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正文

学习倦怠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中指出:学习倦怠和外显自尊有着显著正相关,高倦怠组被试和低倦怠组被试外显自尊水平有着显著性差异;高倦怠个体内隐自尊水平较低而低倦怠个体内隐自尊水平较高,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出现实验性分离。另外,布兰科·史利文(2001)以15—19岁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学生的学习倦怠、自我意象及焦虑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象水平越低、焦虑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现象。
关于内外控制性、情绪稳定性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张治遥(1989)的研究表明,外控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及各因素间的倦怠程度上都显著高于内控组大学生,内外控信念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宋晓颖(1989)在研究学生情绪稳定、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时,发现不同情绪稳定程度的学生在学习倦怠上具有显著差异,情绪稳定程度低分组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显著高于情绪稳定程度高分组学生的学习倦怠。
关于人格特征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吉利和罗伯特(Gerry&Robert.1993)发现,MMPI中的自我力量、控制和K量表与倦怠显著相关。米尔和哈伯勒(Mill&Huebner1998)考察了大五人格与倦怠的关系发现,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均与情绪耗竭相关,但仅有外向性对其预测作用显著。许清鹏(2006)研究中职生的学习倦怠时发现:学习倦怠总分及各因子高分组的神经质、面子、防御性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与和谐性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在人情取向与灵活性得分方面,除低学习效能高分组灵活性显著高于低分组外,其他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杨丽娴(2007)等人在探讨了学习倦怠各因子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与学习倦怠的各个因子及总分有极其显著的相关,其中N、P是学习倦怠有效的预测变量。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又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故而研究学习倦怠对他们人格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应对策略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从研究结果来看,基本认同:积极的应对策略与低水平的倦怠感相联系,消极的应对策略与高的倦怠水平相联系。安德森(Anderson,2000)等发现,积极应对策略和较高的效能感相联系,而消极应对策略则与高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低效能感相联系。德鲁卡(2004)等进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了倦怠程度与问题聚焦的应对方式之间的关。许有云(2007)采用问卷法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的情况,探讨了学习倦怠与应对风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采用控制型应对风格的大学生倦怠得分均低于其他应对风格。
关于专业承诺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凹丫丫范文网 fanwen.oyaya.net)连榕(2006)等人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不高,学习倦怠的水平较高。师范院校学生专业承诺水平最低,且学习倦怠水平最高。情感承诺是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最重要的预测变量。
三、评价与展望
1.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研究之评价
关于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个体微观层面到环境因素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但该领域的研究还并不充分。就已有的研究来看,到目前为止,性别对学习倦怠的影响问题还未达成一致,这往往与所取样本有关,因此,要想厘清性别对学习倦怠的作用,取样一定要有代表性,同时还要控制一些人口学、学校、人格等变量。同时,由于现有研究均采用横断设计,一般仅分析学习倦怠的年级效应,故而并没有分析年龄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作用,今后应该重视学习倦怠的发展研究,探索学习倦怠的年龄特征,为学习倦怠的干预提供切入点。现有研究主要重视学校因素的影响作用,然而家庭因素和重要他人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今后的研究需要加强这两方面的探索。现有研究对个体因素的影响作用研究最深入,成果最多,但在探讨学习倦怠的前因变量时,大多研究仅仅寻找直接的作用机制,研究设计较简单,缺乏对相应的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揭示。影响学习倦怠的一些变量之间有着复杂交互的关系,如果采用简单化的研究设计往往会丢失一些重要的信息。例如,应激因素可以通过学生的人格特征的中介来影响学习倦怠;学校因素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的中介来影响学习倦怠,同时,家庭因素在其中可能起调节作用;今后的研究应该深化对相关调节与中介变量的探索。另外,在分析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时,现有研究仅仅分析了个体层次的变量效应,忽略了总体层次情境变量(如学校或班级)的影响作用,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采用多层次的研究设计,探讨个体层次与总体层次的自变量对个体层次因变量的影响。
2.学习倦怠研究的新方向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学习倦怠的概念被与它相反的积极方面的学习投入概念加以扩展是一个必然的研究趋势。学习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持续的、充满积极情感的状态,其特征为活力、奉献和专注。关于学习倦怠和学习投入的关系,尽管相关研究才起步不久,但也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段陆生和李永鑫(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习投入与专业承诺呈显著正相关,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谢纷晖(2009)的研究也发现,学习效能感与学习投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对学习投入呈显著的负相关,学习倦怠对学习投入有较强的预测作用。通过适当增加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减少他们的情绪低落感,可能会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栾翠(2009)的研究亦表明,学习倦怠总分与各维度得分与学习投入总分与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
由于心理学是使人获得幸福的科学的认识在不断地被人认可和实践,近期的学习倦怠的干预研究已经考虑从现有的基础土,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从积极的角度进行学习倦怠的干预。祝婧嫒(2006)从学习投入即学习倦怠的反面来关注解决学习倦怠的产生,结果表明:通过从情绪管理能力、教师关注和家长亲子辅导三个角度人手,实现了降低学习倦怠、提高学习投入程度的目的,但不同干预措施的作用效果不同,相比之下,对家庭方面的干预作用要低于对个体和对学校的作用。可见,通过提升学习投入程度来使学生远离学习倦怠,这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完善学习倦怠的研究内容,扩大研究视野,整合研究方法,结合国情实际情况,在描述性分析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探索较为成熟和规范的干预策略与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稿件编号:100806001)注释及参考文献:
[1] Maslach C.Bumout: The Cost o

学习倦怠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述评(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20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心理健康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