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中学生同语言粗糙现象作斗争
这里所说的修饰文句,不光指恰当使用修饰语和适当运用词藻,也包括对文字进行整体的加工、润色。例如:
6.所以我要说,不要去做什么“无名英雄”,是属于自己的就应该得到。
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中的句子。原材料是关于两只母鸡的一则寓言:下蛋的鸡爱静,不下蛋的鸡爱唱,主人不明真相,结果蛋鸡几乎挨饿。作者据此写下例6
>的句子,用意是比较明白的:为蛋鸡鸣不平。但是学生将复杂的意思说得过于简约,并且有些片面。修改这样的句子可能要动较大的“手术”。下面是一种修改方案:
今天,我们别再一味地宣扬“无名英雄”;只要是英雄,人们就应捧上鲜花和奖杯,而英雄本人也应坦然地登上领奖台。改革开放,不仅为英雄人物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也为他们架设了通往成功和幸福的桥梁。
这样修改后,对“无名英雄”的看法比较辩证,对于贡献突出的英雄模范应当享受一定的荣誉和报酬的新观念表达得比较从容婉转。可以看出,原作者不善于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因而显得过于简陋和粗糙,表达得很不完善。茅盾先生曾批评某些青年作者的作品“朴素到了简陋和寒伧的地步”。复旦大学中文系陈鸣树教授说:中学生作文应当“力求华赡”,等到成熟以后再求清纯简约,否则会流于枯槁。[4]这是很有见地的。
四、要善于精简文字
“华赡”与简练并不矛盾。精练也不等于简陋与寒伧。人们常说:简练是才能的姊妹。语言的精练,不仅是遣词造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客观事物是否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粗糙的语言常表现出含有较多的冗词赘句。且看一例:
7.偶尔在今年的科技台历上翻到了一篇名为《说谎有害健康》的科技小短文,文章大意为:即使是不怀恶意的谎言也有害说谎者的健康。文章虽短,却有理有据,非但言之有理,而且持之有故。
这段文字中划线部分都应删去。有几种情况:一是不言而喻的,如“名为”、“说谎者”;二是与上下文重复,如“小”、“文章”、“非但……,而且……”;三是读者不关心,可说可不说的,如“今年”与“科技”等。
中学生作文中语言粗糙的现象当然还很多,值得继续调查研究。语言粗糙的根源是语言素养不足,这需要长期培养,决非朝夕之功。
大家知道,毛泽东曾作过从三个方面学习语言的宝贵指示。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向中外作家借鉴书面语言显得尤其重要。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当然是生动活泼的,但总的来说,书面语言,无论是语言材料,还是修辞技巧,都比口语要丰富、发达得多。中学生一般又不具备作家那样的提炼口语的能力,因此借鉴书面语言对于中学生是非常迫切非常重要的。毛泽东在谈到文学创作必须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学遗产时指出:“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5]
这个论断完全适用于中学生。
除了广泛借鉴中外文学作品和一切规范的现代书面语言以外,还要学习作家那样精心地铸炼语言,要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总结对中学生作文进行“积极修改”的经验,使他们的书面语言逐渐改变粗糙的面貌,努力达到比较纯粹、规范、细腻、简洁、文雅的境界。唐tāo@①在《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中指出,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是不可能通过贫乏而苍白的语言来表现的。他还说:“一个作家如果在语言运用上没有苦闷,从来不曾对语言进行过斗争,我敢断言:他不会是一个好作家。”这话说得多好!特别是他所用的“斗争”这个词儿。中学生也要对语言进行斗争,我说的是对语言粗糙的现象进行斗争!
我们强调对语言粗糙的现象作斗争,并不是否认中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性。语言表达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同作者的思想有密切关系的。一个认识粗疏、思想幼稚的中学生,当然写不出表达自如、严密周到的文章来。不少中学生囿于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诸多问题认识的模糊,对文章论题缺乏清晰的思路,对文中使用的某些概念的一知半解,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表达。因此,写作教学中有繁重的思维训练的任务,也有各方面知识(包括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的补课。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十分重视克服中学生语言粗糙的毛病,帮助他们努力使书面表达作到准确严密乃至生动活泼,那也会有助于他们的思想认识日趋周密和细致。
注释
[1]章熊主编.高考作文语言水平的测定及语言能力的自我测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
[2]昆体良.演说求原理.转引自:演讲与口才.1992(7):15
[3]杨树达.中国修辞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8
[4]陈鸣树.教作文和教做人.语文学习.1994(5)
[5]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817
[作者简介:陈林森,1948年生,江西省星子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现代汉语修辞学和中学阅读、写作教学,发表有关修辞学和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
(责任编辑、校对 刘孝学)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弓加(屮下加又)
《指导中学生同语言粗糙现象作斗争(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