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班主任工作的核心
猪给你吃。”小儿子听说有肉吃,遂不再坚持随母亲赶集。曾妻回家后,曾参便要杀猪,妻子说:“不过说句玩笑哄孩子罢了,何必当真?”曾参正色道:“孩子幼小的心灵非常纯洁,做父母的如果说话不算数,孩子便学会欺骗。将来不讲信用,怎么在世上立足?”为了讲信用,曾参把猪杀了。
美国哲学家、诗人爱默生说:“你信任人,人才对你忠实。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忠实产生信誉,信誉产生魅力。也许,要使孩子不说谎的秘诀就在于:公正、公平、信任以及培养责任与义务意识!
三、关于青春期烦恼
也许就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就有了一些莫明其妙的变化,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他们此时的心理变化需要班主任多加注意。
青春期正是生命的春天,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少男少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是,如果感到自己在身体发育上落后于同龄人,就会产生自卑感。还有相貌不够“靓”,性发育和第二性征方面似乎“与别人不同”,都会给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带来各种烦恼。这类问题一般被称为“体貌烦恼”或“体貌意识问题,”容易产生各种“劣势心理”这应该得到父母、老师的理解和重视。
在一所知名的中学里,云集着少男少女中的佼佼者,而其中有位男生因为身材矮小而倍感沮丧,以致坐在第一排的他常常在课上不愿站起来回答问题,以避免面对那些亭亭玉立的女生,就这样自卑的心理一直笼罩着他的心灵。
也有一些女生,因为早熟,对自己丰满的胸部甚感恐慌,思想因此而受到压抑,作为父母与老师,应该认识到青少年生理上存在早熟、晚熟的现象,以及由此对他们心理产生的影响。青春期青少年最重要的心理特点就是性意识的觉醒。由于性意识的觉醒,少男少女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而这种形象往往都是为异性“打扮”的,是给异性看的。对于他们“我喜欢漂亮了,爱打扮是不是坏事?”我们不能简单地告诉他们该怎样认识、怎么做,而是启发他们的自我意识,认识到什么是少男少女的良好形象。尤其当孩子因此而产生自卑感时,父母、老师更应该让他们明白青春期较早或较晚发育现象都很正常,对自己的身体发育建立自信心和适当的期望值,不可追求十全十美,讲明身体、外貌与一个人成材的辨证关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自我意识。
同时,老师还应防止因体貌的烦恼而造成的心理疾病,还要科学传授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知识,使孩子认识和了解自己。孩子喜欢将歌星,影星当作自己的青春偶像,希望自己外表风度也像他们那样“有派”,对此,我们不能横加干涉,这正是他们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方式,是身心发育和成熟过程中正常现象。
专家指出,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个比较重要的决定个体发展方向的因素,即遗传、环境和自我意识。其中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对个体的认识和行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关于自我意识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各种心理学派从各自的角度都有不同的研究成果。但是不管自我意识的概念和解释怎样复杂和多样化,它总是在解释人的意识是指向自己的本身,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青春期的许多烦恼就正是孩子们身上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发展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反应。自我意识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既有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也有人我关系的意识,还包括个体对自身机体状态的意识。正是意识如此丰富的内容,才促成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多样性。
关于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的划分也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6岁到12岁年龄段的儿童其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为“自己管理自己。”青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为“追求自己特有的目标。”
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比较低,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其意识活动主要指向外部环境,经常以外部环境来评价自身,很少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品质和社会本质,其看法和认识基本上是建立在父母、教师等人的看法和认识之上的。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增加,尤其是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便进入到一个以自己为客体并进行探索和发现的新时期。他们不仅要求摆脱依赖,成为大人,而且还注重自己的身体条件以及在集体当中的地位,还有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即开始从新的角度去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进人高中时期,他们开始寻求自己所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要求自己学到关于自己应该掌握的所有东西。他们在关心“我是谁”、“我应该成为谁”的基础上,在不断地应用所学到的关于他自身的一切,以及在其努力建造他自己的现实意象中进行评价和内省。
老师只有认识到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才能在不同时期加以及时的指导、帮助,培养出孩子健康的个性。可遗憾的是很多人却认识不到这一点,表现在生活中,就常常会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现在,有些家长凡事不愿意或不放心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或者害怕孩子在行动过程中出错。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事必躬亲,每当遇到事情或需要处理的问题,孩子便表现得无所适从。以致于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心,没有自己的见解,容易出现自卑心理,缺乏独立自主性。
其次,父母的溺爱迁就,常使孩子遇事很少或根本不考虑别人的需要和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一切行动都围绕自己计划的中心而进行。表现得过分夸耀自己的能力和成绩,骄傲自大,轻视别人,形成自我感觉良好的自我中心膨胀。这种孩子往往比较自私,且耐挫折性特别差。
另外,随着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不断成熟,他们的自尊心也日益显著,他们更多地需要成人对他们予以支持和理解。可有些父母却缺乏客观地估价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是否与父母的要求和期待是一致的,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往往超越孩子的接受能力,令孩子感到力不从心,心中产生苦闷与不安。而父母的希望与要求低于孩子的接受能力也是有害的,孩子会感到你不信任他,或瞧不起他。这些行为最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对抗,出现较强的逆反心理。这也正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1999年4月,天津静海一中高三女生刘某因爱上同班一个男生,遭到拒绝,转而怀疑同寝室同学搞了鬼,于是邀请另一失意女生叶小宝图谋报复,她们买来剧毒农药,在毒杀了六位同寝室同学之后自杀,成为轰动一时的校园恐怖事件。
个体的发展过程表明,自我意识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的人比那些自我意识水平低的人,更少产生心理疾病,更少出现心理障碍,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更强。可见,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于维护心理健康,防止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其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形成。
因此,老师指导和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帮助孩子消除心理障碍、培养自信心,是责无旁贷的。
四、培养情商、开发能力
学了20年外语的大学生不能张口与人交流,女研究生被文盲人贩子拐卖到山村,赴美留学生受到挫折后开枪杀死导师后自杀,……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搞清楚:知识不是万能的。
1995年10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戈尔曼博士出版了《情绪智商》一书,书中的“EQ”是情绪商数的英文缩写,是指信心、乐观、急躁、恐惧、直觉等一系列情绪反应的程度,有点类似中国人所说的喜、怒、哀、乐、悲、恐、惊。智商的高低或多或少会受先天基因的影响,而情商却是靠后天培养的,它会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和环境的熏陶而提高。
爱迪生曾说过:“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难怪《情绪智商》一面世,顿时在全世界掀起EQ热,人们已经认识到适应社会和环境能力的重要性,情商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匹黑马。
常常有人感叹:“现在的孩子真聪明”,可智力高的人不一定EQ高,情商高表现在更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具有进取心、信心和毅力,眼光远大,善于维系和处理人际关系,具备很好的应变能力。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高智商的大学者“牛刀在手而杀不了鸡”,而一些智力平常的人却潜力充沛,生活中如鱼得水,工作中被委以重任。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正是过分注重智力培养的结果。科学家杨振宁谈到中国留美学生的情况时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刻苦,智商很高,在校成绩普遍比美国学生优秀,但实际操作水平则较差。研究科学,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学生却重成绩而轻能力,因而难出大科学家,这是我们的应试教育的又一痼疾。
目前,社会上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孩子的IQ的培养和提高,现实而功利,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子女的情绪与心理能量的教育培养,这种做法是失之偏颇的,有时还会事与愿违,造成无可挽回的结果。请先看下面一个例子:
刚上小学一年的女孩小云,已经认识2000多个汉字,还会弹钢琴,已考过钢琴6级,可见她的智商不低。可是自从到了学校以后,看到老师很严厉,经常训斥或处罚同学,便开始害怕去学校,以至于每到校门口就会呕吐,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还时不时担心别的孩子挤她。
据了解,这种适应不了学校环境的小学生大有人在。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13.9%,71%的学生缺乏毅力,67%的学生难以承受失败。这项调查足现情商教育的缺失。从曾经多次发生的中小学生离家出走、自杀等现象也可以看出,轻视子女的情绪培养,往往会酿成悲剧。
日本人对待孩子,自小就注重能力的培养: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大人不去拉 《情感教育——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4983.html
美国哲学家、诗人爱默生说:“你信任人,人才对你忠实。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忠实产生信誉,信誉产生魅力。也许,要使孩子不说谎的秘诀就在于:公正、公平、信任以及培养责任与义务意识!
三、关于青春期烦恼
也许就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就有了一些莫明其妙的变化,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他们此时的心理变化需要班主任多加注意。
青春期正是生命的春天,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少男少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是,如果感到自己在身体发育上落后于同龄人,就会产生自卑感。还有相貌不够“靓”,性发育和第二性征方面似乎“与别人不同”,都会给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带来各种烦恼。这类问题一般被称为“体貌烦恼”或“体貌意识问题,”容易产生各种“劣势心理”这应该得到父母、老师的理解和重视。
在一所知名的中学里,云集着少男少女中的佼佼者,而其中有位男生因为身材矮小而倍感沮丧,以致坐在第一排的他常常在课上不愿站起来回答问题,以避免面对那些亭亭玉立的女生,就这样自卑的心理一直笼罩着他的心灵。
也有一些女生,因为早熟,对自己丰满的胸部甚感恐慌,思想因此而受到压抑,作为父母与老师,应该认识到青少年生理上存在早熟、晚熟的现象,以及由此对他们心理产生的影响。青春期青少年最重要的心理特点就是性意识的觉醒。由于性意识的觉醒,少男少女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而这种形象往往都是为异性“打扮”的,是给异性看的。对于他们“我喜欢漂亮了,爱打扮是不是坏事?”我们不能简单地告诉他们该怎样认识、怎么做,而是启发他们的自我意识,认识到什么是少男少女的良好形象。尤其当孩子因此而产生自卑感时,父母、老师更应该让他们明白青春期较早或较晚发育现象都很正常,对自己的身体发育建立自信心和适当的期望值,不可追求十全十美,讲明身体、外貌与一个人成材的辨证关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自我意识。
同时,老师还应防止因体貌的烦恼而造成的心理疾病,还要科学传授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知识,使孩子认识和了解自己。孩子喜欢将歌星,影星当作自己的青春偶像,希望自己外表风度也像他们那样“有派”,对此,我们不能横加干涉,这正是他们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方式,是身心发育和成熟过程中正常现象。
专家指出,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个比较重要的决定个体发展方向的因素,即遗传、环境和自我意识。其中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对个体的认识和行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关于自我意识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各种心理学派从各自的角度都有不同的研究成果。但是不管自我意识的概念和解释怎样复杂和多样化,它总是在解释人的意识是指向自己的本身,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青春期的许多烦恼就正是孩子们身上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发展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反应。自我意识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既有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也有人我关系的意识,还包括个体对自身机体状态的意识。正是意识如此丰富的内容,才促成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多样性。
关于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的划分也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6岁到12岁年龄段的儿童其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为“自己管理自己。”青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为“追求自己特有的目标。”
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比较低,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其意识活动主要指向外部环境,经常以外部环境来评价自身,很少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品质和社会本质,其看法和认识基本上是建立在父母、教师等人的看法和认识之上的。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增加,尤其是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便进入到一个以自己为客体并进行探索和发现的新时期。他们不仅要求摆脱依赖,成为大人,而且还注重自己的身体条件以及在集体当中的地位,还有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即开始从新的角度去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进人高中时期,他们开始寻求自己所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要求自己学到关于自己应该掌握的所有东西。他们在关心“我是谁”、“我应该成为谁”的基础上,在不断地应用所学到的关于他自身的一切,以及在其努力建造他自己的现实意象中进行评价和内省。
老师只有认识到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才能在不同时期加以及时的指导、帮助,培养出孩子健康的个性。可遗憾的是很多人却认识不到这一点,表现在生活中,就常常会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现在,有些家长凡事不愿意或不放心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或者害怕孩子在行动过程中出错。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事必躬亲,每当遇到事情或需要处理的问题,孩子便表现得无所适从。以致于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心,没有自己的见解,容易出现自卑心理,缺乏独立自主性。
其次,父母的溺爱迁就,常使孩子遇事很少或根本不考虑别人的需要和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一切行动都围绕自己计划的中心而进行。表现得过分夸耀自己的能力和成绩,骄傲自大,轻视别人,形成自我感觉良好的自我中心膨胀。这种孩子往往比较自私,且耐挫折性特别差。
另外,随着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不断成熟,他们的自尊心也日益显著,他们更多地需要成人对他们予以支持和理解。可有些父母却缺乏客观地估价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是否与父母的要求和期待是一致的,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往往超越孩子的接受能力,令孩子感到力不从心,心中产生苦闷与不安。而父母的希望与要求低于孩子的接受能力也是有害的,孩子会感到你不信任他,或瞧不起他。这些行为最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对抗,出现较强的逆反心理。这也正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1999年4月,天津静海一中高三女生刘某因爱上同班一个男生,遭到拒绝,转而怀疑同寝室同学搞了鬼,于是邀请另一失意女生叶小宝图谋报复,她们买来剧毒农药,在毒杀了六位同寝室同学之后自杀,成为轰动一时的校园恐怖事件。
个体的发展过程表明,自我意识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的人比那些自我意识水平低的人,更少产生心理疾病,更少出现心理障碍,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更强。可见,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于维护心理健康,防止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其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形成。
因此,老师指导和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帮助孩子消除心理障碍、培养自信心,是责无旁贷的。
四、培养情商、开发能力
学了20年外语的大学生不能张口与人交流,女研究生被文盲人贩子拐卖到山村,赴美留学生受到挫折后开枪杀死导师后自杀,……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搞清楚:知识不是万能的。
1995年10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戈尔曼博士出版了《情绪智商》一书,书中的“EQ”是情绪商数的英文缩写,是指信心、乐观、急躁、恐惧、直觉等一系列情绪反应的程度,有点类似中国人所说的喜、怒、哀、乐、悲、恐、惊。智商的高低或多或少会受先天基因的影响,而情商却是靠后天培养的,它会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和环境的熏陶而提高。
爱迪生曾说过:“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难怪《情绪智商》一面世,顿时在全世界掀起EQ热,人们已经认识到适应社会和环境能力的重要性,情商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匹黑马。
常常有人感叹:“现在的孩子真聪明”,可智力高的人不一定EQ高,情商高表现在更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具有进取心、信心和毅力,眼光远大,善于维系和处理人际关系,具备很好的应变能力。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高智商的大学者“牛刀在手而杀不了鸡”,而一些智力平常的人却潜力充沛,生活中如鱼得水,工作中被委以重任。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正是过分注重智力培养的结果。科学家杨振宁谈到中国留美学生的情况时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刻苦,智商很高,在校成绩普遍比美国学生优秀,但实际操作水平则较差。研究科学,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学生却重成绩而轻能力,因而难出大科学家,这是我们的应试教育的又一痼疾。
目前,社会上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孩子的IQ的培养和提高,现实而功利,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子女的情绪与心理能量的教育培养,这种做法是失之偏颇的,有时还会事与愿违,造成无可挽回的结果。请先看下面一个例子:
刚上小学一年的女孩小云,已经认识2000多个汉字,还会弹钢琴,已考过钢琴6级,可见她的智商不低。可是自从到了学校以后,看到老师很严厉,经常训斥或处罚同学,便开始害怕去学校,以至于每到校门口就会呕吐,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还时不时担心别的孩子挤她。
据了解,这种适应不了学校环境的小学生大有人在。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13.9%,71%的学生缺乏毅力,67%的学生难以承受失败。这项调查足现情商教育的缺失。从曾经多次发生的中小学生离家出走、自杀等现象也可以看出,轻视子女的情绪培养,往往会酿成悲剧。
日本人对待孩子,自小就注重能力的培养: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大人不去拉 《情感教育——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