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论文:谈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论文:谈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郏弋萍1,乔放2
(1.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江西上饶334000;2.南昌铁路局党校,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大学生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的人格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情感的发展呈现出价值需求的多元性、情感体验的矛盾性、情感活动的缺失性以及情感影响的复杂性等特点。大学生情感教首首先要注重教师情感的感化、表率作用;其次要强化美育的陶冶、净化作用;再次要拓展情感教育的活动途径以及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渗透。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C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140-02
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常常因为脱离了学生的情感现实而流为空洞的说教。因此,探讨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反应,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情感侧重于人感情的体验和感受,而情绪则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有正负两极、多重维度,包括两部分内容:与基本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主要指带有先天性特点,与依恋、交往、尊重、探究、美等需要相伴而生的基本情感;与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主要指受教育影响后天习得的伴随对真理的追求、美的鉴赏和创造而产生的情感,也可叫情操或人文情感,具体体现在民族认同感、国家责任感、社会义务感、集体归属感和对自然的崇敬感、对他人的道义感、对全人类的人道感等。而人文情感正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
情感教育就是以重视人的情感培育为教育的切入口,关注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并且运用情感机制和条件,寻找如何使情感品质支持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发展。情感教育既以情感为目标和内容,又以情感为手段和途径。
情感教育是相对于认知教育而提出的。20世纪以来,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应试模式”的弊端,有人开始尝试研究情感教育问题,出现了很多理论成果和实践模式。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原因,而今中外大学都仍存在重理智教育和科学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现象,情感教育的价值亟待得到人们的重视。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教育让人睿智,情感教育让人更加完整。教育的理想是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情感教育以提升人的情感质量作为核心教育理念,是对“人性”的观照,也是对教育本原的回归,情感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所谓大学生素质,是指大学生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至少包含如下几个方面: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底蕴;有对国家、民族、社会、集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社会和他人的爱心等情感;有独立的思想、个性自由和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有高雅的志趣、高尚的追求和对超越有限生命的终极关怀。
二、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新特点
1.价值需求的多元性
在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现象,甚至出现了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索取与奉献融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而又非常注重自我实现,注重现实。这种价值观直接导致大学生在情感需要上的多元性,绝对权威崇拜、绝对单一的情感需要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纷呈的情感需求,并形成丰富强烈、纷繁复杂的情感需要结构,既有低层次的与生理、物质相关的情感需要,又有高层次的与心理、精神相联系的情感需要。如满足现代化物质生活的情感需要、健康愉悦社会交往的情感需要、享受新奇高雅文化娱乐的情感需要、提升自我学习求知的情感需要、学习专业努力成才的情感需要、归属群体得到爱与尊重理解的情感需要、实现自我的情感需要等等。
2.情感体验的矛盾性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中期的年龄阶段,在这一特殊时期他们除了具有一般青年人的喜怒哀乐外,还因知识、阅历等原因使得他们有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更活跃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体验上普遍存在着以下矛盾与冲突:崇尚理性与较强的情绪性之间的矛盾;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形象的模糊性之间的矛盾;较强的交往需求与较大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思想上的主动性与行为上的被动性之间的矛盾;较强的责任感与较弱的责任心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冲突的情感体验交互作用,此消彼长,使得他们易于处于压抑状态,造成心理障碍,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
3.情感活动的缺失性
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诸多误区,学生的情感发展远远滞后于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试竞争的加剧,纯知识、智力的教育大大加强,情感教育往往被忽视。尤其在大学阶段,由于大学教师普遍认为情感教育是低龄教育阶段的内容,高校只注重高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同时由于科研、生活的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大学教师对教育缺乏应有的热情,对学生缺乏真诚的关爱,对学生的幸福感、满意度、创造力和潜在力关注不多,师生间缺乏必要的双向交流,这些在客观上淡化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造成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取向处于浅显状态。表现在大学生的情感活动倾向于低级的人的自然性的情感,如吃、穿、住、行的欲望和情怀,而对社会性的情感,如对自己生存的群体的责任与义务、对集体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维护等则普遍缺失和淡化、
4.情感影响的复杂性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广泛、深刻、剧烈的社会变化以及工业社会的特性——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对现代生活新奇向往、积极适应、努力追求;另一方面,又常常在现代化的物理和社会环境面前感到自卑,感到渺小,感到物对人昀巨大压抑。因此大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在社会的扩展中负荷过重。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所反映出的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热衷于对形象化、表面化的追求,而将思想意义放逐的浅薄、浮躁,造成了大学生情感的混乱、浮躁;另外家庭的溺爱、应试教育模式等也会造成大学生的情感畸形发展。因此,虽然健康向E的情感是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主流,但是他们在情感 《情感教育论文:谈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209.html
郏弋萍1,乔放2
(1.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江西上饶334000;2.南昌铁路局党校,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大学生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的人格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情感的发展呈现出价值需求的多元性、情感体验的矛盾性、情感活动的缺失性以及情感影响的复杂性等特点。大学生情感教首首先要注重教师情感的感化、表率作用;其次要强化美育的陶冶、净化作用;再次要拓展情感教育的活动途径以及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渗透。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C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140-02
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常常因为脱离了学生的情感现实而流为空洞的说教。因此,探讨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反应,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情感侧重于人感情的体验和感受,而情绪则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有正负两极、多重维度,包括两部分内容:与基本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主要指带有先天性特点,与依恋、交往、尊重、探究、美等需要相伴而生的基本情感;与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主要指受教育影响后天习得的伴随对真理的追求、美的鉴赏和创造而产生的情感,也可叫情操或人文情感,具体体现在民族认同感、国家责任感、社会义务感、集体归属感和对自然的崇敬感、对他人的道义感、对全人类的人道感等。而人文情感正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
情感教育就是以重视人的情感培育为教育的切入口,关注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并且运用情感机制和条件,寻找如何使情感品质支持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发展。情感教育既以情感为目标和内容,又以情感为手段和途径。
情感教育是相对于认知教育而提出的。20世纪以来,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应试模式”的弊端,有人开始尝试研究情感教育问题,出现了很多理论成果和实践模式。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原因,而今中外大学都仍存在重理智教育和科学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现象,情感教育的价值亟待得到人们的重视。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教育让人睿智,情感教育让人更加完整。教育的理想是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情感教育以提升人的情感质量作为核心教育理念,是对“人性”的观照,也是对教育本原的回归,情感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所谓大学生素质,是指大学生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至少包含如下几个方面: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底蕴;有对国家、民族、社会、集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社会和他人的爱心等情感;有独立的思想、个性自由和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有高雅的志趣、高尚的追求和对超越有限生命的终极关怀。
二、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新特点
1.价值需求的多元性
在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现象,甚至出现了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索取与奉献融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而又非常注重自我实现,注重现实。这种价值观直接导致大学生在情感需要上的多元性,绝对权威崇拜、绝对单一的情感需要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纷呈的情感需求,并形成丰富强烈、纷繁复杂的情感需要结构,既有低层次的与生理、物质相关的情感需要,又有高层次的与心理、精神相联系的情感需要。如满足现代化物质生活的情感需要、健康愉悦社会交往的情感需要、享受新奇高雅文化娱乐的情感需要、提升自我学习求知的情感需要、学习专业努力成才的情感需要、归属群体得到爱与尊重理解的情感需要、实现自我的情感需要等等。
2.情感体验的矛盾性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中期的年龄阶段,在这一特殊时期他们除了具有一般青年人的喜怒哀乐外,还因知识、阅历等原因使得他们有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更活跃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体验上普遍存在着以下矛盾与冲突:崇尚理性与较强的情绪性之间的矛盾;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形象的模糊性之间的矛盾;较强的交往需求与较大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思想上的主动性与行为上的被动性之间的矛盾;较强的责任感与较弱的责任心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冲突的情感体验交互作用,此消彼长,使得他们易于处于压抑状态,造成心理障碍,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
3.情感活动的缺失性
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诸多误区,学生的情感发展远远滞后于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试竞争的加剧,纯知识、智力的教育大大加强,情感教育往往被忽视。尤其在大学阶段,由于大学教师普遍认为情感教育是低龄教育阶段的内容,高校只注重高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同时由于科研、生活的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大学教师对教育缺乏应有的热情,对学生缺乏真诚的关爱,对学生的幸福感、满意度、创造力和潜在力关注不多,师生间缺乏必要的双向交流,这些在客观上淡化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造成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取向处于浅显状态。表现在大学生的情感活动倾向于低级的人的自然性的情感,如吃、穿、住、行的欲望和情怀,而对社会性的情感,如对自己生存的群体的责任与义务、对集体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维护等则普遍缺失和淡化、
4.情感影响的复杂性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广泛、深刻、剧烈的社会变化以及工业社会的特性——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对现代生活新奇向往、积极适应、努力追求;另一方面,又常常在现代化的物理和社会环境面前感到自卑,感到渺小,感到物对人昀巨大压抑。因此大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在社会的扩展中负荷过重。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所反映出的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热衷于对形象化、表面化的追求,而将思想意义放逐的浅薄、浮躁,造成了大学生情感的混乱、浮躁;另外家庭的溺爱、应试教育模式等也会造成大学生的情感畸形发展。因此,虽然健康向E的情感是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主流,但是他们在情感 《情感教育论文:谈大学生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