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
曾令华 江西于都天润实验学校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现状,从运用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方式,论述了信息技术在创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中的作用,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的小学数学作业方式,并提出了网络化作业平台设计的初步构想。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 整合 小学数学 作业方式
前 言
学习是一个过程。从学生在校学习的外在操作过程看,学生的学习可简洁地描述为“预习——上课——作业”。学生的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评价方法,是学生学习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记录。
考察我们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课堂“上课”,也对课前的“预习”有所关注,却对课后的“作业”没有给予起码的注意——仅是注意了“作业”的负担(亦即作业量)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既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发展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和立足点,是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创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方面,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一番探讨。
一、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现状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是对学生课后复习行为进行督促和惩戒的一种手段,强调作业的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如果教师不留作业将引起家长和社会的极大恐慌),而忽视了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功能。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侧重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记忆和机械性理解,以达到熟练化和自动化的程度,只注重学生近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形成“见物(分数)不见人”的冷漠状态。教师不能更多地通过作业去注意造成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和障碍的具体原因,同时使学生提不起作业兴趣,对作业感到枯燥乏味,进而产生畏惧,在客观上压抑了学生潜在素质的发挥。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是教师意志的体现,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是教师按照统一性要求(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完成方式等)对学生的变相“灌注”过程。有关调查资料显示:80%的家庭作业都是老师布置的,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大部分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的内容和要求都一样,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也要按时完成。这种专制的、千篇一律式的作业方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千人一面”,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比如,“一刀切”的作业方式,其难度和数量一般只适宜中等生做,对30%先进生来说,对他们构不成“问题情境”,难以激活他们的作业兴趣,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以及个性的张扬与发展;而对后进生来说,却又“跳一跳也难摘到桃子”,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疲于应付,只好抄袭。
由此而体现的数学作业方式就只能是机械的训练,有调查数据表明:一半以上的作业是机械性的,70%的学生认为数学作业主要是做练习题或练习册,作业缺乏创造性成为困扰当前学生课外生活的一大难题。教师也清楚重复机械的作业对学习质量的提高也有限,但不这样做,教师心不安,唯恐学生作业的时间和空间被其它学科所抢占。学生的学习时间绝大多数花费在这种机械的作业训练上,困于大量重复机械的作业中难以自拔,因而对知识和技能反而掌握不准,更谈不上学习能力的发展了。
这种落后的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状况,到了非改变不可地步了。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作业方式
1、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作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作业来说,其作业方式必须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
动手实践: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以物品或实施活动的方式予以表现。
自主探索:提倡学生自主地选择作业的形式、内容、完成方式,让学生自己留作业,体现作业中的层次性、自主性和选择性。
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地完成作业时,能够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
2、教师创设情景、提供咨询、合作伙伴的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作业这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当然是完成作业的主体——也即数学学习的主动主体,教师则当然是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主体——也即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导主体,“主动——主导”的两个主体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因此,对教师而言,小学数学作业方式必然是创设情景、提供咨询、合作伙伴的方式。
创设情景:教师应当由作业的命制者转变为作业情境的创设者。
提供咨询:教师应该由作业过程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解决作业问题的咨询者,由作业评价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作业中内省的激励者。
合作伙伴:教师可以由作业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完成作业的合作者。
3、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评价的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
作业,既是学生进行复习所学、应用所学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考察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学习能力得以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学习情感、态度得以发展的重要体现。所以,通过作业来进行数学学习的评价,必须更重视学生数学作业过程和在这个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因此,就作业的评价功能去看,小学数学作业方式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评价的方式
学习过程评价: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提倡建立学生数学作业的成长记录。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实现情感、态度和人格素养的碰撞,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三、信息技术在创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中的作用
1、为改变小学数学作业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数学课程标准》已经很明确地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具体到作业方式方面,就是为改变小学数学作业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1)模拟或虚拟实践情境的技术支持。有调查显示,48%的学生比较喜欢实践性作业。可从学习效率看,我们不可能把太多的数学作业“生活实践化”;但从学习质量看,我们却又是应该把数学作业“生活实践化”。面对这两难命题,信息技术给予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可以模拟或虚拟出数学作业的生活实践情境,实现“身临其境”和多感官协同作用的“生活实践化”数学作业方式。
(2)自主探究所需大量资源的技术支持。丰富的学习资源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而对大量学习资源的搜集可能是需要付出牺牲学习效率的代价。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就能够提供集成性、多信媒、共享化、海量级、可检索的学习资源,为实现“自主探究型”数学作业方式提供了既有质量又有效率的技术支持。
(3)师生和学生间充分合作交流的技术支持。网络技术的时空不限、多向互动、便于合作等技术特征,表明其是能够给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以可靠而又便捷的技术支持。
2、为创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提供了丰富的作业资源
《试论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3887.html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现状,从运用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方式,论述了信息技术在创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中的作用,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的小学数学作业方式,并提出了网络化作业平台设计的初步构想。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 整合 小学数学 作业方式
前 言
学习是一个过程。从学生在校学习的外在操作过程看,学生的学习可简洁地描述为“预习——上课——作业”。学生的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评价方法,是学生学习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记录。
考察我们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课堂“上课”,也对课前的“预习”有所关注,却对课后的“作业”没有给予起码的注意——仅是注意了“作业”的负担(亦即作业量)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既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发展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和立足点,是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创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方面,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一番探讨。
一、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现状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是对学生课后复习行为进行督促和惩戒的一种手段,强调作业的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如果教师不留作业将引起家长和社会的极大恐慌),而忽视了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功能。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侧重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记忆和机械性理解,以达到熟练化和自动化的程度,只注重学生近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形成“见物(分数)不见人”的冷漠状态。教师不能更多地通过作业去注意造成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和障碍的具体原因,同时使学生提不起作业兴趣,对作业感到枯燥乏味,进而产生畏惧,在客观上压抑了学生潜在素质的发挥。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是教师意志的体现,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是教师按照统一性要求(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完成方式等)对学生的变相“灌注”过程。有关调查资料显示:80%的家庭作业都是老师布置的,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大部分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的内容和要求都一样,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也要按时完成。这种专制的、千篇一律式的作业方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千人一面”,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比如,“一刀切”的作业方式,其难度和数量一般只适宜中等生做,对30%先进生来说,对他们构不成“问题情境”,难以激活他们的作业兴趣,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以及个性的张扬与发展;而对后进生来说,却又“跳一跳也难摘到桃子”,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疲于应付,只好抄袭。
由此而体现的数学作业方式就只能是机械的训练,有调查数据表明:一半以上的作业是机械性的,70%的学生认为数学作业主要是做练习题或练习册,作业缺乏创造性成为困扰当前学生课外生活的一大难题。教师也清楚重复机械的作业对学习质量的提高也有限,但不这样做,教师心不安,唯恐学生作业的时间和空间被其它学科所抢占。学生的学习时间绝大多数花费在这种机械的作业训练上,困于大量重复机械的作业中难以自拔,因而对知识和技能反而掌握不准,更谈不上学习能力的发展了。
这种落后的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状况,到了非改变不可地步了。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作业方式
1、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作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作业来说,其作业方式必须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
动手实践: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以物品或实施活动的方式予以表现。
自主探索:提倡学生自主地选择作业的形式、内容、完成方式,让学生自己留作业,体现作业中的层次性、自主性和选择性。
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地完成作业时,能够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
2、教师创设情景、提供咨询、合作伙伴的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作业这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当然是完成作业的主体——也即数学学习的主动主体,教师则当然是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主体——也即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导主体,“主动——主导”的两个主体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因此,对教师而言,小学数学作业方式必然是创设情景、提供咨询、合作伙伴的方式。
创设情景:教师应当由作业的命制者转变为作业情境的创设者。
提供咨询:教师应该由作业过程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解决作业问题的咨询者,由作业评价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作业中内省的激励者。
合作伙伴:教师可以由作业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完成作业的合作者。
3、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评价的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
作业,既是学生进行复习所学、应用所学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考察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学习能力得以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学习情感、态度得以发展的重要体现。所以,通过作业来进行数学学习的评价,必须更重视学生数学作业过程和在这个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因此,就作业的评价功能去看,小学数学作业方式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评价的方式
学习过程评价: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提倡建立学生数学作业的成长记录。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实现情感、态度和人格素养的碰撞,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三、信息技术在创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中的作用
1、为改变小学数学作业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数学课程标准》已经很明确地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具体到作业方式方面,就是为改变小学数学作业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1)模拟或虚拟实践情境的技术支持。有调查显示,48%的学生比较喜欢实践性作业。可从学习效率看,我们不可能把太多的数学作业“生活实践化”;但从学习质量看,我们却又是应该把数学作业“生活实践化”。面对这两难命题,信息技术给予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可以模拟或虚拟出数学作业的生活实践情境,实现“身临其境”和多感官协同作用的“生活实践化”数学作业方式。
(2)自主探究所需大量资源的技术支持。丰富的学习资源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而对大量学习资源的搜集可能是需要付出牺牲学习效率的代价。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就能够提供集成性、多信媒、共享化、海量级、可检索的学习资源,为实现“自主探究型”数学作业方式提供了既有质量又有效率的技术支持。
(3)师生和学生间充分合作交流的技术支持。网络技术的时空不限、多向互动、便于合作等技术特征,表明其是能够给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以可靠而又便捷的技术支持。
2、为创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提供了丰富的作业资源
《试论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