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利用乡土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角度


利用乡土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角度
                            黄勇
推行素质教育,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观。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的创造动机,使之积极主动地投入创造思维中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诱发学生从潜意识中产生“需要探索”的积极愿望,有效引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让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导学式教学,满足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首先满足了思维发展的需要。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年发展,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进一步提高。实施导学正是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发表见解的教学环境。其次是满足了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露才华的舞台。第三,满足了教学双方信息交流的需要,改变了以往师传生受的被动局面,教师可客观审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要求教师明确教师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研究教法,更要重视学生学法。研究教学效果,更要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史学家刘大年主张历史教学“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应互相促进。
在导学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传统教学的学生观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因此教师致力于全体学生主动地学习与发展、致力于发展每一个学生学习历史的潜能。“学”是检验一切教学效果的标准。一但学生对这一学科丧失信心和兴趣,便意味着教学工作的失败。所以,导学,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反而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检验。当今社会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因为历史学科渗透性极强,学生会把图书、报刊、影视及网上得到的相关历史科学内容的信息带入课堂。学生知识载体的质与量的变化也带来了思维能力的变化,加大了教师导学的难度。历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应表现为主动地、创造地反思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历史教学活动保持一种探索的习惯,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探索历史教学问题,形成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语言、气质去征服学生。教师的勤勉会带来学生的勤学,教师的求新会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的善诱引起学生的好问,教师的严谨会引导学生的求实,这就能使学生在思维的乐趣中主动探索知识,解决疑问。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问题,用正常的思维是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采用逆转思维的方法。所谓逆转思维,即我们常说的“反其道而行之”,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去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倒过来想一想,或异于寻常地打破条框的束缚,别出心裁地进行思考,才能把握好教材知识体系,可以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度”有准确的理解。因此,利用隐性资源,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这里所指的“隐性资源”是指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未出现或叙述过于简略,但在历史上却有一定地位或影响的内容。如被誉为“正简流风,紫阳过化”的二位名人苏颂和朱熹,分别是宋代著名的科学家和理学家,他们都在厦门的同安生活过。当我们带领学生参观苏颂的故居芦山堂和同安大轮山朱熹题字时,学生不免对这二人的贡献产生极大的兴趣。老师此时就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进行讨论。学生形成以下共识:苏颂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伟大科学家。在天文学、药物学、机械制造学等多方面取得杰出成就。他和韩公廉合作,创制的“水运仪象台”为我们民族取得三项世界第一。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天文转仪钟的雏形,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机械钟表的锚状擒纵器,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天文台自由启闭圆顶。他研制的“假天仪”,编撰的《本草图经》和《新仪象法要》等,都是世界科技珍宝。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赞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而朱熹曾任同安主簿,创办同安“紫阳书院”,进行教育工作,学识渊博。他前后创办的书院27所,著书60多部,400多卷,同安是“朱子学”的开宗圣地。他继承二程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佛道及朱子学派,创立了自己的理学体系。其理论博大精深,集理学之大成,包括太极论、物理论、伦理论、心性论及社会改革论等内容,被人称为“朱子学”“闽学”。朱熹的“闽学”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以上的内容限于学生的学识和史料的搜集难度,无法在论点、史料发掘等方面形成突破,但至少学生对苏颂、朱熹二人的主要贡献和理论做了一定了解,对今后科技史和思想史的学习起到了帮助作用。
地方史中有关的“隐性资源”相当丰富。厦门人杰地灵,有许多历史名人在此留下他们生活的重要足迹。如郑成功、陈化成、邓廷桢、施琅、陈嘉庚、秋瑾、林巧稚、弘一法师、鲁迅等等,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信手拈来,善加利用,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又如: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东南沿海被迫开辟了许多通商口岸,东南沿海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瓦解,中国主权遭到破坏,这是正面的思维结论。但,采取逆转思维,在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有无积极方面的作用呢?这样,学生的思维重新被激活,思维开始重新创新。①东南沿海自然经济结构开始瓦解,那么,东南沿海地区的封建经济基础相应开始动摇。②封建束缚日趋松懈,为今后革命力量云集于此提供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③随着殖民经济的入侵,逐渐将这些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使这一地区较早地吸纳了相对发达的经济模式与生产方式,并率先跨入近代行列。④洋务运动的大部分企业集中于该地区,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可见,在导学中,通过逆转思维,学生得出的结论具有创新效果。
同样,由以上问题引申,我们对中国近代殖民地化历史认识问题,过去我们只重视鸦片战争这一根本性的质的变化,而忽略了战后非根本性的量的变化。总觉得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什么都变了,其实不然。绝大多数的中国内地地区和人口没有感受到这一变化,封建统治从政治到经济都十分牢固,因此,才能左右开弓,这边镇压太平天国那边大搞洋务运动。真正触动了大多数中国人神经的是甲午战争、门户开放,洋货潮水般涌入,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都有了真切的体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正面思维尚且不易,指导学生的逆转思维更加困难。特别是

利用乡土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角度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22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历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