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历史生成性教学研究总报告
一、生成性教学研究课题的定义及研究方向
生成理念是一种看待事物的观念,其特点是任何事情都是在动态中生成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要关注学生自己的生长和建构,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在国内的最早提出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
生成性教学由于强调课堂进程的可变性,它不仅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对于新课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有巨大意义。生成性教学日益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学过程是否具有生成性也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在课堂上如何促成学生有效生成,面对各色生成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却是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本课题就是围绕如何实现生成性教学来进行探索的。
二、生成性教学研究的进程
动态生成的理念一样存在于整个研究过程当中,三年的课题研究工作从最初的立项到实施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本着实事求是,让研究服务于教学实践的原则,我们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这份研究报告主要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总结:
(一)更新理念——没有新生成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
无论我们在课前如何精心预设,都是基于我们多年的经验,和自己的认识规律,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识能力基础上的预设。而学生有他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他自己的能力水平,教师在备课时候只能尽可能量地趋向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但是与学生之间存在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如果我们意识到这样一个客观存在,我们就能够容忍学生在课堂上突发奇想,相反课堂是一池静水,无波无澜很可能是虚假的遵纪。
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的怨言,说学生总是和自己唱反调,感叹学生的不配合;如果是公开课,老师课堂上启而不发,或者一启乱发,是让老师更加郁闷的事情。其实我们埋怨学生没有跟着自己的思路,实际上是我们没有跟着学生的思路走。我们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学生正有的疑惑?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有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下它的来由?如果不是经过反复编排,用来竞赛的“优质课”,在一堂真实的,原生态的课堂,学生的反应肯定会有出乎老师预设之外的地方。
每一节课都像是一列行进的火车,这列火车在教师的操纵之下会有方向的,按照既定路线行进,但是也会因为所载的旅客不同,每一次行驶的目的不同,沿途看到的风景不同,一路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鲜事件。每一节课无论内容如何相似,也觉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节课,也正因为这样,课堂的鲜活,课堂的生动才愈加吸引着我们教师去感受、去思考,不厌倦,时常充满着兴味儿
一节课有着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评价它价值的大小。否则,老师的语言无论如何的华丽,内容多么的深刻,手段多么的现代,都是一节没有实际价值的课。而学生参与的深浅,体现为学生课堂上的困惑、矛盾、冲突,以及顿悟之后的心领神会,这才是一堂真实的,有价值的课堂,是师生一起相互启发,相互推进的课堂。一节按部就班的课,没有任何波澜的课,没有精彩生成的课是一节没有悬念的课,没有激情的课,不能深深印在师生脑海里的课。所以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它有没有生成性,没有新的生发,就如春天的树没有新芽,没有本该的勃勃生机。
超出预设的生成不是学生的作恶,不是老师的无奈,是最最普通自然的课堂现象,只有正确对待这些旁逸斜出才是一位负责任的老师,也才是一个令学生信任,符合新的课改精神的老师。
(二)纠正偏差——要关注生成,更要强调预设
在我们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地提出重视意外生成必要性的时候,很多人却走向另一个极端:既然生成性教学强调课堂上的及时生成,突破课前的预设,那么索性就不要课前预设。在课堂上教师由着学生,随性而发,课堂上信马由缰,使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我们认识到课堂上诸多可变的因素,使得预设以外的生成是情理之中,客观存在;我们也认识到重视这些生成是尊重学生,落实学生为主体的体现。但是假如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是错误的。重视课堂的机动、灵活,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缺失了课前的精心预设,必然会对学生的各种生成缺乏调控,导致课堂上的盲动无序。如何做到课堂上学生的“活”而不乱,人性与理性相结合,完全有赖于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它们相互促成,不可分离。离开预设,会使生成失去方向,失去对生成的操控能力;精心的预设会很好地促发生成,也能很好的选择,甄别生成,进一步利用生成,引导生成。生成也会服务于以后的生成,教师通过对新生成的操控结果的反思,为下一次预设准备下参照,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预设;而不断完善的预设又为新的课堂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认真的预设,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意外生成,拥有更强大的柔韧性,使课堂能不管学生如何生发,都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结果。面对新生成,教师能够达到胸有成竹,调控自如的境界;很好预设就像如来佛的手掌,无限扩延,就可以任凭孙悟空的腾挪跳跃。所以注重课堂的生成效果不是不要预设,而是对课前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三)峰回路转,关于生成的重新定义。
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其特点就是在一个“变”,在我们追求教学过程的变化时,却看到学生的生发微乎其微,课堂上瞪着迷茫的眼睛,痴痴地等待着老师的灌输,是他们的脑子已经喜欢这样一种灌输式教学,还是我们的教学过程没有留给学生可生发的空间。
原来我们欣喜若狂地追求学生的新动态,新发现,但是现实是学生或是南腔北调,或者不着调,或是他们痴呆呆没有反应,只等着老师的灌输。面对教学实际中没有学生的生发,我们如何甄别引导,我们不了解他们脑子里的情况。最后我们又回到教学的老路子上,一厢情愿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教学。课堂上积极的学生完成任务,不积极的学生依然如故。感觉生成性教学的研究好像走了死胡同。
在之后的理论学习中我认识到,既然生成就是生长和建构,那么生成就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预设下的生成,另一类是超出我们预设到的生成。无论哪一类,都是学生一种通
《关于初中历史生成性教学研究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