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历史教学论文: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中外历史整合及其学习指导


历史教学论文: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中外历史整合及其学习指导
  
  陈新民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中外历史的整合是指将传统历史课程中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专题内容加以整合,形成一种囊括中外历史的、新型的历史学习内容体系。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根据综合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了中外历史整合的设计主张,即“在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基本过程的同时,把国际社会的发展历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因此,如何加强中外历史的整合,也就成为该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拟就中外历史整合的必要性、内容设计及学习指导等问题作初步的探讨,请教大家。
  
  一、中外历史整合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开设,一般是在七、八年级先学习中国历史的内容,在九年级开设世界历史的内容。这样设计,尽管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内容分别有一个相对系统的了解,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难以看到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不利于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整体性的认识。而采取中外历史整合的设计形式,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课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理由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缺少了中国历史,难以看清世界历史的全貌。毛泽东曾指出:“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发明了刻版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指出:“中国科学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因此,在世界历史的学习中,缺少了中国历史,难以看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及其为世界作出的贡献。缺少中国历史的世界历史,不是真正的世界历史。
  
  另一方面,单独学习中国历史,只从中国自身的发展考察历史,不利于正确了解世界发展与中国发展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工业社会来临之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整体世界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时,如果缺乏必要的国际背景知识,必然会影响学生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学习“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学生不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历史,就难以理解中国在近代世界落伍的原因;学习“五四运动”,学生不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就难以理解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原因,也就难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学生不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背景,就难以理解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也就难以理解在“二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历史原因。缺少国际背景的中国历史,同样不是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
  
  总之,将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两大主题,仍然是受历史专业知识体系影响下的一种知识分类方式,并不一定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因为从人脑的认知方式来看,大脑的认知总是从整体到部分,由整体的陪衬来把握部分的意义。而将中外历史加以整合,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背景下加以呈现,符合学生对人类历史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客观、真实、全面地认识中国从先进到落后再到重新崛起的历史进程,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世界历史由分散到整体发展的全过程。
  
  二、基于中外历史整合的教科书内容设计
  
  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课程文本.如何进行中外历史合编,是历史与社会课程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关于中外历史的整合问题,本文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整合思路。
  
  整个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前提下,采用文明史的框架,将人类社会分为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四个阶段。
  
  关于史前文明,教材把人类的史前时代合在一起写,不分中外,既因为当时的世界还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文明,也避免了讲述原始社会特征时的许多重复。
  
  关于农业文明阶段,教材采用了以中国文明为主轴来勾勒世界文明史框架的编排。考虑到由于中外文明史联系不够密切,中国文明又在世界文明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客观事实,笔者建议教材设计可做如下处理:以中国文明史为主,外国文明史为辅;外国文明史的内容可以独立呈现,亦可与中国文明史结合,突出文明交往的内容。
  
  关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阶段,教材是从全球文明出发谈文明史的演变过程的。这种中外历史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整合的编写方式,符合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态势,也符合当代史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种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用一种综合的、宏观的眼光重新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
  
  这一阶段的内容设计,笔者建议采取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文明的框架中进行呈现。其中有三条线索:一是文明经历了由分散到整体(由区域到全球)的历程;二是文明还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发展(农业文明一工业文明一信息时代文明等)的历程;三是中国经历了从先进到落后再到重新崛起的历史发展进程。
  
  教学中除了在教科书内容框架上做到中外历史整合,在设计具体的学习内容时,也需要注意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中外历史的内容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整合设计。
  
  三、中外

《历史教学论文: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中外历史整合及其学习指导》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00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历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