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设计
摘要: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此为前提,我们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任务和教学评价进行开放式的设计研究,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设计。
沐浴着新千年的春风,人类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浪潮向人们宣告,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基础,掌握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将成为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当务之急是全面深入地开展对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
2000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此开放式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信息技术课教什么?如何教?笔者在教学活动与研究工作中,及在我校计算机特长班的对比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任务和教学评价进行开放设计,探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
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体现在,以《指导纲要》为纲,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为本,设计基于教学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味地说教、无目的的操作介绍和单调的技术性说明。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课不是教学生某一种工具软件的具体用法,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一)淡化教材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首先应体现在淡化教材上。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其教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门学科的教材像信息技术教材那样频繁更新。因为信息技术始终在不停地发展,其教材也应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以一定的教材为依据的,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和主要信息来源。因此我们尊重教材,但尊重不是意味着照本宣科,在实际教学中,应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中,现行教材中列举的是Word,但实质上为何一定要区分Word和WPS呢?《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技术,能够用它处理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文字。用Word和用WPS同样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由于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千篇一律地会用Word而不知WPS为何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淡化教材,教会学生文字处理的实质性技术,而不必大讲特讲Word的功用,教学中可以辅助学生尝试WPS的操作,从而让学生领会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对字处理的主要方法都是相近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两种软件开展研究性学习,比较不同点,进一步理解技术的实质,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让学生理解信息处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拓宽情感教育内容
情感教育内容不像信息技术知识那样在教科书中得到具体的体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制订情感教育目标,挖掘能进行情感教育的各种因素。例如,通过有关计算机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责任感和义务感;通过发掘计算机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专家的趣闻轶事,难题、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深入研究的兴趣,甚至于献身信息技术的决心。
(三)教学内容趣味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保证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学生才爱学,乐学。教学中侧重实用创作而避免教条式的说教,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例题、任务的选择要有趣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灵活风趣的语言,避免呆板的照本宣科,尽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感觉理论其实并不枯燥。
使学生体验到计算机美,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对多媒体计算机的快速、准确、简单、奇异、严谨等方面的观察和体会,在计算机知识变化中使学生体会多样式的统一,体会美的乐趣。
教学内容的趣味化还表现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方面。如Word中的文章可结合语文课本中的短文;Excel中的数据分析可结合数学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尽量淡出信息技术课的形象,淡入其他学科形象。
增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如结合学生的演讲比赛设计演示文稿;设计以“申奥”为主题的电子报刊,绘制“环保”题材的宣传画等,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注入新的“血液”。
二、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应该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现代教育强调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主动学习,学习如何组织和建构自己的想法,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资料,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也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既可体现在教材中,也可以体现在拓展练习中,甚至可以体现在课外活动中。关键在于要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勇于打破传统观念,开创新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
《指导纲要》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例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设置一些具体的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学习字处理软件时,组织学生结合环保宣传活动,制作一份电子报刊,让学生在制作的活动中,掌握和熟悉文字处理软件的编辑、排版功能及图像、表格的处理技术。
(二)研究式教学策略
研究式教学策略更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工作和探索。如:学习Word中的美化文档内容时,让学生研究对文字进行不同的字体、字形、字号、字色等设置方法,研究各种效果的差异,发现、归纳出“设置文字格式”这一操作的具体方法,从而掌握处理信息的技巧。
研究式教学策略也可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进行,如学习Excel时,让每个学生统计自己在本年度历次考试的各科成绩,结合图表分析成绩的波动情况,研究过程中不强调必须掌握哪些知识,而是让每个同学在分析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而研究具体的方法,结果分析出来了,表格的处理方法也探索出来了,培养了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同时又将信息技术学科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发现自己各学科学习的变化情况,从而调整学习状态。
(三)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往往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学生开展个别化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可利用网络或多媒体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途径有多种,既可以通过教师制作的CAI课件进行个别化学习,也可以利用网络自己查阅有用的学习资源,根据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教学策略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不同于传统的个别化交互学习。个别化交互学习强调人机交互活动对学习的影响,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强调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学生利用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互助互教互学、小组讨论和小组解决问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这种协作学习可由多个各有专长的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完成共同的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领悟和理解。如制作班级网页,成立网站制作组,各有擅长的同学完成各自的分工工作,制作过程中,大家共同协商,共同工作,共同进步。
协作式学习所提供的技术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共同学习;在服务器上提供公共的讨论区,让学生公开发表意见,进行讨论;通过个人主页链接到学校主页上,在主页上留言等形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要求学校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件环境,若仅仅是机房内的小型局域网,可开展在同一个班级内的协作学习;若已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学校,可尝试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校间的协作学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教学策略,将是在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之后,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热点。
三、教学方法的开放设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公式化、模式化、 《刍议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设计》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121.html
沐浴着新千年的春风,人类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浪潮向人们宣告,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基础,掌握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将成为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当务之急是全面深入地开展对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
2000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此开放式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信息技术课教什么?如何教?笔者在教学活动与研究工作中,及在我校计算机特长班的对比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任务和教学评价进行开放设计,探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
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体现在,以《指导纲要》为纲,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为本,设计基于教学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味地说教、无目的的操作介绍和单调的技术性说明。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课不是教学生某一种工具软件的具体用法,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一)淡化教材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首先应体现在淡化教材上。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其教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门学科的教材像信息技术教材那样频繁更新。因为信息技术始终在不停地发展,其教材也应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以一定的教材为依据的,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和主要信息来源。因此我们尊重教材,但尊重不是意味着照本宣科,在实际教学中,应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中,现行教材中列举的是Word,但实质上为何一定要区分Word和WPS呢?《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技术,能够用它处理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文字。用Word和用WPS同样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由于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千篇一律地会用Word而不知WPS为何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淡化教材,教会学生文字处理的实质性技术,而不必大讲特讲Word的功用,教学中可以辅助学生尝试WPS的操作,从而让学生领会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对字处理的主要方法都是相近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两种软件开展研究性学习,比较不同点,进一步理解技术的实质,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让学生理解信息处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拓宽情感教育内容
情感教育内容不像信息技术知识那样在教科书中得到具体的体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制订情感教育目标,挖掘能进行情感教育的各种因素。例如,通过有关计算机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责任感和义务感;通过发掘计算机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专家的趣闻轶事,难题、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深入研究的兴趣,甚至于献身信息技术的决心。
(三)教学内容趣味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保证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学生才爱学,乐学。教学中侧重实用创作而避免教条式的说教,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例题、任务的选择要有趣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灵活风趣的语言,避免呆板的照本宣科,尽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感觉理论其实并不枯燥。
使学生体验到计算机美,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对多媒体计算机的快速、准确、简单、奇异、严谨等方面的观察和体会,在计算机知识变化中使学生体会多样式的统一,体会美的乐趣。
教学内容的趣味化还表现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方面。如Word中的文章可结合语文课本中的短文;Excel中的数据分析可结合数学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尽量淡出信息技术课的形象,淡入其他学科形象。
增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如结合学生的演讲比赛设计演示文稿;设计以“申奥”为主题的电子报刊,绘制“环保”题材的宣传画等,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注入新的“血液”。
二、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应该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现代教育强调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主动学习,学习如何组织和建构自己的想法,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资料,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也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既可体现在教材中,也可以体现在拓展练习中,甚至可以体现在课外活动中。关键在于要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勇于打破传统观念,开创新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
《指导纲要》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例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设置一些具体的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学习字处理软件时,组织学生结合环保宣传活动,制作一份电子报刊,让学生在制作的活动中,掌握和熟悉文字处理软件的编辑、排版功能及图像、表格的处理技术。
(二)研究式教学策略
研究式教学策略更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工作和探索。如:学习Word中的美化文档内容时,让学生研究对文字进行不同的字体、字形、字号、字色等设置方法,研究各种效果的差异,发现、归纳出“设置文字格式”这一操作的具体方法,从而掌握处理信息的技巧。
研究式教学策略也可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进行,如学习Excel时,让每个学生统计自己在本年度历次考试的各科成绩,结合图表分析成绩的波动情况,研究过程中不强调必须掌握哪些知识,而是让每个同学在分析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而研究具体的方法,结果分析出来了,表格的处理方法也探索出来了,培养了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同时又将信息技术学科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发现自己各学科学习的变化情况,从而调整学习状态。
(三)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往往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学生开展个别化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可利用网络或多媒体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途径有多种,既可以通过教师制作的CAI课件进行个别化学习,也可以利用网络自己查阅有用的学习资源,根据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教学策略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不同于传统的个别化交互学习。个别化交互学习强调人机交互活动对学习的影响,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强调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学生利用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互助互教互学、小组讨论和小组解决问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这种协作学习可由多个各有专长的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完成共同的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领悟和理解。如制作班级网页,成立网站制作组,各有擅长的同学完成各自的分工工作,制作过程中,大家共同协商,共同工作,共同进步。
协作式学习所提供的技术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共同学习;在服务器上提供公共的讨论区,让学生公开发表意见,进行讨论;通过个人主页链接到学校主页上,在主页上留言等形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要求学校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件环境,若仅仅是机房内的小型局域网,可开展在同一个班级内的协作学习;若已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学校,可尝试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校间的协作学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教学策略,将是在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之后,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热点。
三、教学方法的开放设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公式化、模式化、 《刍议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