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讨
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界论及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少学者就如何改革中小学体育课程发表 了意见。特别是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1996年颁发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正式将活动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以后,对体育活动课程的探讨更加 活跃,这些探讨和研究对于加快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又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研究课题。这其中迫切需要研 究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以及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关系问题。
一、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人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有的人认为,体育属于活动课程,它是以身体实 践活动为基本特征,具有活动课程基本属性的学科;有的人认为,体育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它是需要经 过严格、系统学习的学科课程;也有的人认为,体育既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它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 课程形态。如何看待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涉及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排列等一系列问题。
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虽然人们已做过不少的探讨,但至今未取得共识。其原因之一是研究者看问题的角 度不同,得出的结论难免有所差异。只有在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坚持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全面、辩证、历史、发 展地去观察分析问题,才能使我们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有个科学而准确的认识。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加以分析。
(一)从课程分类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在学校课程发展史上,课程有多种分类形式。每一种类型的课程都受一定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反映了课程 编订者对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材组织排列的指导思想。目前通常采用的几种课程分类方法见表1。
表1 课程分类表
学科本位 儿童本位 二分法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四分法 分科 综合 轮形 活动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 六分法 分科 相关 融合 广域 轮形 活动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
(此表摘自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体育学科长期以来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作为编订课程的主体。这种课程形态是把体育作为科学看待,认为体 育是一门科学,它既包括体育的科学理论,也包括运动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设计中以体育的科学理论和实践 为依托,根据教育的需要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排列适宜的教学内容,组织起体育学科体 系,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目标。这种课程设计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课程目标、教材分类、内容排列、考核 评价等方面不断地改进、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 用。
把体育作为学科课程进行设计,其优点是:
1.课程计划给予学科课程以重要的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学科的授课时数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小 学排语文、数学之后居第三位,中学排语文、数学、外语之后居第四位);
2.承认体育是一门科学,并按照学科课程模式加以设计,有利于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3.学科课程模式对于科学、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的和系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 能有重要的作用;
4.多年来形成的体育学科教学论体系,使体育教师已习惯于按学科教学模式组织、实施体育教学。
把体育作为学科课程设计也存在缺点和不足。例如,由于过分强调体育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 成教学内容偏多,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兴趣不够,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并与终生体育目标相 联系,在教材中也难以体现。
(二)从体育的科学属性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就体育学科来说,一方面它是社会文化现象,是构成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体育,涉 及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人才学等社会科学。从这一角度看,体育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另一方面,体育运动要作用于人,要科学地促进人的身体发展,因此还要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比如人体生 理学、人体解剖学、保健学、营养学、卫生学以及运动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等等。从这一角度看 ,体育又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既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同时个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最终作用于人,要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 理论与方法完成教育任务,因此体育是一门综合科学。
科学与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科是为了教学的需要,而把一门科学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和排列,使 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和某一级学校教育应达到的水平。这样依据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知识的完整体 系,就叫做学科。体育学科是由多门科学综合而成,它本身既包含体育科学理论还包含体育运动实践,因此要 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体育课程就十分复杂,从这一意义上说,体育学科又具有综合课程的 性质。
(三)从体育学科特性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特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不同点。关于体育学科特性(或特点)在许多专著中已有论述,这些论著 既有共性的认识,也有因为分类方法或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笔者认为,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 基本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运动实践与认识活动相统一
以往研究体育学科的特性,以身体运动实践作为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鲜明的特性之一。实际上,身体运动 实践是外在的特征,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是通过身体运动的外在形式直接参与身体实践活动,在这同时,还伴 随着丰富的认识活动(有些情况下认识活动占主导地位,身体实践活动为认识活动服务),学生是在练中学、 学中练,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这种身心一元、身心统一的实践过程,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 基本属性。
2.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相统一
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统一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运动规则的限制、导向和 激励机制,使学生不断地认识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不足,以适应规则的要求,从而锻炼和改造身心,完善自我 。因此,体育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积极的锻炼,同时也可以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 人际关系等等方面受到教育。这是体育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的基本依据,也是区别 于大多数学科以智力培养为主的主要不同之点。
3.竞争性、冒险性与安全性的统一
竞争与冒险是体育的又一鲜明特性。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我国传统体育中的养生功法除外),都具有竞 争性或是冒险性。体育是人类向自然界和人类自我挑战进而战胜自然、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这也正是人类把 体育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之一。竞争就带有冒险性。为了避免伤亡,更好地竞争,要求人学会自我保 护,注意安全。因此,竞争、冒险与安全的统一也是体育学科的重要特性之一。其它学科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竞 争性,但这种竞争多以智力活动为表现形式,而不是身心直接参与。
4.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承 《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3908.html
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又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研究课题。这其中迫切需要研 究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以及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关系问题。
一、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人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有的人认为,体育属于活动课程,它是以身体实 践活动为基本特征,具有活动课程基本属性的学科;有的人认为,体育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它是需要经 过严格、系统学习的学科课程;也有的人认为,体育既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它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 课程形态。如何看待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涉及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排列等一系列问题。
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虽然人们已做过不少的探讨,但至今未取得共识。其原因之一是研究者看问题的角 度不同,得出的结论难免有所差异。只有在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坚持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全面、辩证、历史、发 展地去观察分析问题,才能使我们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有个科学而准确的认识。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加以分析。
(一)从课程分类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在学校课程发展史上,课程有多种分类形式。每一种类型的课程都受一定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反映了课程 编订者对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材组织排列的指导思想。目前通常采用的几种课程分类方法见表1。
表1 课程分类表
学科本位 儿童本位 二分法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四分法 分科 综合 轮形 活动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 六分法 分科 相关 融合 广域 轮形 活动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
(此表摘自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体育学科长期以来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作为编订课程的主体。这种课程形态是把体育作为科学看待,认为体 育是一门科学,它既包括体育的科学理论,也包括运动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设计中以体育的科学理论和实践 为依托,根据教育的需要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排列适宜的教学内容,组织起体育学科体 系,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目标。这种课程设计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课程目标、教材分类、内容排列、考核 评价等方面不断地改进、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 用。
把体育作为学科课程进行设计,其优点是:
1.课程计划给予学科课程以重要的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学科的授课时数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小 学排语文、数学之后居第三位,中学排语文、数学、外语之后居第四位);
2.承认体育是一门科学,并按照学科课程模式加以设计,有利于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3.学科课程模式对于科学、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的和系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 能有重要的作用;
4.多年来形成的体育学科教学论体系,使体育教师已习惯于按学科教学模式组织、实施体育教学。
把体育作为学科课程设计也存在缺点和不足。例如,由于过分强调体育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 成教学内容偏多,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兴趣不够,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并与终生体育目标相 联系,在教材中也难以体现。
(二)从体育的科学属性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就体育学科来说,一方面它是社会文化现象,是构成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体育,涉 及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人才学等社会科学。从这一角度看,体育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另一方面,体育运动要作用于人,要科学地促进人的身体发展,因此还要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比如人体生 理学、人体解剖学、保健学、营养学、卫生学以及运动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等等。从这一角度看 ,体育又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既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同时个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最终作用于人,要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 理论与方法完成教育任务,因此体育是一门综合科学。
科学与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科是为了教学的需要,而把一门科学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和排列,使 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和某一级学校教育应达到的水平。这样依据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知识的完整体 系,就叫做学科。体育学科是由多门科学综合而成,它本身既包含体育科学理论还包含体育运动实践,因此要 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体育课程就十分复杂,从这一意义上说,体育学科又具有综合课程的 性质。
(三)从体育学科特性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特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不同点。关于体育学科特性(或特点)在许多专著中已有论述,这些论著 既有共性的认识,也有因为分类方法或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笔者认为,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 基本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运动实践与认识活动相统一
以往研究体育学科的特性,以身体运动实践作为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鲜明的特性之一。实际上,身体运动 实践是外在的特征,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是通过身体运动的外在形式直接参与身体实践活动,在这同时,还伴 随着丰富的认识活动(有些情况下认识活动占主导地位,身体实践活动为认识活动服务),学生是在练中学、 学中练,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这种身心一元、身心统一的实践过程,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 基本属性。
2.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相统一
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统一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运动规则的限制、导向和 激励机制,使学生不断地认识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不足,以适应规则的要求,从而锻炼和改造身心,完善自我 。因此,体育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积极的锻炼,同时也可以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 人际关系等等方面受到教育。这是体育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的基本依据,也是区别 于大多数学科以智力培养为主的主要不同之点。
3.竞争性、冒险性与安全性的统一
竞争与冒险是体育的又一鲜明特性。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我国传统体育中的养生功法除外),都具有竞 争性或是冒险性。体育是人类向自然界和人类自我挑战进而战胜自然、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这也正是人类把 体育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之一。竞争就带有冒险性。为了避免伤亡,更好地竞争,要求人学会自我保 护,注意安全。因此,竞争、冒险与安全的统一也是体育学科的重要特性之一。其它学科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竞 争性,但这种竞争多以智力活动为表现形式,而不是身心直接参与。
4.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承 《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