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信息”台 唱“创新”戏
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和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学生的个性塑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6、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性和应用很强,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而就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考核的内容,可以由一个人完成,也几个人同时完成;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提高了他们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从而不再将考试视为一种压力和负担,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
一、对创新精神的认识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造就要靠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着重研究和解决的是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问题。其中,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是形成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所以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的第一目标。
二、 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分布式多媒体、交互教学的探索,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制作清新的网页界面、使课堂教学犹如网上漫游,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变更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因此、设计教案就要超越简单地利用公式和低水平的粘贴网上资料的教学模式,而要充分发挥丰富信息资源的优势,将数学、语文、自然、社会、信息技术等学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设计既有创设基本问题和真实任务又富有启发习性、挑战性的学习课件,并为之提供丰富的内容背景成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推进器。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档和网站、学生作品评价量规及各种素材,以及工具和文档撑起脚手架来提升学生的思考水平,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过程。开展促进学生发展基于学习过程的电子作品教学评价,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资源性学习协作学习为一体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三、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充满疑问与探求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创新的火花不时迸发;例如:在学习“探索规律”一节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探索图形、数字等一系列规律,遇到了下面这道题:
一张长方形桌子可坐6人,按下图的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
问题: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三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呢?……n张桌子呢?
待学生们读完题,稍作思考后,我对他们说:“哎,老师看出了点门道,你们看,一张桌子坐6人,两张桌子坐8人,因为有一条边重合,少坐了2人,那么三张桌子就少坐了2×2人,接下来……”还没等我的话说完,就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错了错了。”“咦,怎么会错了呢?”“老师,你看,两张桌子坐8人,应该是2条边各少了2人,是4人,所以3张桌子就少坐了4×2人……”“哦,到底是老师对了,还是你的观点正确呢?”“是老师错了。”学生们大声地回答着,我眨了眨眼睛,学生们明白了我的用意,也理解了老师的用心,都会心的笑了。“那谁能说说n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呢?”“那谁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呢?”“老师,我知道我知道……”。“唉,老师,我还知道另外一种方法,同样多的桌子横着拼在一起,坐的人会更多……”,在我的示意下,那位学生走上了讲台,并且讲的头头是道。以后的数学课堂上经常会上演“师生交换角色”“师生打官司”“师生比高低”等幕幕场景。
四、在教学活动数字化的创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动手实践、创新思维,而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和教师随时将各自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结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出来,如用word,Frontpage和Dreamweaver制作网页、Authorware.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VB实现课件交互。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师生确定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活动,推进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空前高涨。学生在浏览大量以往的电子作品的基础上开阔了思路,同学之间讨论,构思设计自己的电子作品,搜集资料与素材;创作作品教师随时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完成电子作品后集体评价电子作品,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在该作品中有何新构想?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营造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开启学生智慧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数字化解决实际问题为手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这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文章中所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志鸿 《优秀教案—七年级数学》 南方出版社 2005、7
2、马 复 《数学》(七年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5
3、梁樱花 张倩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的探讨》
《中国电化教育》2001、9
4、刘璇 《培养信息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电教》2002、4
5、郭芳 《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搭“信息”台 唱“创新”戏(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4538.html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学生的个性塑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6、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性和应用很强,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而就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考核的内容,可以由一个人完成,也几个人同时完成;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提高了他们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从而不再将考试视为一种压力和负担,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
一、对创新精神的认识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造就要靠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着重研究和解决的是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问题。其中,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是形成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所以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的第一目标。
二、 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分布式多媒体、交互教学的探索,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制作清新的网页界面、使课堂教学犹如网上漫游,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变更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因此、设计教案就要超越简单地利用公式和低水平的粘贴网上资料的教学模式,而要充分发挥丰富信息资源的优势,将数学、语文、自然、社会、信息技术等学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设计既有创设基本问题和真实任务又富有启发习性、挑战性的学习课件,并为之提供丰富的内容背景成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推进器。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档和网站、学生作品评价量规及各种素材,以及工具和文档撑起脚手架来提升学生的思考水平,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过程。开展促进学生发展基于学习过程的电子作品教学评价,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资源性学习协作学习为一体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三、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充满疑问与探求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创新的火花不时迸发;例如:在学习“探索规律”一节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探索图形、数字等一系列规律,遇到了下面这道题:
一张长方形桌子可坐6人,按下图的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
问题: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三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呢?……n张桌子呢?
待学生们读完题,稍作思考后,我对他们说:“哎,老师看出了点门道,你们看,一张桌子坐6人,两张桌子坐8人,因为有一条边重合,少坐了2人,那么三张桌子就少坐了2×2人,接下来……”还没等我的话说完,就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错了错了。”“咦,怎么会错了呢?”“老师,你看,两张桌子坐8人,应该是2条边各少了2人,是4人,所以3张桌子就少坐了4×2人……”“哦,到底是老师对了,还是你的观点正确呢?”“是老师错了。”学生们大声地回答着,我眨了眨眼睛,学生们明白了我的用意,也理解了老师的用心,都会心的笑了。“那谁能说说n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呢?”“那谁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呢?”“老师,我知道我知道……”。“唉,老师,我还知道另外一种方法,同样多的桌子横着拼在一起,坐的人会更多……”,在我的示意下,那位学生走上了讲台,并且讲的头头是道。以后的数学课堂上经常会上演“师生交换角色”“师生打官司”“师生比高低”等幕幕场景。
四、在教学活动数字化的创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动手实践、创新思维,而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和教师随时将各自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结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出来,如用word,Frontpage和Dreamweaver制作网页、Authorware.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VB实现课件交互。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师生确定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活动,推进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空前高涨。学生在浏览大量以往的电子作品的基础上开阔了思路,同学之间讨论,构思设计自己的电子作品,搜集资料与素材;创作作品教师随时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完成电子作品后集体评价电子作品,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在该作品中有何新构想?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营造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开启学生智慧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数字化解决实际问题为手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这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文章中所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志鸿 《优秀教案—七年级数学》 南方出版社 2005、7
2、马 复 《数学》(七年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5
3、梁樱花 张倩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的探讨》
《中国电化教育》2001、9
4、刘璇 《培养信息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电教》2002、4
5、郭芳 《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搭“信息”台 唱“创新”戏(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