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世纪性突破:小学语文“双轨”教学


[作者]  李昌斌/张振国/沈培坤/孙宝书

[内容]

            九十五年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开始废科举,兴学校,逐步推行班级授课制,以取代旧式私塾。1903年在中小学开设语文课,走出语文单独设课的第一步。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九十五年了,这期间可分两个历史阶段:解放前的46年(1903-1949)和解放后的49年(1949-1998)。回顾这九十五年的历史进程,中小学语文教学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漫长道路。在这九十五年中,语文教学改革有四个活跃期:第一个活跃期在1922年前后,因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西方教学论传入我国,有些有识之士采取“中西结合”的办法,形成语文教授新法,当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叶圣陶先生和黎锦熙先生。第二个活跃期在1950年至1957

年,中央成立语文教育委员会,着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中学文学、汉语分科教学,这一重大改革因受那时政治形势的影响,以文学、汉语重新合并为语文而告终。第三个活跃期在1959年至196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文道关系”大讨论,对建国十年来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反思。这次大讨论的主要成果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不要上成政治课。1963年颁布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语文是学好各科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工具”。正当中小学语文教学步入正轨时,于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之后语文课就是学语录,学“老三篇”,写大字报,教学质量降到了建国以来的最低点。第四个活跃期是从1978年开始的,粉碎“四人帮”后,语文教学得以拨乱反正,重申中小学语文的两个基本特性——基础性和工具性。在此后的二十年间,语文教学改革千态万状,流派纷呈,但多半集中在城市;而占学生总数80%以上的农村小学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教学质量低下。目前的主要流派有五家:(1)以集中识字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2)以提前读写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3)以读写结合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4)以情景教学法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5)以单元达标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

    九十五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几起几落,进展十分缓慢,前景令人担忧。去年12月,《文摘报》用一个整版推出《语文教育忧思》专栏,用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忧虑、思考和祈愿。今年2月26日,《中国教育报》开始刊发记者李建平“对中小学语

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系列报导,连发五篇文章,令人深思,催人猛醒。记者举例写道,1997年高考,北京西城区56所中学语文平均分及格的只有两所学校,其余全在及格线以下。去年高考结束时,上海有一位教授抽查了四包基础知识试卷,及格率分别为48%、26%、12%和44%。前不久,北京市教研中心按照大纲的要求,从应该掌握的3500个字中挑出200个最常用的字,要求两所重点学校高二学生准确认读,全对的学生仅占47%。另一道题要求学生将一篇400字的短文抄下来,几百份问卷竟找不到一份全部抄对的。语文教育正在全方位地引起相关学人、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思考。

    改革之难重重,改革之路遥遥。当人们即将叩响新世纪的大门,回顾与反思九十五年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历史之时,出现在面前的竟然是一片责难和惊呼:语文教育忧思!语文教育危机!全社会都来关注语文教育!

            质量:难解的世纪之谜

    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什么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为什么不能大面积丰收?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思考了九十五年,研究了九十五年,实验了九十五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

    一位语文界权威人士曾以问卷的形式,就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向10

位全国知名专家(包括教材审查委员、高师和中师语文教学法专家、著名特级教师和教研人员)征询意见。收回问卷7份,反映了他们的看法,语文学科性质任务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当、教师素质低,是造成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而学科性质任务不明,是第一位的原因。这些看法对吗?当然,语文教学质量不高,与上述九条原因不无关系。但上述九条中没有一条是主要原因,都是次要原因。而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总量太少,这是决定教学质量不高的决定性因素,约占70%,其它因素的影响也不过30%而已。

    以人教社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文为例,共10册,约50万字,学生平均每天阅读270多字;教材规定的三至五年级作文训练共52篇,每次以400字计算,学生平均每天写20多字。如此微弱的阅读量和写作量,杯水车薪,能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提高到大纲要求的水平吗?不可能。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其中的两个“千”字都是强调数量的。毛泽东说过:“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质量。”数量是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所谓“一定的数量”,就是数量的积累要达到转化为质量、转化为能力和技巧的转化点。达·芬奇画蛋,鲁班学艺,都说明这个道理。水要到100度才沸腾。这100度就是转化点。小学生平均每天阅读270多字,每天写20字,远远达不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点。当然,我们强调数量,并不是不要质量。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基础性决定了数量是第一位的,是主要矛盾。“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何况量变之中总包含着部分的质变。

    我们烟台市从1990年开始进行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学实验(简称“双轨”教学实验),它以破竹之势普及到全市13个县市区的所有小学,使50万小学生从中受益。而后,市教委决定这项改革向初中延伸,目前约有200所初中介入其中。从这些大规模、长时间、多层次、全方位的教改实践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多读多写。离开这两个“多”字,任你有千条妙计,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的质量问题。十多年来,围绕语文教学序列、模式、方法、技巧之类的问题,发表的专著和文章够多了,真叫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于是有人提出“返朴归真”的警言。在有些人看来,只要方法新颖,技巧精妙,就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要讲方法、技巧,但不能唯方法论、唯技巧论,不然就会把语文教学引入文字游戏的歧途。

            通过“双轨”教学实现多读多写

    多读多写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但怎样实现多读多写?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盲点。人们因受“课本”、“课堂”等传统观念的约束和限制,从不敢超越雷池一步,只好在“课”的范围内搞研究,做实验,走过九十五年的漫漫改革路,仍没有突破性进展。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看课外书。”冰心也说过这样的话。许多专家、名人都有同感。可以说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它不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既然如此,要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把“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得益于看课外书”的经验,变成全体学生的经验,变成群体行为,变成教学规范。怎么“变”?这是难点,也是关键。要“变”,就要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实行“双轨”教学,即把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小学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以五分之四的时间用于课堂教学,强化“双基”,抓根固本,这是第一条轨;

《世纪性突破:小学语文“双轨”教学》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488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