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词语的比较教学
同词异物比较教学的好处在于:有助于学生体会到同一词语的表达效果在不同的语境里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对词语的理解和鉴赏,要因文而异,不能以此代彼。
五、增删词语比较。
这种方法就是在同一语句中,增添一词或删减一词,然后两相比较,以显示某一词语的表达效果。这种方法常用于对附助性或修饰性词语的品味。《阿Q正传》中写阿Q与小D打架,围观者有的说“好了,好了”有的说“好,好”。有“了”与无“了”就不一样,前者是解劝,后者是煽动,把两种闲人的神情、口气和心理都活画出来了。《绿》的首句是“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尾句是重复首句,只是在“惊诧”前增添了“不禁”一词。那么这“不禁”一词是否多余呢?不是的,首尾相比,后者比前者感情更强烈,“不禁”一词,就把作者看到梅雨潭的绿后那种无比激动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出来。
当然,上述这种现成的句子,课文中不多,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语句,进行删词比较。如: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这两句,前一句是原文,后一句则删去了“袅娜”、“羞涩”二词。它们都文通字顺,但表达效果是否一样呢?“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是专为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妩媚多姿,把花写活了,缺少这两个词,就没有原来那么形象动人。
总之,词语的比较教学,目的在于找一个参照物,造成“反差效应”。通过比较形成“反差”,其“效应”能使学生产生“顿悟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两相比较,形成“反差效应”,其效果比单纯就词讲词要好得多。当然,比较方法不只上述五种,本文只是笔者的一
得之见,有待于同行们的指正。
《浅谈词语的比较教学(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