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师范生在中学历史教学试教中比较法的运用意义及注意事项


逻辑上找出可比的项目——赔款数量、割地大小和位置、开放的通商口岸及位置等,通过这一些项目的比较,然后分析自然得出《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前者无论是在赔款的数量上,还是在割地的大小和位置、开放的通商口岸及位置上对中国的危害远远地超过了后者,通过这些分析从而有助于初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5.通过比较,还有助于初高中生了解历史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其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因果关系,历史也不例外,今日世界是昨日世界的延续和发展,它们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但初高中的历史教材在编写时,为了表述的方便,把它们人为地分割得支离破碎,编入不同的章节,而新版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更是如此,它打破了传统的编年史的编写结构,变成“模块—专题”的结构体系,将古今中外历史贯通在一起,使教材出现了很大的跳跃性,要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才能学习它。由于历史不纳入中考的范畴,即或有的地方纳入中考的范畴,其占的比例也不大或考试的方法为开卷,因此,学生、家长和学校对初中的历史课学习都不太重视,考入高中后,其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基础差,学习的难度自然就出现。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的系统性的知识给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历史现象和规律之间的内在关系。由于试教中学生未涉及到这些内容,故在此不举例说明。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比较法
  
  初高中的历史教材主要讲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共性和个性,是经过历史学家们反复比较,从理论上高度概括总结出来的。历史在发展中虽然有不可循环的特性,但今日的世界是昨日世界的延续,历史的发展纵横交错,它们的发展之间有本质的内在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在初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比较法呈如下的多样性。从时间上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从范围上可分点与面的比较,点与点的比较等;从呈现的方法上可分图表比较法、分析比较法等;从其内容上可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历史概念的比较;从其空间上可分为国内比较、中外比较等;从比较的方法上可分为对比和类比;从比较对象的历史真假性角度可分为事实比较和反事实比较;从比较命题所提供的条件角度可分一般比较和特殊比较。……在此主要介绍几种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法。
  
  1.纵向比较法。这种方法通常表现为两种:一是把不同时期(时间)的不同的国家(地域)出现的事件、人物、思潮和现象进行比较,如前面提到的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与同盟会、《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等的比较就属于此类的比较;二是将同一事件、人物、思潮和现象的不同时间或不同的发展阶段等拿来进行对比,如五四运动经过的两个发展阶段的比较就属于同一事件不同时间或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比较。通过以上比较便凸现了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有助于学习者“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2.横向比较法。所谓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时期或时间发生在不同地域(国家)的事件、人物、思潮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联系的方法。如在分析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的原因时,就有同学把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奋斗目标等进行对比,一比就发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冲突性,区分个性和共性,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人物、思潮和现象的性质和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听者的分析能力。
  
  3.图表比较法。所谓图表比较法,就是根据历史知识内在的规律,以求出同和异为原则,将各知识点扼要地列到图表中进行比较的方法。学生在处理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与同盟会、《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等的比较中都采用了这种比较的表达方式。由于这种方法因信息简明,同时作用于听者的视觉和听觉,促使其感知、辨识、思维、判断、想象、分析等心理活动都处于活动状态,因此特别有助于听者的智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三比较法在初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比较法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虽然是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发展既有其规律性,又有不可逆转性,因此历史教学中的任何比较只是拿所要比较的事件、人物、思潮和现象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相比,因此它不是万能和唯一的认知方法,教师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就要注意如下的几个问题:
  
  1.比较的内容是否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指被比较的历史事件、人物、思潮和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联系,这是比较的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具有如下三种情况可进行比较:一是并列关系,二是对立关系,三是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有变化的同一历史事件、人物、思潮和现象。如果把没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硬凑在一起比较,就违背了逻辑,必然得出荒谬的结论。如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它们同是中国不同时期爆发的民主主义革命,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可比的前提条件,因而可以比较;而五四运动与共产国际的成立没有联系,就不能进行比较。
  
  2.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比较法的逻辑思维的程序。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大体上它包括如下几个步骤,现以“试比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为例说明它。
  
  首先明确主题。比较首先要有主题、有中心。本例中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是中国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爆发的民主主义革命,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可以进行比较,其比较的主题十分明确——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性质的比较。
  
  其次对比较对象的个案进行分析。比较要以分析为基础,个案分析是对被比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现象分别逐一进行分析。从本例看,要先把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结果和意义尽可能理清。
  
  再次是综合比较。这是实质性的一步。这一步要求能从彼此相似的比较对象中找出不同点,从彼此相异的比较对象中找出共同点。其思维过程大致是:确定比较项;寻找异同点。历史事件可作比较项的目录主要有:历史条件,原因,背景,导火线,人物(领导阶级,主力军),内容,经过,方式,目的,

《师范生在中学历史教学试教中比较法的运用意义及注意事项》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28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历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