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综合教育论文 >> 正文

“核心期刊”检讨


期刊。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例,在学术界广有影响的《战略与管理》(1993年创刊)、《东方文化》、《书屋》(1993年创刊)、《天津社会科学》、《上海社科院学术季刊》、《中州学刊》、《中国哲学史》以及近几年崛起被贺卫方教授誉为“真正成为人们观察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窗口”的《学术界》等期刊从未入选过核心期刊。[13]
  与重要期刊遗漏相对的另一面是有些学术价值不高或非学术性期刊被列为核心。如北京大学法学家朱苏力教授在谈到《总览》(第二版)中的法学类核心期刊时曾指出:“有些所谓的法学核心刊物实际上连法学刊物都不能算”,“上海的《民主与法制》这样的社会性期刊被列为核心期刊,而《比较法研究》,这份无论发表论文的水平还是编辑水平都属于国内一流的学术杂志却属于非核心期刊”(《比较法研究》在《总览》2000版中被列为核心期刊,不知是不是朱先生的批评所起的作用)。[14]邢东田先生批评道,一些纯学术而且品格极高的期刊如《中国哲学史》榜上无名,而大众文学期刊如《民间文学》、《故事会》也都被选为“核心期刊”。
    3 核心期刊造成的误区
  核心期刊被作为学术评价工具造成了学术评价的简单化、形式化和工具化。学术评价是一件比较专深而且复杂的事情,但有一点是毫无争议的,那就是评价应主要针对学术成果的内容而不是其他。但是这种评价方式需要大量的专家学者,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需要组织者和同行专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会出现专家之间见仁见智的情况,简言之,学术评价无法多快好省。
  3.1 期刊界的误区
  对一家期刊来说,被评定为核心期刊并不是坏事,但核心期刊所具有的巨大的宣传效益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一些物刊不能自持。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期刊界出现了很多与核心期刊有关的有悖于学术道德和编辑道德的现象,严重地污染了学术界的风气,损害了学术尊严。
  3.1.1 增刊遍地都是
  山增刊(包括专辑、年刊、论文集等)本来是刊物缓和高质量稿件积压的一种措施,也是一种正常的出版方式。如今的增刊已完全变了味,绝大部分刊物出增刊就一个目的:赚钱。出增刊与刊物收到正常来稿的多少、稿件质量的高低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于是增刊出版前刊物广为告示,明码标价,交钱即发,如果是核心期刊,可以卖更高的价钱。增刊的变味也许不是始于核心期刊,但泛滥于核心期刊风行时期却是事实。增刊的泛滥给学术评价和学术成果管理造成极大的混乱,近两三年来,增刊开始遭到越来越多的封杀,很多高校和学术机构对增刊一律不予承认。目前,增刊的出版方式有所变化,其特点是尽量让你看不出是增刊,或不在封面上标明增刊,或虚拟一个期数

(如本是一年四期的季刊却出现了第五期),或出两种版本(如同年期的一种刊物内容不同)等等,不一而足。
  3.1.2 高价发表
  除出增刊外,还有一些刊物利用核心期刊这块金字招牌,拿出一部分正刊的版面高价出卖。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增刊终究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识别出来的话,这种高价发表则难以从外在方式上剔出,对学术评价和学术管理造成的危害更大。
  3.1.3 篇幅疯长
  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一些收费发表论文的核心刊物口味越来越大,期数、篇幅急剧膨胀,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期由薄薄一册改为厚厚一本。而刊物质量却每况愈下。
  3.1.4 想方设法挤进核心期刊
  按目前研究核心期刊所用的方法,核心期刊的确定应该是客观的,但实际上几乎每一种核心期刊表都存在着人为的照顾现象。于是在很多人看来,核心期刊名单是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挤进去的。据我了解,有不少期刊都有内定的打进核心期刊的目标或方案。笔者就曾见过某国家级协会致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研制者,要求将其主办的两份刊物列为核心期刊,在我看来,这无异于是对核心期刊的研制者开了一个玩笑。
  3.2 科研人事管理部门的误区
  核心期刊如果有评价作用也只应是对期刊的总体评价定位,而不是对核心期刊上每篇论文的评价,也就是说,即使某家核心期刊是货真价实的,也不能说明其发表的文章就篇篇优秀。核心期刊的研制最早是为图书情报部门选择期刊(而不是选择论文)提供参考,也就是这个道理。应该说,核心期刊的研制确实提高了图书情报部门的期刊订购质量和效率,也使期刊使用者在资料选择取舍和时间使用上更为有效。
  与图书情报部门不同的是,科研人事部门面对的是论文和写论文的人,他们所做的任何评价都是在制定或执行政策,这里需要的是尊重科学尊重学术的严肃、公平和合理,径直以核心期刊来评价学术成果固然简单易行,但对被评价对象来说却是极不慎重和极不合理的。当然,科研人事管理部门这样做也可能是迫不得已,按理说,对学术成果最好的评价方法是进行严格的同行评议,但在目前的环境下根本无法进行,即使能做起来也因为成本太高而无法纳入常规管理方式之中。于是,核心期刊就承担起了学术标准的重任,学术评价就变成了按核心期刊目录查验刊物身份的简单工作。在这种政策引导下,伪学术、伪发表和学术欺骗、学术腐败必然会愈演愈烈,这种事例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3.3 政府有关部门的误区
  核心期刊作为评价工具是把双刃剑,它比较适合评价一所学校、一个科研机构或群体,不适合评价个体。因为与核心期刊有关的一些弊端在各个群体中都会存在,因此用核心期刊来评价各个群体大致是公平的。而在评价个体时,因为有各种弊端的存在(一般存在于少数人身上),如果仅用核心期刊来评价就会出现非常不科学不合理的结果,甚至会走向荒谬。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与个人评价有关政策时最好不采用核心期刊或只将其作为工具之一。
    4 图书情报界应当反思
  图书情报界辛辛苦苦弄出了个核心期刊,为图书情报机构采购期刊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在学术界和出版界却受到了猛烈的批评。当然,核心期刊的误用,与当前我们学术界和管理层的浮躁心态也有一定关系,反映出我国科研管理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但对图书情报界来说,这件事情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反思之一:必须认清图书情报学的工具性质。在我看来,所谓的图书情报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图书情报学是工具之学,图书情报学研究是“工具学术”,也是其他学科的“学术工具”,而不是“学术”本身。这样,我们就应该对我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的价值和作用有清醒的估计和认识,而不至于盲目地自我扩张。我们得承认,就是这种“工具学术”的研究,我们也没有别人做得那么扎实而丰厚。笔者最近看了《中国法学》2003年第二期朱苏力先生利用CSSCI数据做的一篇文章(这类文章图书情报界不少人都做过,包括我自己),深深地感受到图书情报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差距。
  反思之二: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者们应该扩大学术视野,而不能关起门来搞数字崇拜和工具崇拜,这样对学术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还可能形成障碍。面对几年来学术界、出版界对“核心期刊”和图书情报界的批评(比如,权威的《新华文摘》2001年第四期全文转载《质疑“核心期刊”论》一文,在学界产生很大影响;而邢东田先生则认为,中文核心期刊制是“近年来我国推广甚力而问题又最多的学术评价体系”;周祥森先生更是几近声讨,称“所谓的‘核心期刊’论,不仅没有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与进步,相反抑制了学术发展,堪称影响恶劣,祸莫大焉!”),我们好像没有一点反应,照样自搞一套,做的是一种取娱自我的研究。在目前核心期刊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核心期刊在学术界和出版界广受质疑,甚至连图书情报界研究核心期刊的用意和图书情报学研究者的学术能力都遭到怀疑的情况下,竟然还有人想要制定全国统一的核心期刊,可见我们学术视野的封闭和学术神经的麻木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反思之三: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者们应有学术自知和进行学术自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关于核心期刊的作用,《总览》说一是“便于各图书馆有选择的收藏与剔除和有计划的管理与开发利用”,二是“便于读者从期刊的海洋中探寻它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是不错的。对此,有位同行作者这样写道:“这两方面的作用如何,笔者无从考证,但意想不到的是目前核心期刊已经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两大系统评定业务职称和制定论文奖励制度的标准和依据”。核心期刊在这两个方面的效果到底如何,应该是我们的研究职责,也关乎核心期刊研究的前途,然而“居然无从考证”,没有人做这方面的工作。不少人倒是对制定“评定业务职称和制定论文奖励制度的标准和依据”更感兴趣(表面看来,核心期刊研究的价值好像在更高的层次和更重要的领域得到了实现,显示了图书情报学在学术界中还能不同凡响地握有学术权柄,满足了我们的学科自尊,然而正是这一点招致了学术界对核心期刊和我们这个学科的猛烈批评,因为核心期刊及其研制者根本无法承担这么重的责任),甚至想让《总览》“作为某一时域内的‘国家标准’”。[15]我认为,这是典型的缺乏学术自知和自省的虚妄表现。我们不赞成无所作为的学科自卑,但也不应有对学术缺乏敬畏之心贻笑大方的“自大”。
  摆在“核心期刊”面前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改邪归正”,另一条是“寿终正寝”。
  收稿日期:2003-05-08
【参考文献】
  1,6 周祥森.“核心期刊”论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严重危害.学术界,2001,(4)
  2 李文海等.浮躁:学术创新的大敌——四教授畅谈学风问题.光明日报,2002.3.19
  3,11 任东来.核心期刊功能的误用及其他.学术批评网,2002.9.19
  4 淮茗

“核心期刊”检讨(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401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综合教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