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李林 季浏
摘要:使用锻炼感觉量表(ETI)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等研究工具,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旨在研究个体参与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为了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强的运动愉快感,应合理安排与选择运动强度,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
1 前言
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身体锻炼已不仅被人们用来作为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的方法,也被人们用来作为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但是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受到锻炼种类、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锻炼频率等运动处方因素的影响。本文的实验就个体参与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该领域这方面的对比研究还较缺乏。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上海市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生共352人,其中小学生149人(男生77人,女生72人),中学生203人,(男生93人,女生110人)。
2.2 实验过程和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一所小学五年级中的4个班级(149人)和一所中学初二年级中的4个班级(203人),随机把4个班级中的3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小学生114人,中学生154人),另一班级作为对照组(小学生35人,中学生49人)。对实验组分别用跑的大、中、小强度锻炼策略干预6~8周,受试者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为20 min。对照组则以上理论课或自习课为主。实验组的强度用心率指标进行控制。实验前用MHT测试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小学F(3,145)=0.179,p=0.911>0.05;中学F(3,199)=0.727,0.537>0.05,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束后,仍用MHT测试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用EFI测量受试者参与不同强度锻炼后的心理感觉和运动愉快感。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同年级、不同锻炼强度实验组受试者锻炼感觉的比较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年级的中小学受试者与大、中、小强度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疲劳感、积极参与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小学F(2,111)=21.636、37.062、22.387,p均小于 0.001;中学F(2,151)=19.146、8.380、7.582,p均小于0.001〕,而安静感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F(2,111)=1.07,中学F(2,151)=1.559,p均大于0.05〕。具体表现为:小学中等强度和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精神振作感的得分(Ma=7.62、6.24)明显高于大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a=4.09),中学中等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精神振作感的得分(Ma=8.22)明显高于大强度、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a=5.94、5.19);小学中等强度和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疲劳感的得分(Mc=3.68、2.97)明显低于大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c=7.61),中学大强度和中等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疲劳感的得分(Mc=3.73、3.92)明显低于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c=5.67);小学中等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积极参与感的得分(Md=7.81)明显高于大强度和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d=4.18、5.54),而中学大、中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积极参与感的得分(Md=7.15、7.41)明显高于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d=5.24)(表1)。
表 1 实验组受试者参与不同强度锻炼后EFI的均数、标准差一览表
小学实验组(n=114) 中学实验组(n=154)
大强度 n=35 中强度 n=39 小强度 n=40 大强度 n=52 中强度 n=50 小强度 n=52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精神振作感(A) 4.09 2.65 7.62 2.46 6.24 1.55 5.94 2.55 8.22 2.30 5.19 2.60
安静感(B) 4.03 1.70 4.76 2.55 4.63 2.21 4.75 2.02 5.47 2.01 4.96 2.11
疲劳感(C) 7.61 1.87 3.68 2.79 2.97 2.52 3.73 2.68 3.92 2.19 5.67 2.97
积极参与感(D) 4.18 2.67 7.81 1.97 5.54 2.30 7.15 2.91 7.41 5.24 2.57 2.57
现有的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能够取得较好的锻炼心理效应,本实验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EFI是直接反应锻炼参与者锻炼后心理感觉的工具,并从侧面反应其运动愉快感的工具。以上结果表明,对于小学生而言,参与中、小强度锻炼比参与大强度锻炼更能够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对于中学生而言,参与大、中强度锻炼比参与小强度锻炼更能够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换言之,为了取得较好的锻炼效应和获得较大的运动愉快感,小学生应选择的锻炼强度是中、小锻炼强度,而中学生则是大、中锻炼强度。
3.2 不同年级、相同锻炼强度实验组受试者锻炼感觉的比较
t检验结果显示,小学和中学的中等强度锻炼实验组受试者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疲劳感、积极参与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和中学的大强度锻炼实验组受试者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疲劳感、积极参与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小学和中学的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疲劳感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表2)。研究结果说明,中学生比小学生更适合参与大强度锻炼,而小学生参与小强度锻炼所取得的锻炼心理效应较中学生好,中等强度锻炼是中、小学生皆适宜的锻炼强度。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就大众健身锻炼而言,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为了能够取得较好的锻炼心理效应,适宜锻炼强度的选择应有所不同。
表 2 不同年级、相同锻炼强度组受试者EFI的t检验结果一览表
大强度组 t 中强度组 t 小强度组
t
小学
n=35 中学
n=52 小学
n=39 中学
n=50 小学
n=40 中学
n=52
精神振作感(A)
M 4.09 5.94 -3.08**
7.62 8.22 -1.15 6.24 5.19 2.42**
SD 2.65& 《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4198.html
摘要:使用锻炼感觉量表(ETI)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等研究工具,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旨在研究个体参与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为了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强的运动愉快感,应合理安排与选择运动强度,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
1 前言
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身体锻炼已不仅被人们用来作为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的方法,也被人们用来作为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但是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受到锻炼种类、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锻炼频率等运动处方因素的影响。本文的实验就个体参与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该领域这方面的对比研究还较缺乏。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上海市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生共352人,其中小学生149人(男生77人,女生72人),中学生203人,(男生93人,女生110人)。
2.2 实验过程和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一所小学五年级中的4个班级(149人)和一所中学初二年级中的4个班级(203人),随机把4个班级中的3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小学生114人,中学生154人),另一班级作为对照组(小学生35人,中学生49人)。对实验组分别用跑的大、中、小强度锻炼策略干预6~8周,受试者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为20 min。对照组则以上理论课或自习课为主。实验组的强度用心率指标进行控制。实验前用MHT测试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小学F(3,145)=0.179,p=0.911>0.05;中学F(3,199)=0.727,0.537>0.05,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束后,仍用MHT测试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用EFI测量受试者参与不同强度锻炼后的心理感觉和运动愉快感。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同年级、不同锻炼强度实验组受试者锻炼感觉的比较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年级的中小学受试者与大、中、小强度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疲劳感、积极参与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小学F(2,111)=21.636、37.062、22.387,p均小于 0.001;中学F(2,151)=19.146、8.380、7.582,p均小于0.001〕,而安静感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F(2,111)=1.07,中学F(2,151)=1.559,p均大于0.05〕。具体表现为:小学中等强度和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精神振作感的得分(Ma=7.62、6.24)明显高于大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a=4.09),中学中等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精神振作感的得分(Ma=8.22)明显高于大强度、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a=5.94、5.19);小学中等强度和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疲劳感的得分(Mc=3.68、2.97)明显低于大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c=7.61),中学大强度和中等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疲劳感的得分(Mc=3.73、3.92)明显低于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c=5.67);小学中等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积极参与感的得分(Md=7.81)明显高于大强度和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d=4.18、5.54),而中学大、中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积极参与感的得分(Md=7.15、7.41)明显高于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d=5.24)(表1)。
表 1 实验组受试者参与不同强度锻炼后EFI的均数、标准差一览表
小学实验组(n=114) 中学实验组(n=154)
大强度 n=35 中强度 n=39 小强度 n=40 大强度 n=52 中强度 n=50 小强度 n=52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精神振作感(A) 4.09 2.65 7.62 2.46 6.24 1.55 5.94 2.55 8.22 2.30 5.19 2.60
安静感(B) 4.03 1.70 4.76 2.55 4.63 2.21 4.75 2.02 5.47 2.01 4.96 2.11
疲劳感(C) 7.61 1.87 3.68 2.79 2.97 2.52 3.73 2.68 3.92 2.19 5.67 2.97
积极参与感(D) 4.18 2.67 7.81 1.97 5.54 2.30 7.15 2.91 7.41 5.24 2.57 2.57
现有的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能够取得较好的锻炼心理效应,本实验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EFI是直接反应锻炼参与者锻炼后心理感觉的工具,并从侧面反应其运动愉快感的工具。以上结果表明,对于小学生而言,参与中、小强度锻炼比参与大强度锻炼更能够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对于中学生而言,参与大、中强度锻炼比参与小强度锻炼更能够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换言之,为了取得较好的锻炼效应和获得较大的运动愉快感,小学生应选择的锻炼强度是中、小锻炼强度,而中学生则是大、中锻炼强度。
3.2 不同年级、相同锻炼强度实验组受试者锻炼感觉的比较
t检验结果显示,小学和中学的中等强度锻炼实验组受试者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疲劳感、积极参与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和中学的大强度锻炼实验组受试者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疲劳感、积极参与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小学和中学的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疲劳感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表2)。研究结果说明,中学生比小学生更适合参与大强度锻炼,而小学生参与小强度锻炼所取得的锻炼心理效应较中学生好,中等强度锻炼是中、小学生皆适宜的锻炼强度。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就大众健身锻炼而言,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为了能够取得较好的锻炼心理效应,适宜锻炼强度的选择应有所不同。
表 2 不同年级、相同锻炼强度组受试者EFI的t检验结果一览表
大强度组 t 中强度组 t 小强度组
t
小学
n=35 中学
n=52 小学
n=39 中学
n=50 小学
n=40 中学
n=52
精神振作感(A)
M 4.09 5.94 -3.08**
7.62 8.22 -1.15 6.24 5.19 2.42**
SD 2.65& 《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