同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结合起来。只有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观察,才 能真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如教学《热对流》,教师可根据烧水的时候,壶里的水是怎样被烧开的问题,指导 学生去做“烧开水”的实验。在实验前让学生思考,当用酒精灯加热水时放在烧杯底的锯末的动态,在实验中 借助观察水中锯末的动态,引导学生推理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不断下降,下降的水受热 后又会上升……只有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及实验后进行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地推论训练, 才有助于学生掌握观察中的推理方法,才能真正把“观”与“察”有机结合起来。
    4.想象法。学生在认识自然事物时,不仅能感知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回忆他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和 现象的“形象”,而且还能把这些感知的和浮现的表象在大脑中进行组合加工,形成新形象,这就是学生学习 自然的想象过程。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若能适时启发学生想象,就可使观察插上翅膀,意境更加广阔,从 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叶的蒸腾作用》一课,学生通过“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际观察,发现罩植物的塑 料袋内有很多小水珠,教师先启发学生思考塑料袋内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是从湿土里进去的吗?(学生通 过启发会说出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体出来的)再由此指导学生进一步想象:如果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体里出来 的,那么植物体应该有什么样的构造,才能往外跑“气”?此时学生能推想出植物体表面应该有让水蒸气跑出 来的孔,这些小孔一定很小,是肉眼看不见的。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叶表面的气孔,验证他们的推想是否正确。
    5.提纲法。在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之前,教师列出观察提纲,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是培养 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如《风》一课的“风的模拟实验”观察,教师若用小黑板列出观察提纲:( 1)当把点燃的香放在箱左侧洞口时,烟的路径是怎样的?(2)当点燃箱内的蜡烛,依然把香放在箱左侧洞 口时,烟的路径又是怎样的?学生就能通过观察思考得出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条件下发生的结论。又如教学 《爬行动物》,观察壁虎时,教师可结合挂图或幻灯片出示提纲:(1)壁虎的身体是什么样的?(2)壁虎 怎样运动?(3)为什么壁虎在墙上不会掉下来?学生就能依据提纲的基本内容有序地进行观察。再如教学《 土壤的成分》,在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野外观察前可出示提纲:(1)看一看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摸一 摸土壤是否有活着的动植物和死了的动植物残体等?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观察提纲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

自然课的观察原则与观察方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376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科学课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