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历史生成性教学研究总报告
教师要想使学生能够跟着我们的思路实现有效生成,就要求放慢步伐,牢记我们不要做拖拉机手。因为老师的目的不是急于把学生带到某一目的地,而是要让学生自己体验、感悟、生发、生成,这就需要时间。就像我们旅游,好的导游都是慢慢说,时不时的停下来给游客时间去思考,去回味,去印证刚才自己讲解到的东西;好导游一定是仔细观察游客的神情,揣摩他们的感受,等到游客们的思路从一个景物中离开来,他才会开始讲解另外一个地方。因为最终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你介绍了多少,关键是看游客领略到多少。意识到这一点,老师们也就不会一味按自己主观臆想出的教案,自顾自的进行下去。
听过一节历史课整节课,从构思到内容和别致很丰富,可以说无可挑剔,但是听下来总觉得很累,想来就是缺少对学生的关注,教师一味的充当司机,一路风景只让学生走马观花,失去了学习的轻松和愉快,追其根本也就是少了学生自己的感悟和反思,缺乏学生的自我生成。
(四)锁定方向,让研究更有针对性。
决定课堂的生成性因素很多:观念的革新,良好的预设,教师的策略,课后的反思,都是推动生成性教学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全面出击之后,认为只有抓住一点才能有所突破。在以上因素中我们选择了预设这个环节,因为他最有可操作性,良好的预设是推动课堂有效生成的关键。
传统预设求细,传统课堂追求对预设完整落实。这在现实中确实有着它的巨大的优势,能够在短时间里使学生 “获得”知识和能力。但是从它的后续能量来看,这是一种没有后劲的教育,没有在学生学习原动力上期大大的积极作用。因为预设过度,使得课堂上教师挤占学生生成的空间,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知识,而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使教育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
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只有预设为课堂留足空间才能促成学生自己的生成,而如何才能在预设中留足空间呢?
首先,明确《课标》要求,有效整合教材。唯有至此,才能抓住关键,抓住核心,突出重点,从而在预设中把空间留对、留足。
比如纪连海老师讲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他只选择了服装一项,呈现各个时期服装的变化,以及自己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体会服装的变化是历史变迁中的一个表现,它与社会变革之间紧密相连。而在这一课中除了服装还有传媒,交通,风俗等等方面,他都留作空白,他之所以敢于留作空白,而没有一一罗列描述,就缘于他对《课标》和《解读》的准确理解,宏观把握,拿准了这一节课的目标无外乎就是让学生体会近代人们日常生活风貌的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紧密相连。基于此大胆留白,既有老师的行为示范——探讨服装的变迁,也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讨论印证这一规律,学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生成他自己的新认识。
所以只有抓住核心,准确定位,才能大胆取舍,大胆留白,果能如此,把空间留给学生,就能促进学生的课堂生成。
其次,搭台子给学生表演。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知识点众多,传统预设就是细解各个知识点,无碍乎就是老师的讲和学生的听,这类课的课堂上进程容易无波无澜,导致过程的乏味。但是如果在预设中留足空白,把舞台让给学生来探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呢?
对于西藏部分的预设是呈现资料,让学生通过史实分析出西藏问题解决是基于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努力:一方面是政府的措施得力,一方面是地方支持。然后给学生空间,促使他们印证其他地区问题的解决是不是也有类似两方面的原因。留下这些内容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印证,学生会在课堂上因他们自己独特的表现,思维的活动,思想的升华,从而实现他们各认识与能力的生成。
再次,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把任务交给学生。
《鸦片战争》一课的预设曾经很让我苦恼,虽已上过很多次,但无碍乎从战争的背景到爆发,从经过到结果以及影响,一路上下来,最多是呈现一些很生动的资料,但也只能激发学生的听觉而已。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活动,从而实现个人多方面的成长,一直是我思考的事情。偶然看到一个教案使我耳目一新,它以“林则徐是引起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是他的禁烟引来了外国侵略的舰船,从此中国沦为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样的谬论冲击学生的已有观念,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实践之下,发现它的巨大好处。
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运用手中的资料与老师之间展开辩论,最后学生在胜利中获得极大地心理满足和思想收获,这个过程是活泼、生动、可爱、原生态的,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成长。
生成的前提是给学生自主,只有在学生自己思想做主的情况下才能有创新、有生成。传统的预设只能有传统的课堂,按部就班只能启动学生的耳朵、嘴巴、眼睛,不容易启动他们的思想,以至于他们的探究创新,新思想的生成,知识的重新构建,基本不能实现。这样的课堂即便是有生成,也只是缺少深度挖掘的浅层次生成,或是随意的胡乱的生成。
总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落实?学生整体发展如何实现?新课标对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怎么体现?都起源于每一节课的恰当预设上。而让预设为课堂上学生的发展留足空间,又基于老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恰当的取舍,巧妙的搭台,问题的设置,从而使得预设体现学生,围绕学生,实现把课堂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探究,去发言,去自主生成,主动构建,反之离开了这一点,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价值都会大打折扣。
生成性教学研究经过三年,在持续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摸索,也不断地纠正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使我们在观念,预设和实际课堂操作中有了大提高。生成性教学研究虽然没有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但是他像一架云梯,在攀爬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
三、关于生成性教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观念,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一切先进理念相互渗透,否则就会使生成性教学陷入尴尬,走入偏执。它与目标教学有切合之处,只是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课堂的进程而进行转化,并且要求课前预设的目标具有弹性
《关于初中历史生成性教学研究总报告(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