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自然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
的教育效果。
2.营造小“自然”,充分利用生物园地进行教学
山区学校具有土地宽阔的优势。我们结合本校条件,发动师生自建生物园。建起了大小42个植物床、4 间饲养栏、1个香菇场。每年春、秋组织学生到野外采花木、挖树桩、找奇石,移植于园中;每到植树时节, 组织学生进行播种、扦插、嫁接等活动,如今园内各种典型植物已有56种,饲养的猪、狗、猫和从外面引进 来的鸟、刺猬、青蛙、蜗牛、昆虫等动物达40多种。学校生物园的建成,既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材料、露天实 验基地,又为校园绿化提供了大量的花木幼苗。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生物园进行教学,需要学生动手实践 的内容,我们组织学生到园地上课;对不易观察的材料,如地下茎、根等,我们把它们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 。如教《植物与环境》一课,为了让学生亲自研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让学生在植物园选取两株种类一样、大 小相同、环境一致的绿色植物,在每株植物上扣一个开有“窗口”的纸盒。过了四五天,让同学们把纸盒揭开 再观察这两株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通过亲自对比实验、观察分析,正确地认识到植物与阳光的依赖关系 。又如教《植物怎样繁殖》一课后,我们让学生到植物园对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进行繁殖实验,经过长时间 的观察,他们发现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能用茎繁殖。在教《植物的根》一课时,教师把准备好的几种有代表性 的植物的根带进课堂,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他们很快认识了根有直根、须根、贮藏根。
3.利用实习基地进行乡土教材教学
铁坪村的农民亲身感受到靠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开发多种经济作物,又缺 乏应有的技术。从这一实际出发,我们针对本村相继引进的一些经济作物补充了《桃树的栽培与管理》、《香 菇的栽培与管理》、《盆景制作》等乡土教学内容,并把学生带到离校2里远的实验基地(铁坪村油桃基地)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除草、剪枝、施肥;同时要求学生配合家长大力发展家庭木耳、香菇生产,巩固所学的 实用技术。通过以上活动,既对学生进行了劳动锻炼,又使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深受家长欢迎。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这种认识不因课堂教学的开始而产生,也不因课堂教学 的终止而结束。因此,教学中我们根据农村学生课外时间充足,常与活生生的自然事物、农业生产相伴的生活 实际,把自然课前和课后当作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狠抓了课外观察实践的指导。如在教《昆虫》一 课前,我们让学生到野外去抓虫子,带进课堂进行研究。在抓虫子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许多关于虫子的生活环 境、外形特点、行动方式等方面的感性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认识基础。课后,我们又组织学生对稻 田的昆虫进行观察研究。通过观察,同学们不仅对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而且还提高了 消灭害虫、保护益虫的认识。又如学生学习了地质单元教材以后,我们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岩层进行考察。通过 考察,学生发现小林湾一带的岩层都属沉积岩,在岩层中还发现了不少植物化石。根据这一事实同学们开展了 讨论,推断出两亿年前这里曾经有过茂盛的植物,这些植物被沉积的泥沙覆盖起来,经过许多年复杂变化,有 的成了化石,有的可能形成了煤。为了证实地下有煤,他们把夹在岩层的黑色土石带回学校进行实验分析。把 黑色土石做成煤球,然后放进火炉烧,烧过之后,他们发现煤球的质量减少了百分之十五,这说明黑色的土石 里含有能燃烧的东西,这些能燃烧的东西可能就是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情况报告给村委会,得到领导高度重 视,并请专家进行了勘测,证实小林湾一带确实有煤。
三、教改实践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一)根据农村实际,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搞好自然教学。对于自然教学来说,农村学校可供利用的优势 是绝对的,面临的劣势是相对的,只要我们遵循自然学科的特点,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的实际,扬长补短,真正 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去“真刀真枪搞科学”,自然教学是大有作为的。
(二)因地制宜开展自然课外研究活动是提高农村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 结合自然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实践活动,放手让他们去采集、种植、饲养、考察、实验 ,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能帮助学生了解家乡 、认识社会,受到良好的科学启蒙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提高科学素质。
(三)认真开好农村自然课,既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又是教育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展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 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农民期盼科学的愿 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希望学校教育能直接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技术,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希 望学校教育能切实提高下一代的科学文化素质。自然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 ,其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都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因此,认真开好农村学校自然课既是教育适 应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需要,开好农村自然课,势在必行 《农村小学自然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3875.html
2.营造小“自然”,充分利用生物园地进行教学
山区学校具有土地宽阔的优势。我们结合本校条件,发动师生自建生物园。建起了大小42个植物床、4 间饲养栏、1个香菇场。每年春、秋组织学生到野外采花木、挖树桩、找奇石,移植于园中;每到植树时节, 组织学生进行播种、扦插、嫁接等活动,如今园内各种典型植物已有56种,饲养的猪、狗、猫和从外面引进 来的鸟、刺猬、青蛙、蜗牛、昆虫等动物达40多种。学校生物园的建成,既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材料、露天实 验基地,又为校园绿化提供了大量的花木幼苗。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生物园进行教学,需要学生动手实践 的内容,我们组织学生到园地上课;对不易观察的材料,如地下茎、根等,我们把它们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 。如教《植物与环境》一课,为了让学生亲自研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让学生在植物园选取两株种类一样、大 小相同、环境一致的绿色植物,在每株植物上扣一个开有“窗口”的纸盒。过了四五天,让同学们把纸盒揭开 再观察这两株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通过亲自对比实验、观察分析,正确地认识到植物与阳光的依赖关系 。又如教《植物怎样繁殖》一课后,我们让学生到植物园对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进行繁殖实验,经过长时间 的观察,他们发现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能用茎繁殖。在教《植物的根》一课时,教师把准备好的几种有代表性 的植物的根带进课堂,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他们很快认识了根有直根、须根、贮藏根。
3.利用实习基地进行乡土教材教学
铁坪村的农民亲身感受到靠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开发多种经济作物,又缺 乏应有的技术。从这一实际出发,我们针对本村相继引进的一些经济作物补充了《桃树的栽培与管理》、《香 菇的栽培与管理》、《盆景制作》等乡土教学内容,并把学生带到离校2里远的实验基地(铁坪村油桃基地)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除草、剪枝、施肥;同时要求学生配合家长大力发展家庭木耳、香菇生产,巩固所学的 实用技术。通过以上活动,既对学生进行了劳动锻炼,又使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深受家长欢迎。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这种认识不因课堂教学的开始而产生,也不因课堂教学 的终止而结束。因此,教学中我们根据农村学生课外时间充足,常与活生生的自然事物、农业生产相伴的生活 实际,把自然课前和课后当作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狠抓了课外观察实践的指导。如在教《昆虫》一 课前,我们让学生到野外去抓虫子,带进课堂进行研究。在抓虫子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许多关于虫子的生活环 境、外形特点、行动方式等方面的感性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认识基础。课后,我们又组织学生对稻 田的昆虫进行观察研究。通过观察,同学们不仅对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而且还提高了 消灭害虫、保护益虫的认识。又如学生学习了地质单元教材以后,我们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岩层进行考察。通过 考察,学生发现小林湾一带的岩层都属沉积岩,在岩层中还发现了不少植物化石。根据这一事实同学们开展了 讨论,推断出两亿年前这里曾经有过茂盛的植物,这些植物被沉积的泥沙覆盖起来,经过许多年复杂变化,有 的成了化石,有的可能形成了煤。为了证实地下有煤,他们把夹在岩层的黑色土石带回学校进行实验分析。把 黑色土石做成煤球,然后放进火炉烧,烧过之后,他们发现煤球的质量减少了百分之十五,这说明黑色的土石 里含有能燃烧的东西,这些能燃烧的东西可能就是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情况报告给村委会,得到领导高度重 视,并请专家进行了勘测,证实小林湾一带确实有煤。
三、教改实践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一)根据农村实际,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搞好自然教学。对于自然教学来说,农村学校可供利用的优势 是绝对的,面临的劣势是相对的,只要我们遵循自然学科的特点,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的实际,扬长补短,真正 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去“真刀真枪搞科学”,自然教学是大有作为的。
(二)因地制宜开展自然课外研究活动是提高农村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 结合自然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实践活动,放手让他们去采集、种植、饲养、考察、实验 ,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能帮助学生了解家乡 、认识社会,受到良好的科学启蒙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提高科学素质。
(三)认真开好农村自然课,既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又是教育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展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 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农民期盼科学的愿 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希望学校教育能直接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技术,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希 望学校教育能切实提高下一代的科学文化素质。自然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 ,其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都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因此,认真开好农村学校自然课既是教育适 应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需要,开好农村自然课,势在必行 《农村小学自然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