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雏能力之培养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雏能力之培养
江苏新沂●杨莉
对学生思维创造能力培养的好坏,是检验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具体体现。因此,把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教学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本人在教学当中,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虽谈不上颇有感悟,但也多少领略到它的重要,尤其是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其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现将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尝试略谈一二。
在小学高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当讲到光的传播知识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生活中,都看到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们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电灯”,有的说“太阳”,有的说“蜡烛”,还有的说是“萤火虫”(这些都是在以前课本里学过的)。随后,我又追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物体可以发光?”这时又有学生补充说:“还有手电筒、闪电、月亮……”我接着问:“刚才这个同学举的例子中,有不是发光的物体吗?”有些学生一听有些愕然。我又点拨道:“就是说不是自己本身发的光,而是……”话还没说完,早有一位学生举起手:“老师,我知道了,我认为月亮就不是发光的物体。”我抓住时机,把话题引向纵深:“为什么?把你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他说:“月亮上虽然有光,但不是它自己发的光,而是反射太阳上的光。”“能举例说明吗?”“比如灯光照在镜子上,镜子就把光反射出去。”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言。随后,根据教材中的定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澄清了学生的认识。
为了讲解光的性质,我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认识了什么叫做光源,那么在所有的光源中,光的性质都一样吗?”学生们沉吟片刻,有的举起了手:“老师,我认为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比如说太阳光和手电筒发的光就不一样,太阳发的光是炽热的,而手电筒发的光却是凉的。”我又启发学生:“说得对。谁还能再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马上又有许多学生举手:“蜡烛、日光灯泡发的光都是热的;萤火虫、验钞机发出的光都是凉的。”最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光源有几种不同的光?”几乎是异口同声回答:“有两种:一种是热光,一种是凉光。”我补充一句:“记住,凉光又叫冷光。”
在学习关于眼睛的科学这一知识时,曾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那么外界景物通过晶状体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像,可是我们看到的景物为什么却是正立的像呢?”这一问题的提出,确实是我始料未及的,但这也正好说明学生的思维是敏捷的,是富有创造性的。幸好,这个问题并未难住我——曾记得在一本书上见过——于是我对他(其实也是对全体学生)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说明你是动了脑筋的。”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好,接着又向他解释:“曾经有位科学家,他也知道视网膜的像是倒立的。为了探究其中的奥秘,他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他佩戴了一副凸透镜,结果出人意料,他眼前的景物都成为倒立的了!停了两天后,他看到的景物又慢慢变成正立的图像了。后来,他把凸透镜干脆摘下来,看到的景物又成倒立的了。可是时间不久,眼前的景物又恢复了正常。同学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听了,感到很新奇。片刻,有学生说:“老师,那是不是和人的大脑作怪有关系?”我说:“你说得很对。视网膜上的图像确实是倒立的,可是我们的大脑认为物体都是正立的,于是硬是把视网膜上的图像给颠倒过来了。不是吗?科学家的实验不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一名学生,在学习关于凸透镜这一知识时,发现一个新问题。他说:“老师,我把凸透镜对着书上的字看,可以把字扩大;我再把凸透镜远离书的字时,这些字却成了倒立的了。这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当然还有深一层的意思,但是对于学生只能用另一种方法解释。我对他讲:“书中讲凸透镜有几方面的作用?”“有三方面的作用:扩大、聚光和成像。”“你怎么看待你发现的问题?”“啊,老师我知道了。”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就像激流一样迸发出来。有的同学除了在课堂上发问,在课外也会提出许多教材所未涉及的问题。比如有学生问:“凸透镜能扩大,为什么不能扩大一个角的度数呢?”还有的问:“老师,两只凸透镜叠到一块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诸如此类的理解,作为教师,只要自己会,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或者说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会新的知识,教师没有理由拒绝他们对知识渴求的愿望。不过,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能让他们自己弄明白的,应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探索,教师决不能也决不要去包办。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内心深有感触:只要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学生经过创造性思维,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思维结果一旦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认可,便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新的知识也可在短时间内得以升华。
(江苏省新沂市城东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雏能力之培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4728.html
江苏新沂●杨莉
对学生思维创造能力培养的好坏,是检验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具体体现。因此,把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教学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本人在教学当中,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虽谈不上颇有感悟,但也多少领略到它的重要,尤其是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其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现将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尝试略谈一二。
在小学高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当讲到光的传播知识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生活中,都看到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们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电灯”,有的说“太阳”,有的说“蜡烛”,还有的说是“萤火虫”(这些都是在以前课本里学过的)。随后,我又追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物体可以发光?”这时又有学生补充说:“还有手电筒、闪电、月亮……”我接着问:“刚才这个同学举的例子中,有不是发光的物体吗?”有些学生一听有些愕然。我又点拨道:“就是说不是自己本身发的光,而是……”话还没说完,早有一位学生举起手:“老师,我知道了,我认为月亮就不是发光的物体。”我抓住时机,把话题引向纵深:“为什么?把你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他说:“月亮上虽然有光,但不是它自己发的光,而是反射太阳上的光。”“能举例说明吗?”“比如灯光照在镜子上,镜子就把光反射出去。”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言。随后,根据教材中的定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澄清了学生的认识。
为了讲解光的性质,我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认识了什么叫做光源,那么在所有的光源中,光的性质都一样吗?”学生们沉吟片刻,有的举起了手:“老师,我认为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比如说太阳光和手电筒发的光就不一样,太阳发的光是炽热的,而手电筒发的光却是凉的。”我又启发学生:“说得对。谁还能再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马上又有许多学生举手:“蜡烛、日光灯泡发的光都是热的;萤火虫、验钞机发出的光都是凉的。”最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光源有几种不同的光?”几乎是异口同声回答:“有两种:一种是热光,一种是凉光。”我补充一句:“记住,凉光又叫冷光。”
在学习关于眼睛的科学这一知识时,曾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那么外界景物通过晶状体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像,可是我们看到的景物为什么却是正立的像呢?”这一问题的提出,确实是我始料未及的,但这也正好说明学生的思维是敏捷的,是富有创造性的。幸好,这个问题并未难住我——曾记得在一本书上见过——于是我对他(其实也是对全体学生)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说明你是动了脑筋的。”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好,接着又向他解释:“曾经有位科学家,他也知道视网膜的像是倒立的。为了探究其中的奥秘,他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他佩戴了一副凸透镜,结果出人意料,他眼前的景物都成为倒立的了!停了两天后,他看到的景物又慢慢变成正立的图像了。后来,他把凸透镜干脆摘下来,看到的景物又成倒立的了。可是时间不久,眼前的景物又恢复了正常。同学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听了,感到很新奇。片刻,有学生说:“老师,那是不是和人的大脑作怪有关系?”我说:“你说得很对。视网膜上的图像确实是倒立的,可是我们的大脑认为物体都是正立的,于是硬是把视网膜上的图像给颠倒过来了。不是吗?科学家的实验不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一名学生,在学习关于凸透镜这一知识时,发现一个新问题。他说:“老师,我把凸透镜对着书上的字看,可以把字扩大;我再把凸透镜远离书的字时,这些字却成了倒立的了。这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当然还有深一层的意思,但是对于学生只能用另一种方法解释。我对他讲:“书中讲凸透镜有几方面的作用?”“有三方面的作用:扩大、聚光和成像。”“你怎么看待你发现的问题?”“啊,老师我知道了。”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就像激流一样迸发出来。有的同学除了在课堂上发问,在课外也会提出许多教材所未涉及的问题。比如有学生问:“凸透镜能扩大,为什么不能扩大一个角的度数呢?”还有的问:“老师,两只凸透镜叠到一块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诸如此类的理解,作为教师,只要自己会,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或者说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会新的知识,教师没有理由拒绝他们对知识渴求的愿望。不过,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能让他们自己弄明白的,应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探索,教师决不能也决不要去包办。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内心深有感触:只要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学生经过创造性思维,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思维结果一旦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认可,便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新的知识也可在短时间内得以升华。
(江苏省新沂市城东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雏能力之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