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索-研究”课型解读暨教学策略的探讨
小学科学“探索-研究”课型解读暨教学策略的探讨
作者/叶西安
摘 要:作为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课型之—,“探索—研究”课型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讨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再是以教师直接讲授所能获取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逐步形成的。这就意味着科学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一、“探索—研究”课型的解读
“探索—研究”的课型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获得新知识为目的,以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为目标,引导学生根据社会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开放的真实情境中,探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与方法,取得具有一定的原创性的发现。这一课型往往是学生面对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然后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教学策略
由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研究的内容方式不同、年级段和学生发展水平有差异,“探索—研究”教学模式有不同的操作程序,其一般的步骤是:
1.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图画、操作、游戏、故事、问题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的范围或题目。
本环节研究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激励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如,四年级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先让学生听多种物体发出来的声音,并让学生自己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然后引导学生:对奇妙的声音王国,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脑子里会冒出好多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声音很刺耳,有的确很低沉?学生心中的问题就会不断涌现。
(2)提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科学课中的探究要符合教学目标的有价值的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学生观察了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后,提出“比较重的物体更容易沉吗,比较大的物体更容易浮吗,铁的更容易沉”等问题,围绕“有价值、能研究”这一思想,师生讨论后很快确定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沉浮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实践体验阶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关键环节——探究。但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猜想层次上,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知半解甚至到一无所知。只有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选择适宜的材料,开展多种探究活动,学生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所以,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的目标开始转变为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研究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准备充足的探究材料
材料是很多科学课中不可缺少的,没有材料的科学课是苍白的,也失去了科学课的本质特点。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如,教学《制作太阳能热水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研究中能够有充分的探究材料,可以发动学生和家长共同准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教学时,就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材料进行探究。又如,《导体和绝缘体》《磁铁的性质》等课教学时,准备充足的材料更能让学生有更宽的研究范围,学生得出的结论也就更有说服力。
(2)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课程也倡导“合作学习”,可见,“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形式化,而是要讲究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时间要充分,次数要适当,使学生有进行深层次思考的时间,要有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
(3)做好数据的搜集与记录
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及时搜集与记录有关探究的信息。
(4)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指手画脚”,总之,教师要做的是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
3.展示和交流阶段
本阶段的目标是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要将自己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成果的展示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出墙报、编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可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汇报,或通过老师主持的答辩。在本阶段,积极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中,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申辩。
本环节研究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多样化的交流形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以及结果,不求千篇一律,例如,有的学生擅长画画,他就可以通过绘画来展示;有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可以语言表达探究结果。如,《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让学生描述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情况,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做出评价
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又要学会评价,在评价之前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教师要在这条“教学之路”不断探索,根据不同重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把握,构建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探索-研究”课型解读暨教学策略的探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4438.html
作者/叶西安
摘 要:作为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课型之—,“探索—研究”课型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讨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再是以教师直接讲授所能获取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逐步形成的。这就意味着科学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一、“探索—研究”课型的解读
“探索—研究”的课型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获得新知识为目的,以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为目标,引导学生根据社会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开放的真实情境中,探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与方法,取得具有一定的原创性的发现。这一课型往往是学生面对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然后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教学策略
由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研究的内容方式不同、年级段和学生发展水平有差异,“探索—研究”教学模式有不同的操作程序,其一般的步骤是:
1.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图画、操作、游戏、故事、问题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的范围或题目。
本环节研究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激励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如,四年级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先让学生听多种物体发出来的声音,并让学生自己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然后引导学生:对奇妙的声音王国,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脑子里会冒出好多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声音很刺耳,有的确很低沉?学生心中的问题就会不断涌现。
(2)提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科学课中的探究要符合教学目标的有价值的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学生观察了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后,提出“比较重的物体更容易沉吗,比较大的物体更容易浮吗,铁的更容易沉”等问题,围绕“有价值、能研究”这一思想,师生讨论后很快确定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沉浮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实践体验阶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关键环节——探究。但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猜想层次上,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知半解甚至到一无所知。只有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选择适宜的材料,开展多种探究活动,学生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所以,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的目标开始转变为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研究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准备充足的探究材料
材料是很多科学课中不可缺少的,没有材料的科学课是苍白的,也失去了科学课的本质特点。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如,教学《制作太阳能热水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研究中能够有充分的探究材料,可以发动学生和家长共同准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教学时,就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材料进行探究。又如,《导体和绝缘体》《磁铁的性质》等课教学时,准备充足的材料更能让学生有更宽的研究范围,学生得出的结论也就更有说服力。
(2)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课程也倡导“合作学习”,可见,“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形式化,而是要讲究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时间要充分,次数要适当,使学生有进行深层次思考的时间,要有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
(3)做好数据的搜集与记录
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及时搜集与记录有关探究的信息。
(4)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指手画脚”,总之,教师要做的是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
3.展示和交流阶段
本阶段的目标是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要将自己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成果的展示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出墙报、编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可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汇报,或通过老师主持的答辩。在本阶段,积极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中,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申辩。
本环节研究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多样化的交流形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以及结果,不求千篇一律,例如,有的学生擅长画画,他就可以通过绘画来展示;有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可以语言表达探究结果。如,《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让学生描述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情况,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做出评价
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又要学会评价,在评价之前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教师要在这条“教学之路”不断探索,根据不同重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把握,构建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探索-研究”课型解读暨教学策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