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科学课论文 >> 正文

自然课的生物实验


小学自然课中,份量最重的无疑是动植物课,同认识其它自然事物一样,认识动植物也需要用实验手段,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然而生物不同于其它自然事物,它们是活生生的,其生活受许多环境因素影响复杂多变,且种类繁多。实验时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取具有代表性
的材料这是针对小学生认识水平,帮助学生认清事物本质特征而言的。在生物界,即使是同一类事物,形态构造上差异也很悬殊,学生在比较这些事物时多注重事物外部,而忽视本质,往往出现较大的分歧与争议。如在学习《果实的共同特征》时,许多学生把马铃薯、红薯当做果实,而认为八角茴、槭树的果实不是果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把有争议的事物放在一边,为学生提供公认的、有代表性、特征明显的材料,如苹果、梨、桔子等,供学生去研究。使学生很容易明白果实的特征在于它的构造,有争议的问题也不再有争议了。

二、研究材料要具有多样性
首先,在归纳事物本质特征时,要选取多种代表性事物,提供足够证据。以前学习《壁虎和蛇》时,为学生提供了壁虎和蛇两种动物就研究得出爬行动物的特征太过于牵强。特别是在《青蛙与蟾蜍》一课,由于选取的动物同属于两栖动物中的蛙类,结果学生归纳得出的只是蛙类的共同特征。

其次,在认识代表性事物后,还要提供包括一些“非代表性”的研究材料。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受到生活经验的一些错误影响,如把植物的地下部分都当作根,所以在学习《茎的共同特征》一课找出茎的共同特征后,再让学习亲自研究一下生姜、荸荠、藕等,帮助他们建立起较为科学的概念,提高认识水平,在《植物怎样繁殖(二)》一课教学后,让学生选取多种当地常见植物进行扦插实验,如菊花、月季、夹竹桃……,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三、保持生物的自然性
动植物生活在自然界中,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各方面因素相对稳定,当我们从自然界中取来时因某方面环境因素已发生变化,特别是人为因素,它已不再保持原有状态,致使观察不到或观察到的并非其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情况。

动物被捕捉后拒不取食是很普遍的,如从野外捉来鸟、蛇等,都不得不强行喂食。我们在研究青蛙时也是如此,我们把青蛙罩在钟罩里,用线拴着虫子不停地抖动,也无法观察到青蛙捕食。到室外进行实验,效果就好多了。

实验中,我们一定要尽量保持生物的原有自然状态展示给学生。如在认识植物果实时,学生都认为核桃是干果,因为人们早就把核桃的外果皮去掉了,学生看到的并不是它的本来面目。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直接从树上采集核桃,让学生看看核桃“肥厚多内”的外果皮。

实验中还要创造接近自然状态的条件,如在“蚯蚓对光的反映”实验中,因为蚯蚓喜湿,就要在盒子里垫上潮湿的吸水纸。

避开人为因素影响,才有助于认识生物的真面目。

四、妥善处理个别事物的特殊性
一般说来,同一类事物有着共同的发展规律,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学生在实验中偶然也会发现例外情况。

植物的花不经过传粉、授精是不结果实的,自然课中有个实验,找一朵未开放的南瓜或丝瓜的雌花,用塑料袋包扎起来,观察,过一段时间,会怎样?有个学生却试着用黄瓜做实验,照样长出了黄瓜。

遇到这种特殊情况,重要的不是教师能自圆其说,而在于教师能否抓住机会,指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现象。

对这个学生,我给予鼓励和表扬。待黄瓜成熟后,让他把这个黄瓜同其它黄瓜做了比较,学生剖开黄瓜后惊奇地发现两种黄瓜并不一样。黄瓜的花虽不经过传粉授精也能结果,但果实里并没有种子。使学生真正了解了植物的繁殖。

五、坚持实验的长期性
动植物生长变化缓慢,如种向日葵、养蚕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扦插这样的实验难度很大,学生能坚持到底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经常指导,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一比谁的向日葵长得高,瞧一瞧谁的蚕养得壮,看一看谁扦插管理方法得当,读一读谁的观察日记写得好,做到善始善终。

自然课的生物实验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06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科学课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