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学心理德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业训练、经验丰富、积累了较多实践知识、具有专业意识,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能够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学校的其他工作中。而普通组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上是有所欠缺的,如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处理,咨询时不知道采用什么方法等,这会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1.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
当前在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教育理念和咨询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不断地参加培训,更新专业知识,这是提高专业素养的有效方法。培训可以分为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职前培训大多是在师范院校中进行,学到的大部分是理论,对于如何操作没有真正的实践。而职后更注重实践性,学过的很多理论实际工作中都用不上,出现了新教师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如何将理论结合实际,是新教师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而现在的职后教育在内容上与职前教育大量重复,并且对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统一进行培训,忽视了其水平的差异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帮助不是很大。为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培训课程要有实效性
现有的培训课程内容上大多偏重于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缺乏有关案例的分析与心理辅导专业技能的培训,导致接受培训的教师往往感到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在解决学生实际的心理问题时无能为力,从而使得培训效果不尽人意。培训课程应该注重实效性,要与实际需求相联系,教在职教师怎么做,多一些实用的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
(2)培训内容要有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应把所有的教师安排在一起统一培训。另外,每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需要不同,兴趣不同,学校的情况不同,应该让他们自主选择培训课程,让每个受过培训的教师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因此,培训最好能分层次分批进行。
(3)培训要有制度性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固定的培训制度,提供培训的经费和时间,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具有制度性、规划性。
(4)培训形式要有多样性
现在最普遍的培训形式是讲座式。但是讲座式培训存在针对性不强、实践性较弱、教师容易疲倦等问题,影响培训的效果。培训要有多样性,可以采用导师制、网络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多种形式。
(5)培训时间的灵活性
在培训时间上,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可以是集中培训,可以是分散培训,也可以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是利用假期把教师召集起来集中进行培训,强度较大,比较系统,效果也比较显著,但是学员会感到疲倦;分散学习是利用周末或者晚上进行培训,一般是针对某个专题进行专题培训,具有实效性,但是时间不好统一;另外还有部分心理教师自愿在上班时间请假自费去参加一些培训,这种培训实用性最大,但是费用较高。在实际培训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安排。
2.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入职门槛
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还不够完善,人职门槛低。虽然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前都必须取得上岗证书。但是上岗证书的含金量不够高,门槛仍然较低。因此本研究建议要完善资格认证制度。在上岗资格证书的基础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有效期证书类型。这种有效期类型可分为短期证书(3—5年)、长期证书(5—15年)和终身证书。短期证书发给刚从学校毕业进入教学岗位且实习期已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长期证书发给短期证书期满、已完成规定的培训课时,经校领导、同行、学生、家长等多方位的评定,认为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能力和咨询技能,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终身证书发给长期证书期满,在教学和咨询上都表现突出并且有志于终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就有了级别之分,不同级别证书代表着不同的专业化水平,拥有不同的待遇,这样有助于激励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同时,证书的有效期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和参加培训,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积累总结日常经验,不断提升专业地位
积累总结是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主动地把工作经验进行积累和总结,使之有体系有结构,形成一定的成果展现出来。优秀组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会主动进行经验的积累和日常工作的总结,最后能够用成果的形式展示出来。而普通组的心理教师可能更关注结果,没有关注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收获,没有及时进行整理记录,慢慢地就会忘记自己做了什么,需要的时候也拿不出工作成果来。优秀组的心理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过程,及时记录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收获,积少成多,慢慢地经验就会越来越多,需要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拿出了工作成果,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成就感,校领导和其他教师也会看到你的工作成果,从而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了专业地位,有利于专业化发展。
(四)培训其他教师,营造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培训其他教师是优秀组教师所特有的一项胜任特征,在普通组教师中不存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想提升专业化水平,就必须向优秀组的教师学习,首先具备培训其他教师心理学知识与方法的想法和能力,然后付诸实际行动。优秀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培训其他教师来营造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培训主要是以校本培训为主,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培训者,对班主任、各年级骨干教师等进行相关的校本培训,传授给老师们一些实用的心理学方法与技术,如团体辅导技术、放松方法等。这样不仅增强了其他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也会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运用,看到了效果,就会对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支持,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五)不断反思,自我更新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每一步都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评价和改造。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连续的、动态的、终身的、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它主要依赖于个体对专业成长的追求。教师只有通过自我反思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学心理德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177.html
1.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
当前在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教育理念和咨询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不断地参加培训,更新专业知识,这是提高专业素养的有效方法。培训可以分为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职前培训大多是在师范院校中进行,学到的大部分是理论,对于如何操作没有真正的实践。而职后更注重实践性,学过的很多理论实际工作中都用不上,出现了新教师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如何将理论结合实际,是新教师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而现在的职后教育在内容上与职前教育大量重复,并且对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统一进行培训,忽视了其水平的差异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帮助不是很大。为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培训课程要有实效性
现有的培训课程内容上大多偏重于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缺乏有关案例的分析与心理辅导专业技能的培训,导致接受培训的教师往往感到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在解决学生实际的心理问题时无能为力,从而使得培训效果不尽人意。培训课程应该注重实效性,要与实际需求相联系,教在职教师怎么做,多一些实用的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
(2)培训内容要有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应把所有的教师安排在一起统一培训。另外,每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需要不同,兴趣不同,学校的情况不同,应该让他们自主选择培训课程,让每个受过培训的教师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因此,培训最好能分层次分批进行。
(3)培训要有制度性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固定的培训制度,提供培训的经费和时间,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具有制度性、规划性。
(4)培训形式要有多样性
现在最普遍的培训形式是讲座式。但是讲座式培训存在针对性不强、实践性较弱、教师容易疲倦等问题,影响培训的效果。培训要有多样性,可以采用导师制、网络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多种形式。
(5)培训时间的灵活性
在培训时间上,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可以是集中培训,可以是分散培训,也可以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是利用假期把教师召集起来集中进行培训,强度较大,比较系统,效果也比较显著,但是学员会感到疲倦;分散学习是利用周末或者晚上进行培训,一般是针对某个专题进行专题培训,具有实效性,但是时间不好统一;另外还有部分心理教师自愿在上班时间请假自费去参加一些培训,这种培训实用性最大,但是费用较高。在实际培训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安排。
2.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入职门槛
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还不够完善,人职门槛低。虽然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前都必须取得上岗证书。但是上岗证书的含金量不够高,门槛仍然较低。因此本研究建议要完善资格认证制度。在上岗资格证书的基础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有效期证书类型。这种有效期类型可分为短期证书(3—5年)、长期证书(5—15年)和终身证书。短期证书发给刚从学校毕业进入教学岗位且实习期已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长期证书发给短期证书期满、已完成规定的培训课时,经校领导、同行、学生、家长等多方位的评定,认为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能力和咨询技能,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终身证书发给长期证书期满,在教学和咨询上都表现突出并且有志于终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就有了级别之分,不同级别证书代表着不同的专业化水平,拥有不同的待遇,这样有助于激励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同时,证书的有效期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和参加培训,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积累总结日常经验,不断提升专业地位
积累总结是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主动地把工作经验进行积累和总结,使之有体系有结构,形成一定的成果展现出来。优秀组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会主动进行经验的积累和日常工作的总结,最后能够用成果的形式展示出来。而普通组的心理教师可能更关注结果,没有关注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收获,没有及时进行整理记录,慢慢地就会忘记自己做了什么,需要的时候也拿不出工作成果来。优秀组的心理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过程,及时记录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收获,积少成多,慢慢地经验就会越来越多,需要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拿出了工作成果,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成就感,校领导和其他教师也会看到你的工作成果,从而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了专业地位,有利于专业化发展。
(四)培训其他教师,营造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培训其他教师是优秀组教师所特有的一项胜任特征,在普通组教师中不存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想提升专业化水平,就必须向优秀组的教师学习,首先具备培训其他教师心理学知识与方法的想法和能力,然后付诸实际行动。优秀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培训其他教师来营造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培训主要是以校本培训为主,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培训者,对班主任、各年级骨干教师等进行相关的校本培训,传授给老师们一些实用的心理学方法与技术,如团体辅导技术、放松方法等。这样不仅增强了其他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也会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运用,看到了效果,就会对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支持,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五)不断反思,自我更新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每一步都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评价和改造。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连续的、动态的、终身的、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它主要依赖于个体对专业成长的追求。教师只有通过自我反思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学心理德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