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大类。在自然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不完全归纳推理能力。
所谓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得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在引导学生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简单枚举归纳(不完全归纳的一种)时,要注意多举一些事例,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其训练方法是:先引导学生对每一事例的属性或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上升到一般判断。例如教学“金属是否容易导电”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金属进行实验并做出判断,再得出一般结论。推理过程是:
铁钉接入电路中灯泡亮了,说明铁容易导电;
铜钥匙接入电路灯泡亮了,说明铜容易导电;
铝丝接入电路中灯泡亮了,说明铝容易导电。
由此可以推断:金属容易导电。
由于以上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所得结论不一定真实。为了检验它的真实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对其他一些金属物体进行检验,只要没有发现反例,就说明“金属容易导电”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2.培养学生的完全归纳推理能力。
所谓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中每一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在应用这种推理方法时,应当注意:推理的前提必须对某类事物的所有对象的情况一一作出判定,决不能遗漏;同时,前提所判定的事物情况必须真实可靠,不能有一个是虚假的。如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会先认识到,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又通过实验认识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归纳推理:所有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所有在水中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由此可以推断出:
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以上推理即完全归纳推理过程,这种推理的前提考察了浸在水中所有物体的全部情况,所作出的断定没有遗漏,而且所断定的情况又都是经过实验所证明的,因此所得出的“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结论是真实的。
3.在对比实验教学中,教给学生归纳推理的方法。
(1)“求异法”在对比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求异法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中的一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它在自然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它要求被考察的两个场合,只能有一种不同情况,其他情况必须完全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这个不同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真正原因。如果不同情况不只一个,就不易确定被研究对象的真正原因。在对比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为研究搅拌能否加快溶解这一问题,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实验的相同条件是:两个杯子大小,水多少,水温及放入高锰酸钾数量,颗粒大小均相同,不同条件是一杯用小棒搅拌,而另一杯静止不动。其结果是:搅拌的杯子里高锰酸钾溶解得快。由于两实验中唯一的不同情况是搅拌,由此可以判定搅拌是使高锰酸钾溶解加快的真正原因。
(2)“共变法”在对比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共变法也是探求因果联系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自然对比实验教学中应用也比较广泛。其基本内容是:如果某一现象发生某种程度变化,另一现象总是随之发生同程度变化。那末前一种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仍以《怎样加快溶解》一课为例,为研究温度高低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操作:同时向三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30℃,50℃和80℃的水,同时各放入一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在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情况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推理:
水温高低 高锰酸钾溶解快慢
30℃ 慢
50℃ 较快
80℃ 很快
由此可以推断:温度越高,高锰酸钾溶解得越快。这样边实验边引导推理,既能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4087.html
1.培养学生的不完全归纳推理能力。
所谓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得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在引导学生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简单枚举归纳(不完全归纳的一种)时,要注意多举一些事例,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其训练方法是:先引导学生对每一事例的属性或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上升到一般判断。例如教学“金属是否容易导电”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金属进行实验并做出判断,再得出一般结论。推理过程是:
铁钉接入电路中灯泡亮了,说明铁容易导电;
铜钥匙接入电路灯泡亮了,说明铜容易导电;
铝丝接入电路中灯泡亮了,说明铝容易导电。
由此可以推断:金属容易导电。
由于以上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所得结论不一定真实。为了检验它的真实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对其他一些金属物体进行检验,只要没有发现反例,就说明“金属容易导电”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2.培养学生的完全归纳推理能力。
所谓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中每一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在应用这种推理方法时,应当注意:推理的前提必须对某类事物的所有对象的情况一一作出判定,决不能遗漏;同时,前提所判定的事物情况必须真实可靠,不能有一个是虚假的。如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会先认识到,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又通过实验认识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归纳推理:所有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所有在水中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由此可以推断出:
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以上推理即完全归纳推理过程,这种推理的前提考察了浸在水中所有物体的全部情况,所作出的断定没有遗漏,而且所断定的情况又都是经过实验所证明的,因此所得出的“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结论是真实的。
3.在对比实验教学中,教给学生归纳推理的方法。
(1)“求异法”在对比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求异法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中的一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它在自然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它要求被考察的两个场合,只能有一种不同情况,其他情况必须完全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这个不同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真正原因。如果不同情况不只一个,就不易确定被研究对象的真正原因。在对比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为研究搅拌能否加快溶解这一问题,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实验的相同条件是:两个杯子大小,水多少,水温及放入高锰酸钾数量,颗粒大小均相同,不同条件是一杯用小棒搅拌,而另一杯静止不动。其结果是:搅拌的杯子里高锰酸钾溶解得快。由于两实验中唯一的不同情况是搅拌,由此可以判定搅拌是使高锰酸钾溶解加快的真正原因。
(2)“共变法”在对比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共变法也是探求因果联系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自然对比实验教学中应用也比较广泛。其基本内容是:如果某一现象发生某种程度变化,另一现象总是随之发生同程度变化。那末前一种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仍以《怎样加快溶解》一课为例,为研究温度高低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操作:同时向三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30℃,50℃和80℃的水,同时各放入一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在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情况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推理:
水温高低 高锰酸钾溶解快慢
30℃ 慢
50℃ 较快
80℃ 很快
由此可以推断:温度越高,高锰酸钾溶解得越快。这样边实验边引导推理,既能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