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何不听台谏入言!’”皇帝自感理亏,不愿接见,“寻诏宰相召台谏”。宰相吕夷简憎恨郭后,全力怂恿和支持皇帝废郭后,却在台谏官的责问下无言以对。最后皇帝和宰相只能采取霸道的办法,将孔道辅、范仲淹等黜责,“遣使押道辅及?仲淹亟出城,仍诏谏官、御史自今?须密具章疏,毋得相率请对,骇动中外”。④後一谏诤废后的事件,其影响远较前一反对荫补之滥的事件为大。

①《宋朝诸臣奏议》卷51刘随《上仁宗论当今所切在於纳谏》。

②《宋会要》职官3之56。

③《长编》卷110天圣九年十一月丁酉,《宋史》卷297《刘随传》,《曹修古传》,

《郭劝传》,《段少连传》,卷300《杨偕传》。

④《长编》卷113明道二年十二月乙卯,《宋史》卷242《仁宗郭皇后传》,卷311《吕夷简传》。



谏诤废后事件就宋代政治史而言,算不得什么大事,而就古代监察制度史而论,却是大事,表明了台谏权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敢于旗帜鲜明地和皇权、相权作某种程度的对抗。正如南宋吕祖谦所说,“自孔道辅、?仲淹敢于抗(吕)夷简”,“台谏之权敢与宰相为抗矣”。“自庆?以来,台谏之职始振,自治平以来,台谏之权始盛”。①

从另一角度看,古代的儒家学说向来是崇尚名节的,名节是作为一种匡世济时的重要手段。但是,专制政治的本质,却又决然筛选和宠爱随风转舵之人,曲学阿世之士。两者是互相矛盾的,在某种意义上却也是相反相成的。由于儒家学说的强烈影响,以致君主们一般不会公开标榜自己就是喜欢没有名节之士。在这场抗争中,台谏官们,特别是?仲淹,事实上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胜利者,君相贬责他们,反而成全被贬责者的清誉。在不存在“文死谏”的条件下,特别是?仲淹本人,成了一面不计升沉祸福,只论是非曲直的大旗。《朱子语类》卷129说,“至?文正方厉廉耻,振作士气”,“至?文正时便大厉名节,振作士气”,“本朝惟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对天水一朝士大夫名节观的发展和振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有两句很有名的格言,一是人们熟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二是“作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②政治上不怕受罪,而个人操守,则务求清白,这正是合於古代儒家理想的台谏官的楷模。孔道辅的影响虽然远不如范仲淹,但身任御史中丞,距离升迁执政的高官不过是咫尺之近,而他宁愿牺牲前程,也足可称道。

另一个在倡导名节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的人,就是欧阳修,他不论在政治上和学问上,可以说是全才,是一代宗师。他所著的《五代史记》,如卷32《死节传》,卷33《死事传》,卷34《一行传》等,批判了五代时“以苟生不去为当然”,“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此书卷54又批判了冯道,“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於倒悬,道方自号懗だ掷蠏,著书数百言,陈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事九君,未尝谏诤”,将这个曾“取称於世”的人置於儒家的天平上衡量。欧阳修在庆?三年(公元1143)出任知谏院後,③正如前引吕祖谦之说,“台谏之职始振”。

宋人名节观念的强调与台谏官的振职,大致上可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继?仲淹和欧阳修之后,如包拯等有骨气的台谏官辈出,无疑是书写了古代监察制度史上的辉煌篇章。宋仁宗懦弱无能,遇大事无主意,其实也是台谏官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人们早已指出,当时许多宰执是由台谏官论罢的。宋英宗时,台谏官围绕着濮议,与皇帝、宰执相抗,由於以前已发表研究成果,此处从略。

二、宋神宗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变法涉及复杂的情况,此处且不论其是非功过,但不少台谏官明知皇帝的意向,却敢於公开表明自己的反对意见,这正是继承

①《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卷9《台谏》,卷13《台谏》。此书说:“自仁宗即位,刘中丞(筠)令台属各举纠弹之职,而後台臣之职始振。”与正文所引之说自相 牾。按此?制度上的规定,本文主要还是从台谏制的运作考虑,可参见《宋史》卷305《刘筠传》。

②《晁氏客语》。

③《长编》卷140庆?三年三月癸巳。



了?仲淹和欧阳修的遗风馀烈。司马光为御史中丞吕诲写墓?铭说:“前後三逐,皆以迕犯大臣,所与敌者,莫非秉大权,天子所信向,气势轧天下,献可(吕诲字)视之若无睹,正色直辞,指数其非,不去不已,旁侧为之股栗,而献可处之自如。平居容貌语言,恂恂和易,使之不得位於朝,人不过以谨厚长者名之而已矣。及遇事,苟义所当为,疾趋径前,如救焚溺,所不当为,畏避远去,如顾陷阱,惟恐坠焉。”当时的宋朝确实需要整顿和振兴,而吕诲弹劾王安石说:“天下本无事,但庸人扰之。”①可知其政见是保守的。但吕诲不计较官位的得失,不做苟合取容的事,敢於直率地表述政见,还是足可称道,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名节。

从宋神宗时开始,台谏官作为风宪之地,愈来愈深地卷入了新旧党争。宋神宗的用人方针与王安石不同,王安石主张“一道德”,认为“学?不一,异论纷然”,②“若朝廷人人异论相搅,即治道何由成”。“朝廷任事之臣,非同心同德,协于克一,即天下事无可为者”。③但宋神宗其实还是按宋朝的祖宗家法,适当地参用反变法派,以求“异论相搅”。不论是按宋朝的历史条件,还是按今天的民主政治标准看来,“一道德”就是一言堂,就是专制独裁,完全不足取。一方面,政令,特别是军令应当统一,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和议论完全应当“异论相搅”。真理愈辩愈明,何须害怕异论。?管宋神宗对王安石的主张打了若干的折扣,但由於反对变法的台谏官屡经贬逐或外任,台谏官的议论也就趋于清一色,甚至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

著名的苏轼“乌台诗案”,就是突出的一例。④乌台是御史台的别名。最初是监察御史?行何正臣揭发苏轼,御史中丞李定和御史舒 又继踵上奏,他们摭拾了苏轼若干诗文,说他“腾沮毁之论”,“讥切时事之言,流俗翕然,争相传诵”云云,“言伪而辨”,“行伪而坚”,将他比喻为孔子当年所斩的少正卯,宋神宗“诏知谏院张 、御史中丞李定推治以闻”。按照宋制,就成了一起“承诏置推”的“诏狱”,而主持审讯的正是台谏官。“御史台既以轼具狱,上法寺,当徒二年,会赦当原”,而李定、舒 等又上奏,“乞不以赦论”。“轼既下狱,众危之,莫敢正言者”。但王安石的弟弟、直舍人院王安礼却对宋神宗进言:“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语言谪人,按轼文士,本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碌碌如此,其中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於法,恐後世谓不能容才。?陛下无庸竟其狱。”

①《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76《右谏议大夫吕府君墓?铭》。吕诲弹劾之语,是司马光的概括,其原文见《宋朝诸臣奏议》卷109,没有如此露骨。

②《宋史》卷155《选举志》。

③《长编》卷213熙宁三年七月壬辰。

④关於乌台诗案,散文家牧惠《也来拍拍打打·想起了乌台诗案》一文,有比历史研究者更为精辟和透彻的论述。



宋神宗说:“朕固不深谴,特欲申言者路耳,行为卿贳之。”但他又告诫王安礼“勿漏言”。由此可见,按古代的“天必殛之”的迷信习俗,宋神宗还是不敢不遵守宋太祖的秘密誓约,只是要通过台谏官对苏轼薄示惩戒而已。尽管如此,苏轼出狱後,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这些都是宋时犯罪官员的待遇。受这次冤狱牵连而贬责的官员有王诜、苏辙和王巩,另有张方平、司马光等二十二人“罚铜”。①後来宋神宗死,苏轼重新进用,高太后对他说:“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懫娌牛?娌牛?但未及进用卿耳。”於是苏轼“不觉哭失声”。②一方面薄示惩戒,另一方面又打算日后进用,这当然也是帝王恩威兼施的南面之?。

古代帝王专制,尤其忌讳臣僚分朋植党。但按照儒家的理念,台谏官理应是充当政治反对派的角色。乌台诗案中的台谏官恰好反其道而行之,充当了讨伐异论的角色,作为这次冤案总导演的宋神宗,又是充分利用了台谏官作为天子耳目的职能,自称是“申言者路”。与前引?仲淹的事例相比,足以证明在古代人治的条件下,台谏制度只能是一柄双刃剑。

三、宋哲宗元?时:年幼的宋哲宗即位之初,祖母高太后主持所谓元?更化,起用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反变法派官员进入和控制了台谏部门,利用弹劾的手段,开始了宋朝第一次大规模的贬窜士大夫的运动,变法派深受打击。但从另一方面看,元?时的台谏官们往往还是按照儒家的理念行事,尽管大的政见相似,却也并不只是简单地充当高太后和宰执的应声虫,宰执们往往受到台谏官的攻击。不论是台谏官之间,还是台谏与宰执等政争,其实也无法按史料中流传的所谓洛、蜀、朔三党党争,加以归纳和概括。③

反变法派迫害变法派最突出的一例,就是前任宰相蔡确的车盖亭诗案。蔡确被贬後,“尝?车盖亭,赋诗十章,知汉阳军吴处厚上之,以为皆涉讥讪,其用郝处俊上元间谏高宗欲传位天后事,以斥东朝,语尤切害”。④吴处厚是一小人,挟私怨而上告,其实全是捕风捉影之事,与元丰时的乌台诗案相比,苏轼的诗文倒还是被抓住若干真凭实据。虽然高太后为之盛怒,但不论是宰执,或是台谏,却围绕着这件诗案,分成两派。当年吃文字狱官司的苏轼上密奏说:“朝廷若薄确之罪,则於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於太皇太后仁政为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467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历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