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活化课文呈现方式


[作者]  徐和平

[内容]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看,逐段呈现课文的模式仍很盛行。一味地采用这种呈现方式,会带来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不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反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主体作用发挥欠佳;不利于诱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思维品质难以得到培养。

    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以实现其多重目标,就必须活化课文呈现方式。活化课文呈现方式,就是指教师不囿于课文的固有程式,围绕阅读教学的目标,创造一种新颖的课文呈现方式。近几年来,笔者也积极致力于这种教法的探索,尝试运用“聚焦”式、“调整”式、“假想”式、“改编”式、“比较”式等多种方法来活化课文呈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列举其中的三种类型说明之。

            (一)“聚焦”式呈现

    “聚焦”式呈现,就是把一篇课文的教学视作物理现象中的聚焦过程。教师根据文章的思路及作者的意图选定“焦点”,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尽可能会聚于此。这种呈现式,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增强教学的整体感和节奏感。

    像《记念刘和珍君》、《赤壁之战》等篇幅较长的课文,采用传统的逐段讲解式,易使教学过程冗长、松散,而改作“聚焦”式呈现,则整个过程大大优化。如《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焦点”即是“记念”一词,教师可由此设计两个统摄全篇的问题(一是为何要记念刘和珍君,二是怎样来记念刘和珍君),然后分步组织研读讨论。“聚集”过程大致如下:

    附图{图}

    这样呈现课文,从教学内容来说,整体感强,定位恰当;

从教学环节来说,紧凑自然,不枝不蔓,教学效果是好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宜用此法呈现的课文颇多,特别是那些篇幅较长的课文。需强调指出的是,“聚焦”过程的设计,因教师、学生、课文等不同而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就是“焦点”的确立一定要能起到“带动全篇”的作用。

            (二)“调整”式呈现

    所谓“调整”式呈现,是指教师将原文故意打乱,编印成资料,上课时发给学生,要求他们重新调整的一种呈现方式。运用这种方式,可使学生把握课文的结构,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凡是具有“逻辑严密,结构严谨”的特色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大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我在教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课前没有让同学预习课文,上课时在简介了悼词的基本写法后,发下印有此文已被打乱的9 个语段和从文章第4—8段中抽出来的5句承递句的资料,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两个问题:(1)9段文字先后顺序应怎样排列?(2)5句承递句各置于何处才能将上下文连缀起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以“概括——归并——排列”为序,通过层层深入的讨论,最后画出全文的结构示意图。这篇文章“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是我们用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好教材。这样来呈现课文,使该教材的这一潜在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深切体味文章逻辑美的同时,也提高了思维的严密性程度。

    再如《芙蕖》、《眼睛与仿生学》一类在结构、顺序安排上颇有特色的说明文,若按常规模式呈现,则显得机械呆板、过于简单,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价值不高。若改作“化易为难”的“调整”式呈现,以营建“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境界,自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思维训练的深度,从而实现借阅读教学以开

发智力的目的。

            (三)“假想”式呈现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

    教《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时,课前我没有让学生预习课文,而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从平陆县民工因食物中毒而生命危在旦夕,说到最后因及时施药而化险为夷,把事件的全过程向学生作了详尽介绍。随后引出问题:假如你是记者,将怎样来报道此事?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又提出问题:围绕这一大堆材料写一篇报道,写前必须考虑哪些问题呢?比如,主题如何确立,材料如何处理,结构如何安排,等等。

    教师要求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思考讨论一番后,再打开课本阅读课文,然后再分析讨论——课文是“怎样的”和“为什么这样”。

    像这种教读课文前先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一下文章该怎样写的呈现方式,我们称之为“‘假想’式呈现”。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写作上也能使他们受到更多的启迪。

    教无定法,活化课文呈现的方式当然远不止上文所说的几种。笔者前面已经谈及,采用何种方式来呈现课文,因人、因文而异,即使是同一位教师教同一篇课文,所用的呈现方式也会随着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对象等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哪一种呈现方式,以下三条原则是必须共同遵循的。

    其一,“深化课文读解”的原则

    教材中所选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要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读解”这些文章。叶圣陶先生说过:“我认为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一步在透彻理解原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语文教育书简》)倘若学生对所读的文章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能“阅读同类的书”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在选用呈现方式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所用的呈现式是否有利于“深化课文读解”。上述诸例都体现了这一点。再如讲读《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我们采用了“对比”呈现式,拿另一篇介绍景泰蓝的文章——《北京景泰蓝》来对比教学。这两篇文章同为介绍我国优秀工艺品景泰蓝的说明文,但是说明的目的与重点不同。《北京景泰蓝》的目的在于全面介绍这一传统工艺品,重点说明建国以后景泰蓝工艺的巨大发展,按逻辑顺序分别介绍了景泰蓝的物品性质、盛行年代、制作过程、发展情况、产品种类,其中说明景泰蓝制作过程只用了两句话。通过两文的比较分析,学生不但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而且进一步明确了要根据说明目的、说明对象来确定说明顺序及说明重点的写作道理。

   

其二,“调动情商因素”的原则

    课文呈现方式的优劣之所以会对课堂教学效益高低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它与情商因素(特别是兴趣、情绪、情感等三种因素)的调动有关。活化的呈现方式,往往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研读产生浓厚持久的兴趣、积极愉快的情绪以及热烈适应的情感。而这些情商因素的调动,是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的。

《活化课文呈现方式》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469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