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材料的应用
用材料向学生展示全面的历史
——再谈历史材料的应用
历史课离不开历史材料,这已是历史教学的常识。但如何选用历史材料,如何用历史材料向学生展示多角度的历史是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在新课程历史条件下,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改为专题史,这多少让习惯了编年体例的教师和学生感到了压力。教材是工具体现得更为明显,版本分成人教版、岳麓版等等,教师要想教好,首先要学好、用好教科书,教师的再编辑能力体现出来。尽管教材给了很多材料,如文字、地图、插图等,总体上体现的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师利用以上材料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充分发挥以上材料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并不是说教师就是教材的奴隶,不能有一点自己的想法。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成为一名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师离不开发掘历史材料,让历史材料说话,还历史一个丰富多彩的真实。
(一) 历史材料让我们认识一个更全面的国民党政府
我们都知道,教材在讲到国民政府的时候分别从其建立、施政、走向灭亡几个方面介绍的。教材内容叙述文字简洁、概括,虽然增加了文字和图片,如果让学生仅凭此就能了解国民党政府是很难的,何况学生缺乏对政治、经济、文化理解的实际经验或经历。这就个教师提出了很好的课题,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可信度强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像材料,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认识国民政府,从而读出结论,这就是论从史出,就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形成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会学习、会思考的公民,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例如,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胜利,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教材中从经济、政治、军事等角度给出了答案。经济上,“四大家族”与政权相结合,不断吞并民族资本主义资本,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成了腐败,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了官僚资本,官僚资本垄断了经济,使经济发展没有活力。有关官僚资本垄断的材料比比皆是,教师不难找到;政治上,比较典型的是抗战结束后,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是和平。谁破坏和平就是人民公敌,众矢之的。而国民党出尔反尔,打着和平的旗号,实施着“剿共”的策略,如三次电邀毛泽东来重庆谈判(可用电报原文为材料),做出和平的样子,确实使一大部分人受其影响。试想一个代表国民的政府做出了“和平”的承诺,合乎民心、民愿,自然争取了一大部分人民群众。但接下来的事实让多数人嗔目结舌,撕毁《政协协议》,暗中调兵进攻中国共产党解放区,在国统区实施反民主的政策(镇压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的遇难),不断挑起国共摩擦、进而发动内战,使“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另有材料证明国共之间人心向背。美国远东专家当年如是说:
埃德加•斯诺说: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取得节节胜利,因为他们将一个能够满足人民大众某些迫切需求的纲领付诸行动。1927年,国民党赢得政权,靠的是耕者有其田和在政府里实行民主的口号。现在,失败了,因为它从来没有兑现过它所做出的任何承诺。
海罗德•伊克思(1933—1946年担任美国内政部长):
很久以来,我就认为,中国的内战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农民起来反抗蒋介石腐败、残酷统治政权开始的。然后,吸引了工人以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其他人群,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拥护孙中山人权自由理论原则的其他团体。除了这些道德因素,还得加上美国对蒋介石的大量武器和物资援助,因为其中相当一部分被腐化的国民党人在腐败和投降中转到了共产党手里。
以上材料来自曾经到过延安的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和曾经支持援助蒋政权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人士,可信度很高。
如果由此让学生得出中国共产党取胜或国民政府失利的原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是难题了。
为了克服“胜者王侯败者贼”的认知误区,也可以让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几个方面,在细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让学生用材料分析国民党的政策、方针,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情况,避免一棍子打死。
(二) 用材料引领人物,使人物更丰满、亲切、可信。
历史人物是历史的主角,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离不开历史人物的参与。因此我们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对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研究就有重要的意义。所谓多角度探究历史人物就是让历史人物更丰满、更真实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以便再现多年以前发生的历史。
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历史材料,比如文字的、图片的、影像的、实物的等等,让学生学会从众多的历史材料当中选择、甄别,对材料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也是历史教学的一项能力。选择好的材料,还有从不同角度使用的问题。例如历史上对农民起义的记载,大多数正史上都称农民起义“贼”或“匪”“盗”,主要是因为记述者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因而留下来得史料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时代、材料作者的身份等各种因素来考虑。
比如我们都知道汪精卫这个人是日伪统治时期汪伪政权的首脑,他的行径为国人痛恨。但我们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不能就因此认为汪氏自始至终就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用历史材料反映汪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探究他从一个革命青年到国民政府副主席再到与日本侵略者合作的“汉奸”“卖国贼”的历史过程,把一个丰满的历史人物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了解了汪氏这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又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的一次人生观教育,要把握好人生,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试举例如下:
汪精卫生平: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字季新,笔名精卫,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中国政治人物,出生于广东三水(现属佛山市),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县)。
青年时代加入孙文的革命组织,成为孙文的得力助手。辛亥革命前一年因谋刺清摄政王载沣失败而下狱问死,其慷慨从容的气节得到革命志士的敬仰。后在肃亲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终生监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后获释。汪兆铭曾立志革命成功后不当官、不当议员,因此旋与妻子陈璧君赴法国留学,但不久即应孙文之召返国讨袁护法。汪兆铭因在革命党内地位崇高,之后数度出任领导要职,历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行政院长、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中国国民党副总裁等等,直到中日战争初期经常是蒋介石最主要的政敌之一。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他决定支持日本所宣传的和平运动而与日本合作,出掌日本在南京组建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基于此项历史事实,加上掌权的国共两党皆透过政治和教育极力批判,因此长期以来他被很多中国人视为大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