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校“理解文化”,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致知是形成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我们不仅学习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教育理论,请熊教授和他的博士生每周或每两周一次来校讲学或指导。课题中心组成员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编辑了《理解教育读本》一书,将熊教授的一些“艰涩”的理论结合平乐的实际诠释出来,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我们除了请熊教授担任总课题的指导外,又请了5位博士分别担任我们子课题的顾问。开始一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周都邀请他们来指导课题的研究实施。这些工作大大缩短了教师对理解教育的理解时间,我们开始走向理解。
力行(实践与体验)是先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外显为理解教育行为方式的最佳途径。明代王守仁提出:“致知在实事上”。结合实践,我们认为,通过学习共同建立我们共有的愿景,最好的途径是实践(体验):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反思传统教育的弊端,揣摩新教育理念内含的先进思想;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尝试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并在实践中尝试到成功。反过来,实践的进行又促使教师们不断地学习新信息,形成了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循环。平乐是理解教育的发源地,理解教育就是在我们平乐教师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中走向成功的。
格物(反思、研究、创新)是沉淀为学校“理解文化”的充要条件。朱熹认为:“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我认为,做学问,“格物”“致知”“力行”不可偏。为了推行学校教育改革,我们在“理解教育”研究总课题下设立了7个子课题,各教研组形成与之配套的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都要参与。三年的研究、学习和实践,教师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目前为止,教师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开发了二十多种具体的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理解教育策略;形成了两百多篇理解教育研究论文,编辑了三本理解教育文集,有几十篇已发表在各级刊物上;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理解教育个案等。三年的学习化管理使广大教师超越了传统的教育观,懂得了理解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体谅、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欣赏所有的学生,诚心诚意地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感化他们,让每一名学生在平乐健康地成长。这就最终形成了学校“理解文化”----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
建设具有“理解教育”特征的学校环境文化
“理解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理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柱。学校“理解环境文化”作为一门隐性的课程,每天、每分、每秒都教育着周围的人。我们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阅报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团队活动室、校史展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悬挂张贴名人、名言挂图、展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图书角、外语角、知识长廊;分班级建设小绿地、小花池、小植物园等,使学校的每个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以和谐、优美、无声的环境表达着师生以及人与环境的理解。
建设学校理解道德场,让理解伴随师生成长
所谓理解道德场就是由师生、家长、社会共同营造的理解型德育场。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始终弥漫在校园内外,影响着师生的成长历程。如学校建有“心海”信箱,让遭受误解的学生有说话的地方;学校建有理解室,接受学生的宣泄、倾听学生的苦衷、引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等;如组织学生利用班会课、集会等阵地对理解教育进行辩论:在实践中体验理解。
从平乐的发展与三年的理解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经过师生的实践与研究成为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而发展为他们日常的教育行为方式的过程中,这种理念与行为方式会逐渐沉淀为学校的文化与一种精神,学校与这所学校的人也就真正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学校“理解文化”,加快学校内涵发展(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