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历史教育苍白不容忽视
其二,历史娱乐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电影、电视已成为人们了解历史的主渠道。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能够逼真地再现年代久远的人物和事件,大大增强了历史的吸引力,拓宽了历史的传播范围。但与此同时,奉行“娱乐至上”的大众传媒,也使历史娱乐化,给青年历史意识的培育带来严峻挑战。一些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和读物,不仅随意填塞现代词汇和观念,而且常常为了观赏性、可读性(或者说票房、收视率、销量)而牺牲真实性。有的干脆就“戏说”、“恶搞”,甚至无中生有、胡编乱造。2011年下半年以来,《美人心计》、《倾世皇妃》、《后宫甄嬛传》等“宫斗”类电视剧大行其道。这些电视剧表面上看属于历史题材,实则几无真实性可言,大多根据网络小说胡编乱造。《后宫甄嬛传》的历史背景由小说中虚构的大周帝国坐实到清朝,大量情节纯属臆造。不仅缺乏历史基础,而且大肆宣扬丛林法则,无限放大人性之恶。其手段之残忍,令人齿寒。但这类电视剧被媒体宣传为职场生态的写照,为人们尤其是年轻观众所追捧,其收视率屡创新高。这难道不是我们社会的悲哀吗?
“历史”与“剧”究竟谁是主体?文艺作品“打扮”历史究竟有没有底线?在文艺作品中,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适当的“演义”是可以的。但这是以坚持历史真实性为前提的艺术加工,与“戏说”、“恶搞”等有本质区别。这些娱乐化的东西,表面卜看只是博君一笑。其实不然、这不仅损害了历史的真实性,导致对历史的误解;而且损害了历史中的民族情感和人文价值,影响人们对民族及其历史与文化的认同;同时,艺术作品也不是不能表现“恶”,但绝对不能对”恶”津津乐道。那些以宫廷斗争、官场黑暗为题材的“作品”,为吸引眼球,过度表现社会阴暗面,既无益于了解历史,也无益于思考人生,更会对社会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悄无声息地侵蚀公序良俗。对求知欲强、但鉴趴力不够的青年而言,历史失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历史认知和人生观、价值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历史难逃被作为商品而“消费”的命运。文化产业要面向市场。娱乐容易被接受,故娱乐最有市场,但“娱乐”应当有限度,不能因为娱乐与利润达成默契,就把价值与意义冷落。任何一种制度、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容忍无底线地“消费”历史、“娱乐”历史,
其三,忽视青年的历史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中,人们变得更为“实际”。历史不能带来直接利益,自然被忽视。电视上倒有不少热播的历史剧,书店里也有不少畅销的历史书,但很多只是逐利工具,不是在真正地讲历史,甚至胡编乱造。党和政府倒十分重视历史教育,但这些要求难以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时一压再压,而高中阶段一般在高一后就实行文理分科。到了大学阶段,除了历史专业的学生,一般只能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来了解历史。就是这门课,也岌岌可危。对学校来说,历史教育搞得好不好,不影响招生就业,何必费心、费力、费钱,压缩课时、削减经费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身边还有高校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安排在第四学年,美其名曰:有利于学生考研。完全无视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学生往往也不重视历史学习。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在中学时代便很少接触历史知识,上大学后对历史的兴趣更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奇。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历史的价值认识不清。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认识历史,忽视历史的长远价值和潜在意义。有学生曾说:“应聘时,用人单位不会问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了几分,而是关心我的专业课学得如何,外语过了几级。”我们承认,青年的就业压力很大,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但其中,应该包括历史知识,历史影响着现在和未来。愈是处在急遽变迁的时代,愈要回头看。决不应让眼前的功利遮蔽了历史的眼光。
用历史教育青年,这是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如果青年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他又怎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呢?我们不去争取,敌对势力就会去争取:日本右翼势力就在篡改历史教科书,歪曲侵华历史,误导青年。为此,中国史学会前会长戴逸大声疾呼:“我们虽然不能直接去教育日本青少年,总可以告诉中国青少年,要他们毋忘国难、毋忘国耻、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道理就在这里: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清楚历史,又怎么知道人家在篡改历史?!
加强青年历史教育,增强青年历史意识
历史教育是增强青年历史意识的根本途径。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历史教育,既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年的历史教育,也包括青年对自己的历史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后者更为重要;加强青年历史教育,应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科学历史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
加强青年历史教育,必须加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主要是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历史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认识历史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不能沉湎于个人好恶和预设立场,当然更不能人云亦云,例如,有人攻击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路线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实际上,严峻的历史环境要求苏联必须采取这样的工业化方针。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全面性原则。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我们应把握它的全貌,多角度地认识,切忌非黑即白的全面肯定或全盘否定。如果只抓一点不及其余,那么,任何历史都可以被改写。全面性原则也内在地要求区分主次,把握主流。例如,不能因为斯大林在某些方面犯了错误,就否认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第三,包容性原则。对于历史人物,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因为了解历史的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追究个人责任。邓小平明确指出:“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立场,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我们不能用整齐划一的“单一性”思维来看待,而要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只要它是符合实际的。
二、牢记历史教训,增强历史紧迫感
加强青年历史教育,尤其要加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历史的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自西方产业革命后,就逐渐落后了。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发动6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占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和台湾省,设立40多个租界,开放108个通商口岸。同时,大肆进行经济掠夺,勒索巨额赔款。仅日本就通过妈关条约》勒索白银2亿两,赎回辽东半岛白银三千万两,这一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四年半的财政收入。《辛丑条约》对美、英、法、德等11国赔款总额本息高达白银9.82亿两。中国主权日损,国土日减,国力日衰,社会停滞不前,成为一个毫无国际地位、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这是一部血泪史。正如梁柱先生所说:“一个人如果读了中国近现代史而无动于衷,就不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我们应当牢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我们应当牢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经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我们在继承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应当从中汲取教训,即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当铭记国耻,知耻而后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精神,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坚定“三个选择”,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加强青年历史教育,重在加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奋斗历史的教育。
自鸦片战争以来,为救亡图存,中华民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轮番登上历史舞台。地主阶级也有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但是,这些斗争都未改变中国的命运。(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这就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革命必须要有新的思想来指导,新的阶级来领导,必须走一条新的道路。十月革命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然后,又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尽管有曲折和失误,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大有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领导我国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的进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历史证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也证明: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应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四、明确历史使命,在实践中创造历史
加强青年历史教育,目的在于增强青年的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实践中创造历史。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有生气、最富创新精神的力量,是未来历史的创造者。青年历来具有爱国主义传统,具有忧国忧民情怀,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担当精神。昨天,青年的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耀邦等一大批优秀儿女,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今天,时代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这就要求我们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大胆创新,不断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丰富和提高自己,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奉献社会、服务人民。
总之,用历史教育青年,任重道远,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史学界要加强历史研究,还历史本来面目,并加强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不应放任“自留地”被形形色色的“写手”肆意践踏;教育界要高度重视中学历史课程建设,这是青年学习历史知识的关键时期;传媒界和文艺界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97.
[3]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22
[4]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
[5]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6]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高校理论战线,2005(5).
[7]李慎明,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3.
[8]戴逸.日本的侵略历史岂容抵赖,抗日战争研究,2001(2).
[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2.
[10]梁柱,近现代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领域,求是,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