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其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鲁迅作品《故乡》这一篇课文,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有个教师是这样点拨的: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其二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例如,笔者在教陈毅同志的诗《梅岭三章》第一章时,我先把这一章板书在黑板上: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教这一首诗,首先要让学生体验诗作者抒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和誓将革命干到底的英雄气概。但是,我故意不作分析讲解,却又在这首诗旁板书了项羽的《垓下歌》和邹容的《无题》两首诗: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无题    邹容

    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

    阴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笔者板书完毕,对三首诗创作背景略作解说后,让学生反复吟诵几遍,然后问学生:“你们读了这几首诗,引起的心理体验有什么不同?陈毅同志的诗与其它两首比较起来,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原因是什么?”学生因为有了对比,从“同一背景下创作的诗歌为什么给人不同的感受?”──生疑,到“诗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但由于时代不同、阶级不同、胸怀不同,因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解疑。

    教陈毅同志的这一首诗,第二个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音韵特点。笔者先把陈毅同志原诗后面两句改成这样:

    只要还有一口气,誓将革命干到底。

    学生把原诗和经我改动的诗一对比,就说:“这样一改,味道就变了,”笔者追问:“变了味道的原因在哪里?”学生又从对比中悟出:诗歌的语言是“形象”的,它是用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没有“形象化的语言,诗歌就不成其为诗歌了,诗味也就没有了。”这样一对比,一分析,学生比较具体地懂得了诗歌的又一特征。紧接着,笔者让学生把陈毅同志这首诗的每一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注上拼音,并让学生找找规律,然后把这首诗歌念几遍。学生一注二找三念,诗歌的又一特征──押韵和节奏也就具体地掌握起来了。总之,实践表明,引导学生作对比,不失为培养学生生疑解疑的重要手段。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会形成一种学习的心理定势──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三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似乎有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都敢提,所以人们说,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另一方面,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所以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特别要使他们懂得,能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另个,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事实上,当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形成之初,提问质量不高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等。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碰到上述情况从不指责,而是因势利导,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引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另一方面,对凡是提问的学生,都给于记分鼓励,用打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根据学生提问情况分析学生提问质量不高,往往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尚未仔细研读造成的,于是笔者提出了“明确目标、仔细研读、瞻前顾后,探微发疑”阅读十六字诀,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要求他们对课文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细细体察。要求他们从这个熟读精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笔者教学上的这一举措,明显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质量提高。例如《荔枝蜜》一文,课文的绝大部分都是写蜜蜂酿蜜,最后,突然写农民在田间的辛勤劳动。学生由于预习时的熟读精思,许多学生马上理解并指出课文的作者明写蜜蜂酿蜜,暗写农民辛勤劳动,蜜蜂酿蜜只是农民辛勤劳动的隐喻。又如《普通劳动者》一文,课文写将军和小李合作抬土,起先是将军走前面,因为将军腿脚不灵便,经过争执是小李抬前面,可文章结尾处,将军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显然,将军又抬前面了,学生由于仔细研读,很快发现了作者在这里所作的独具匠心的安排。

   

当笔者以较大的篇幅来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时,或许有人会怀疑这样做是否值得。笔者认为是完全值得的,这是因为,语文教学并不意味着把课文所包含的知识由教师嚼烂喂给学生就可以了,相反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而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众多语文能力中最最基本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它一切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华裔美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国外教育家有一种说法: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假如我们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大大值得的。

    第三,运用问题教学法,应该贯彻纲举目张的精神,以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带动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语文教学的任务,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方法的多样性,任务的综合性决定了方法的综合性。因此,把问题教学法孤立起来,以为用它可以完成语文教学的一切任务,以致于排斥其它方法的运用,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之所以把问题教学法的运用看作是带动其他教学方法运用的纲,是因为在客观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问题解决进行的。因此,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对其它教学法的带动作用也是必然的。这种带动作用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问题教学法对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起穿针引线的串联作用。例如本文在前面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松骨峰战斗故事教学的过程中,第一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要学生默读思考,把教学中的默读方法串联进来了;第二个问题“松骨峰战斗我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要学生讨论,则又把“讨论法”串联进来了;第三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目睹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4020.html

  • 上一篇范文: 一字之训莫轻看
  • 下一篇范文: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改革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