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二元角色转换
班主任是管理学生的第一责任人,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对学生的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十几年的班主任经历告诉我: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二元角色转换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班头与教师
我们都戏称班主任是班头,其实班头首先是班上的一位授课教师,班主任工作只是兼职。班主任老师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班主任角色与授课老师角色绝对分离,而在师生人际关系不够协调时,学生往往很不情愿班主任老师在其具体授课时间内继续处理班级管理中的班主任事务,更不能容忍班主任老师把一些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有意无意地迁延到授课时间来渗透或者说是渲泄。你想,假如班上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如同学口角、追打之类,做班主任的肯定愉快不了。但你在执教时,比如上语文课,最好不要带着那份不愉快,语文课没有缠你惹你吧,大家学习语文与那件事无关。你要迅速从班主任的角色转换到语文教师身上来,全身心投入,上好你的语文课是正经。更不能把这一个班级的管理情绪带到其他班级去授课,或者说是把其他班级授语文课的情绪带到这个班的班级管理中来。假如某同学语文成绩怎么样或者说不怎么样,你也不能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先入为主,对此持有成见,“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二、偏宠与顾全
处事乖巧与学业优异的学生,总是另外得人疼些,这是不争的事实,也该算是人之常情吧,十根指头有长短。师生也好,家长社会也罢,应该说无可厚非。只是做班主任的应该晓得,我们要尽可能地一碗水端平,厚此而不能薄彼,起码要做到对极少数的人宠爱有加,我们可以有这个自由,而不能对另一部分人有些许的冷淡,甚至是一点点的歧视,我们没有这个权利。教育也是一种消费,全体受教育者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既是法律的规范,也是道德的约束。
三、言传与身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主任老师总是依据相关的管理办法要求学生,哪些要做到,又有哪些不能做。比如,你要求学生要按时擦黑板,这没有错。如果某节课间学生真的疏忽了,没有擦,或者说是马虎了些,没有擦干净,怎么办?你责令值日生立即补做值日,哪怕是严厉了些,恶言恶色,甚至要惩罚他下次再做值日,我想他也没有理由不接受;如果你稍视黑板之后,不声不响地转身拿起黑板擦仔细地擦干净,更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更能感动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布置与督查
学生终究还是些孩子,教师布置要做的工作,他们大多会做,但究竟做得怎么样,能不能坚持下去,这还有待教师勤加督促与检查。往往是布置起来容易,真要学生付诸行动,做得到,做得好难。
五、鼓励与惩罚
我们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但我不否认惩罚更能使人警醒。当年翰林给季羡林发奖时还送给他扇子,并在上面题字鼓励他好好学习,这个鼓励是他成为大师的一个不错的起点。而启功先生作为书法家的起点,又正是缘于一次惩罚的刺激。作为爱新觉罗氏的后人,他没有上过正规的学堂,但从小就喜爱画画,并很有起色。可是有一次,他家人的一个朋友让他作一幅画,但千叮咛万嘱咐,别在画上题字。他知道这是翰林嫌他的字写得不够好。此次刺激之后,他痛下决心练字,终成正果。不是不要惩罚,凡事都应适可而止,鼓励要和惩罚相结合。就看你惩罚他做什么,又怎么去惩罚。毕淑敏有一篇散文,题目就是《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我赞同她的适度惩罚的观点,有时甚至是些体罚也不为过。
这些虽是细枝末节,但却实在。能爱到学生心灵深处,你在学生心目中的份量也就自然重了,学生对你更有依赖感。有了这些情感基础,你对他们学习上、生活上的关心,有时哪怕过了分些,也更容易被他们理解。他们自己也无形中多了一份自觉性。 《班主任工作的二元角色转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4911.html
一、班头与教师
我们都戏称班主任是班头,其实班头首先是班上的一位授课教师,班主任工作只是兼职。班主任老师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班主任角色与授课老师角色绝对分离,而在师生人际关系不够协调时,学生往往很不情愿班主任老师在其具体授课时间内继续处理班级管理中的班主任事务,更不能容忍班主任老师把一些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有意无意地迁延到授课时间来渗透或者说是渲泄。你想,假如班上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如同学口角、追打之类,做班主任的肯定愉快不了。但你在执教时,比如上语文课,最好不要带着那份不愉快,语文课没有缠你惹你吧,大家学习语文与那件事无关。你要迅速从班主任的角色转换到语文教师身上来,全身心投入,上好你的语文课是正经。更不能把这一个班级的管理情绪带到其他班级去授课,或者说是把其他班级授语文课的情绪带到这个班的班级管理中来。假如某同学语文成绩怎么样或者说不怎么样,你也不能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先入为主,对此持有成见,“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二、偏宠与顾全
处事乖巧与学业优异的学生,总是另外得人疼些,这是不争的事实,也该算是人之常情吧,十根指头有长短。师生也好,家长社会也罢,应该说无可厚非。只是做班主任的应该晓得,我们要尽可能地一碗水端平,厚此而不能薄彼,起码要做到对极少数的人宠爱有加,我们可以有这个自由,而不能对另一部分人有些许的冷淡,甚至是一点点的歧视,我们没有这个权利。教育也是一种消费,全体受教育者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既是法律的规范,也是道德的约束。
三、言传与身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主任老师总是依据相关的管理办法要求学生,哪些要做到,又有哪些不能做。比如,你要求学生要按时擦黑板,这没有错。如果某节课间学生真的疏忽了,没有擦,或者说是马虎了些,没有擦干净,怎么办?你责令值日生立即补做值日,哪怕是严厉了些,恶言恶色,甚至要惩罚他下次再做值日,我想他也没有理由不接受;如果你稍视黑板之后,不声不响地转身拿起黑板擦仔细地擦干净,更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更能感动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布置与督查
学生终究还是些孩子,教师布置要做的工作,他们大多会做,但究竟做得怎么样,能不能坚持下去,这还有待教师勤加督促与检查。往往是布置起来容易,真要学生付诸行动,做得到,做得好难。
五、鼓励与惩罚
我们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但我不否认惩罚更能使人警醒。当年翰林给季羡林发奖时还送给他扇子,并在上面题字鼓励他好好学习,这个鼓励是他成为大师的一个不错的起点。而启功先生作为书法家的起点,又正是缘于一次惩罚的刺激。作为爱新觉罗氏的后人,他没有上过正规的学堂,但从小就喜爱画画,并很有起色。可是有一次,他家人的一个朋友让他作一幅画,但千叮咛万嘱咐,别在画上题字。他知道这是翰林嫌他的字写得不够好。此次刺激之后,他痛下决心练字,终成正果。不是不要惩罚,凡事都应适可而止,鼓励要和惩罚相结合。就看你惩罚他做什么,又怎么去惩罚。毕淑敏有一篇散文,题目就是《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我赞同她的适度惩罚的观点,有时甚至是些体罚也不为过。
这些虽是细枝末节,但却实在。能爱到学生心灵深处,你在学生心目中的份量也就自然重了,学生对你更有依赖感。有了这些情感基础,你对他们学习上、生活上的关心,有时哪怕过了分些,也更容易被他们理解。他们自己也无形中多了一份自觉性。 《班主任工作的二元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