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景德镇市电教馆 肖翾
[摘要]: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教育较之其它学科有着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江泽民主席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要靠教育。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具体教学,谈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是创新教育过程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在思想上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认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为儿童少年全面成长打好基础的教育。”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意义深远。
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
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太多的计算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如开、关机,键盘、鼠标、显示器、主机等计算机主要组成部件和主要组成部件的简单功能与使用,指法训练与汉字输入、画图等等。教师只有正确领会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自由空间,而不会为一些枯燥、纯理论的知识所累,丧失学习兴趣。反之,则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以。
3、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我国95年颁布的《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故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性特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同多种学科相整合,淡化计算机的“学科性”,决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变成理论课。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教师心中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底,才能彻底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教学上运用先进的、富有生命力、独具创意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手法上,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地方,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而“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性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习目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时在学生自主探求问题的基础上,给与必要的恰当的演示提示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当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些重要的知识。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自然地形成创新意识。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兴趣和意识。这样的人会拥有一种渴望认识世界的激情,拥有探究知识、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情感的催化和推动下,人的思维活动高度兴奋,身心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调动,创造能力高度发挥。要达成这个目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收发电子邮件一课时,正值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之际,利用这一时事新闻,先导入部分让学生观看神州六号飞船升空的录像,这样的引入首先就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了的兴趣。然后询问学生是否有什么心里话要对我们的航天英雄说,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热情,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什么途径让我们的航天英雄知道大家想要说的话?随后引出学习如何收发电子邮件,来给我们的英雄写信的主题。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趁着这个机会,紧接着又布置一个练习内容,让学生给自己的家人或者是好朋友发一封电子邮件,既将课堂上的内容融入了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技能,一举两得。这样的情境创设出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即把学生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Excel公式的运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错误的公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公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掌握公式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新才能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大部分学科教学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的学校,有的上过计算机课,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于是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失去上课的兴趣;另一些学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班级的同学分成2~3个组,指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要求与实践,这种个体化教学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有基础的同学可以根据需要学习得更深入,而没有基础的同学又可以循序渐进地从基本内容开始学,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都会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在各层次上开发出来.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较易实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创新潜能也会得到激发。
三、在实践应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像、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1、在教学与实践中,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生在没学习WORD但学习完画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利用WORD制作一幅电脑小报,从进入到每一步设置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幅。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显得非常兴奋,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构想、反复动手、讨论、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一幅电脑小报作品。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2、在实践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使学生会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通用的智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4134.html
[摘要]: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教育较之其它学科有着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江泽民主席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要靠教育。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具体教学,谈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是创新教育过程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在思想上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认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为儿童少年全面成长打好基础的教育。”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意义深远。
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
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太多的计算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如开、关机,键盘、鼠标、显示器、主机等计算机主要组成部件和主要组成部件的简单功能与使用,指法训练与汉字输入、画图等等。教师只有正确领会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自由空间,而不会为一些枯燥、纯理论的知识所累,丧失学习兴趣。反之,则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以。
3、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我国95年颁布的《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故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性特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同多种学科相整合,淡化计算机的“学科性”,决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变成理论课。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教师心中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底,才能彻底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教学上运用先进的、富有生命力、独具创意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手法上,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地方,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而“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性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习目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时在学生自主探求问题的基础上,给与必要的恰当的演示提示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当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些重要的知识。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自然地形成创新意识。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兴趣和意识。这样的人会拥有一种渴望认识世界的激情,拥有探究知识、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情感的催化和推动下,人的思维活动高度兴奋,身心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调动,创造能力高度发挥。要达成这个目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收发电子邮件一课时,正值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之际,利用这一时事新闻,先导入部分让学生观看神州六号飞船升空的录像,这样的引入首先就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了的兴趣。然后询问学生是否有什么心里话要对我们的航天英雄说,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热情,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什么途径让我们的航天英雄知道大家想要说的话?随后引出学习如何收发电子邮件,来给我们的英雄写信的主题。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趁着这个机会,紧接着又布置一个练习内容,让学生给自己的家人或者是好朋友发一封电子邮件,既将课堂上的内容融入了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技能,一举两得。这样的情境创设出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即把学生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Excel公式的运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错误的公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公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掌握公式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新才能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大部分学科教学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的学校,有的上过计算机课,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于是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失去上课的兴趣;另一些学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班级的同学分成2~3个组,指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要求与实践,这种个体化教学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有基础的同学可以根据需要学习得更深入,而没有基础的同学又可以循序渐进地从基本内容开始学,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都会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在各层次上开发出来.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较易实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创新潜能也会得到激发。
三、在实践应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像、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1、在教学与实践中,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生在没学习WORD但学习完画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利用WORD制作一幅电脑小报,从进入到每一步设置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幅。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显得非常兴奋,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构想、反复动手、讨论、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一幅电脑小报作品。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2、在实践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使学生会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通用的智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