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做数学”“用数学”
贵溪市冶炼厂小学:吴淑辉
摘要: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最后一点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的特性为学生 “做数学”“用数学”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保障。利用信息技术
一、能巧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三、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能进行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保证全员参与。
五、能增加教学密度,形成学习能力。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积极自主探索 做数学用数学
21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够迅捷地进行信息反馈和调控,能够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能够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和发展的工具。要改变目前教师“说数学”、学生“听数学”的现状,就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做数学”“用数学”。那么,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 “做数学”“用数学”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能巧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个动态建构的过程中,学习兴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开端,又是保障学生主动参与的动力源泉。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就是人机的交互性,结合小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和好奇心都特别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创设一些生动的问题情境,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心理需求,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在森林运动会上,小猴子、小鹿和小熊猫要进行独轮车比赛。小猴子的车轮是圆形的,小鹿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熊猫的车轮是方形的。画面刚一出现时,立刻就引起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就连一些平时不喜欢数学课的学生此时也活跃起来。激烈而有趣的比赛结束后,小猴子获得了冠军。由此引发了学生的质疑: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又为什么安在车轮的中心位置?可见,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探索问题的学习热情极其高涨,思维也异常活跃,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为解决问题,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接下来就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尝试画圆,剪圆,折圆找圆心,利用圆形纸片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其关系。针对同学们的发现,计算机以鲜艳的色彩和动画效果,一一给予了验证。最后,屏幕上再次出现车轮及轴心转动时留下的轨迹,结合画面,学生借助圆的特征圆满地解决了课始引发的重要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探究兴趣的激发以及问题的解决,信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可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过去强调刺激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转向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感官进行的,通过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多重感官的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过一个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著名心理实验,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它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学生迁移。
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提供全面、清楚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主动地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前题。为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提供哪些材料,促成知识的迁移,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必要的条件。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鲜艳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多样刺激,使学生正确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长方体表象。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初步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这时利用课件就能发挥助学、验证发现的作用。当学生点击长方体的面时,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就会完全重合。当学生点击棱时,课件就会出现三种不同颜色的棱,进而闪动每种颜色的4条棱慢慢重合。从而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2、利用信息技术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枯燥,难于理解,这样就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及数学思想。
例如,再如,教学相遇问题时,运用多媒体模拟两辆汽车的运动过程,学生倍感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两辆汽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2小时、3小时呢……直至相遇。在此基础上,把运动的结果抽象成线段图,一方面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静止的图示所反映的运动过程,另一方面静止的线段图又便于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计算机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艰险时反馈信息。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当堂反馈,及时补救”,不让错误传入下一堂课,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可当堂对本课的全部知识进行全班达标检测。并能按顺序调出检测题,选择答案。利于纠正错误及时补救,不让错误在头脑里“过夜”。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安排和适时拟定对差生的补救措施。这样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内实现形成性检测,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信息,当堂巩固,当堂矫正,更有效地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累积性识性误差。
三、利用信息技术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学生认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做数学”“用数学”》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4081.html
摘要: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最后一点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的特性为学生 “做数学”“用数学”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保障。利用信息技术
一、能巧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三、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能进行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保证全员参与。
五、能增加教学密度,形成学习能力。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积极自主探索 做数学用数学
21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够迅捷地进行信息反馈和调控,能够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能够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和发展的工具。要改变目前教师“说数学”、学生“听数学”的现状,就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做数学”“用数学”。那么,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 “做数学”“用数学”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能巧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个动态建构的过程中,学习兴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开端,又是保障学生主动参与的动力源泉。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就是人机的交互性,结合小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和好奇心都特别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创设一些生动的问题情境,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心理需求,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在森林运动会上,小猴子、小鹿和小熊猫要进行独轮车比赛。小猴子的车轮是圆形的,小鹿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熊猫的车轮是方形的。画面刚一出现时,立刻就引起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就连一些平时不喜欢数学课的学生此时也活跃起来。激烈而有趣的比赛结束后,小猴子获得了冠军。由此引发了学生的质疑: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又为什么安在车轮的中心位置?可见,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探索问题的学习热情极其高涨,思维也异常活跃,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为解决问题,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接下来就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尝试画圆,剪圆,折圆找圆心,利用圆形纸片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其关系。针对同学们的发现,计算机以鲜艳的色彩和动画效果,一一给予了验证。最后,屏幕上再次出现车轮及轴心转动时留下的轨迹,结合画面,学生借助圆的特征圆满地解决了课始引发的重要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探究兴趣的激发以及问题的解决,信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可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过去强调刺激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转向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感官进行的,通过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多重感官的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过一个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著名心理实验,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它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学生迁移。
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提供全面、清楚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主动地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前题。为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提供哪些材料,促成知识的迁移,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必要的条件。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鲜艳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多样刺激,使学生正确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长方体表象。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初步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这时利用课件就能发挥助学、验证发现的作用。当学生点击长方体的面时,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就会完全重合。当学生点击棱时,课件就会出现三种不同颜色的棱,进而闪动每种颜色的4条棱慢慢重合。从而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2、利用信息技术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枯燥,难于理解,这样就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及数学思想。
例如,再如,教学相遇问题时,运用多媒体模拟两辆汽车的运动过程,学生倍感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两辆汽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2小时、3小时呢……直至相遇。在此基础上,把运动的结果抽象成线段图,一方面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静止的图示所反映的运动过程,另一方面静止的线段图又便于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计算机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艰险时反馈信息。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当堂反馈,及时补救”,不让错误传入下一堂课,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可当堂对本课的全部知识进行全班达标检测。并能按顺序调出检测题,选择答案。利于纠正错误及时补救,不让错误在头脑里“过夜”。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安排和适时拟定对差生的补救措施。这样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内实现形成性检测,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信息,当堂巩固,当堂矫正,更有效地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累积性识性误差。
三、利用信息技术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学生认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做数学”“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