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收服学生
不久前,万玮来北京开会,送我一本《班主任兵法》。花了一个下午时间通读了书中“实践篇”的三十招,又浏览了“理论篇”的几个章节后,不得不叹服万玮不愧是复旦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看问题非常冷静理性,做事非常细致严谨。
像许多年轻教师一样,万玮刚走上讲台时满怀热情与学生打成一片,结果却失去了对学生的有效管理。痛定思痛,万玮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群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永远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反斗争;学生永远不能了解教师们的真实的生活,教师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和学生天生就是两个阵营的人,……(而且)永远属于两大阵营”。
有了这些认识为依托,在以后的工作中,万玮大胆地运用长期阅读积累起来的兵法理论,不论学生是耍小心眼,还是胡搅蛮缠,是懒散本性使然不交作业,还是经不住诱惑越墙出入网吧,万玮均能用一套又一套令同事惊讶不已的高招将这些调皮甚至有些刁蛮的学生一一收服。
可以说,万玮的《班主任兵法》是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上的一个突破。在此之前,似乎还没有哪个人如此深入系统地从兵法角度来阐述班主任工作。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师范院校相关教材除了一些抽象的教育原理外,几乎没有给师范生任何可操作性的东西。以至于每个新教师进入校园后,都会受到老教师“师范里的那一套是没用的”、“不要太理论化、太理想化”诸如此类的教诲。
《班主任兵法》以全新的管理理念、真实的场景再现,为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工作模式。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班主任兵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尤其对新教师来说,阅读此书会使这些对教育充满了玫瑰色幻想的年轻朋友们对教育现实、对师生关系有更全面、更实际的认识,从而弥补师范院校教育的某些不足。
然而,翻阅完全书,心中的担忧也清晰起来了:老师们会如何运用这本书?
《班主任兵法》一书受到很多一线教师的关注,大概是与当前师生关系普遍较为紧张是密不可分的。万玮在书中没有深入探讨师生关系紧张的根源问题,也很少谈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掌握了主动权之后应该怎么办。当然,这么说绝没有批评作者的意思,因为一本书毕竟有其主旨,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与万玮交流时,他也多次表示,他只是指出了教育中的一个方面,绝不是道尽了教育的全部。
“乱世出英雄”,万玮在学生工作上的成功,其《班主任兵法》的畅销,从一定意义上再次证明了这一古语的正确性。因为说到底,这本书反映的是一个教师利用了非正式授予的权利和教师在学生面前普遍具有的天然的权威性,灵活巧妙地结合兵法,收服学生的过程;是一本重在介绍管理学生的方法(术),而非探讨教育本质(道)的书。
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了从事教育的人不应该是一个完全的现实主义者。教育者立足现实的同时,还需要仰望星空。然而,一本书流传之后,它造成的实际影响往往非作者所能控制。在“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教什么”已然成为基础教育主流的情况下,老师们会如何运用《班主任兵法》提供的思路和技巧?收服学生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还是仅仅让学生死心踏地投入到应试学习的状态中?会不会把收服学生当作了工作的终极目标,甚至于在此过程中体会到某种快感?
事实上,这种担忧就是在书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印证。在“理论篇·战略战术”一节中,万玮这样写道:“如果让我去接一个差班,我会很兴奋,因为这样的工作有挑战性,如果我整天没事,班级的学生都很听话,我反而会闲得慌。”这表示作者有一种期待,期待学生出现状况。这种心态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因为教师绝不是为收服学生而存在的。“教师收服学生”的确切表述应该是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并不是教育的终结,相反,一定意义上说,这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教育的开始。在一些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军方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为了获得更多的军事拨款,不惜制造事端,制造假想敌。如果教师需要学生“不听话”,时不时闹点事,才会兴奋,才能有工作状态,这是很可怕的事。
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不少作者关爱学生的事例,比如有一次,班长使小心眼“丢了官”,心情郁闷,万玮特意在星期天参加她们的地理课题研究,以此安慰学生。但在书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样一些话:“XX自此以后再见到我时果然毕恭毕敬,谦卑无比。”“他完全恢复了一个普通学生的软弱模样。”“他两手并拢,贴紧裤缝,一副诚惶诚恐谦恭的样子。”从书中的描述来看,万玮是把学生的这种表现视为自己教育的成功——学生被收服了。如果我们从教育目的这个角度来看,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正好与万玮完全不同。学生的软弱、谦卑,不是我们的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也不是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所必须的条件。相反,张扬个性,鼓励创新,正是现代教育的题中之义。然而,在《班主任兵法》一书中,我们没有看到作者对学生的这种谦卑姿态表现出必要的担忧和警惕,相反,作者是有意通过种种手段让学生低下“高贵的头颅”。这一过程与如来佛收服孙猴子非常地相似。我以为,任何一个对此过程持有欣赏态度的人,骨子里都藏有深深的专制情结。因为,磨掉学生的棱角再进行打造,这不是现代教育的做法,恰恰是专制社会人(奴)才培养的模式。 《我们为什么收服学生》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4226.html
像许多年轻教师一样,万玮刚走上讲台时满怀热情与学生打成一片,结果却失去了对学生的有效管理。痛定思痛,万玮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群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永远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反斗争;学生永远不能了解教师们的真实的生活,教师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和学生天生就是两个阵营的人,……(而且)永远属于两大阵营”。
有了这些认识为依托,在以后的工作中,万玮大胆地运用长期阅读积累起来的兵法理论,不论学生是耍小心眼,还是胡搅蛮缠,是懒散本性使然不交作业,还是经不住诱惑越墙出入网吧,万玮均能用一套又一套令同事惊讶不已的高招将这些调皮甚至有些刁蛮的学生一一收服。
可以说,万玮的《班主任兵法》是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上的一个突破。在此之前,似乎还没有哪个人如此深入系统地从兵法角度来阐述班主任工作。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师范院校相关教材除了一些抽象的教育原理外,几乎没有给师范生任何可操作性的东西。以至于每个新教师进入校园后,都会受到老教师“师范里的那一套是没用的”、“不要太理论化、太理想化”诸如此类的教诲。
《班主任兵法》以全新的管理理念、真实的场景再现,为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工作模式。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班主任兵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尤其对新教师来说,阅读此书会使这些对教育充满了玫瑰色幻想的年轻朋友们对教育现实、对师生关系有更全面、更实际的认识,从而弥补师范院校教育的某些不足。
然而,翻阅完全书,心中的担忧也清晰起来了:老师们会如何运用这本书?
《班主任兵法》一书受到很多一线教师的关注,大概是与当前师生关系普遍较为紧张是密不可分的。万玮在书中没有深入探讨师生关系紧张的根源问题,也很少谈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掌握了主动权之后应该怎么办。当然,这么说绝没有批评作者的意思,因为一本书毕竟有其主旨,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与万玮交流时,他也多次表示,他只是指出了教育中的一个方面,绝不是道尽了教育的全部。
“乱世出英雄”,万玮在学生工作上的成功,其《班主任兵法》的畅销,从一定意义上再次证明了这一古语的正确性。因为说到底,这本书反映的是一个教师利用了非正式授予的权利和教师在学生面前普遍具有的天然的权威性,灵活巧妙地结合兵法,收服学生的过程;是一本重在介绍管理学生的方法(术),而非探讨教育本质(道)的书。
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了从事教育的人不应该是一个完全的现实主义者。教育者立足现实的同时,还需要仰望星空。然而,一本书流传之后,它造成的实际影响往往非作者所能控制。在“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教什么”已然成为基础教育主流的情况下,老师们会如何运用《班主任兵法》提供的思路和技巧?收服学生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还是仅仅让学生死心踏地投入到应试学习的状态中?会不会把收服学生当作了工作的终极目标,甚至于在此过程中体会到某种快感?
事实上,这种担忧就是在书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印证。在“理论篇·战略战术”一节中,万玮这样写道:“如果让我去接一个差班,我会很兴奋,因为这样的工作有挑战性,如果我整天没事,班级的学生都很听话,我反而会闲得慌。”这表示作者有一种期待,期待学生出现状况。这种心态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因为教师绝不是为收服学生而存在的。“教师收服学生”的确切表述应该是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并不是教育的终结,相反,一定意义上说,这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教育的开始。在一些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军方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为了获得更多的军事拨款,不惜制造事端,制造假想敌。如果教师需要学生“不听话”,时不时闹点事,才会兴奋,才能有工作状态,这是很可怕的事。
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不少作者关爱学生的事例,比如有一次,班长使小心眼“丢了官”,心情郁闷,万玮特意在星期天参加她们的地理课题研究,以此安慰学生。但在书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样一些话:“XX自此以后再见到我时果然毕恭毕敬,谦卑无比。”“他完全恢复了一个普通学生的软弱模样。”“他两手并拢,贴紧裤缝,一副诚惶诚恐谦恭的样子。”从书中的描述来看,万玮是把学生的这种表现视为自己教育的成功——学生被收服了。如果我们从教育目的这个角度来看,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正好与万玮完全不同。学生的软弱、谦卑,不是我们的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也不是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所必须的条件。相反,张扬个性,鼓励创新,正是现代教育的题中之义。然而,在《班主任兵法》一书中,我们没有看到作者对学生的这种谦卑姿态表现出必要的担忧和警惕,相反,作者是有意通过种种手段让学生低下“高贵的头颅”。这一过程与如来佛收服孙猴子非常地相似。我以为,任何一个对此过程持有欣赏态度的人,骨子里都藏有深深的专制情结。因为,磨掉学生的棱角再进行打造,这不是现代教育的做法,恰恰是专制社会人(奴)才培养的模式。 《我们为什么收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