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况更加恶化。“九五”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共增加2920万人,如不开辟新的转移渠道,仅靠在农村内部,靠发展乡镇企业就地转移这一种方式,农业劳动力总量就又将进入一个增长期,对提高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都极为不利。从大冶市情况来看,目前全市农村可从业人员在45万人左右,而全市农村目前实际从业人员为33万人左右,其中外出务工人员为6.7万人左右,从事林、牧、渔业及农业服务业人员在2.5万人左右,农村二、三产业人员13.8万人左右,全市155万亩农作物所需劳动力为9.76万人左右,大冶市目前尚有12万农村劳动力以“饥饿”状况滞留在种养业内部,农村劳动力剩余率达26.07%,地方政府目前还没有很多渠道来转移劳动力,除了农民外出流动打工收入在增长外,农民还没有其它办法来增加收入。
5、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土地产出率,即依靠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目前农业科技的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目前大冶市平均每个乡镇仅拥有种植业科技人员15人,水利技术人员18人,畜牧技术人员4人,林业科技人员7人农机科技人员25人,在农民科技队伍中,全市只有823人,每1000名农村从业人员中只有2人,而且这些人才大多集中在传统农业中,在农产品营销、加工等二、三产业中非常贫乏,有的甚至是空白。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因农业科技转化不力,我市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新科技项目难以开花结果,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科技对我市农业的贡献率仅为35%,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探讨
随着加入WTO,农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坚持多于、少取、放活的原则,千方百计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结合我市的实际,我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1、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优势,调整农业结构。
9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思路,当前在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背景下必须在保护主要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明确使农业的发展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具体说就是我市要在调整农业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上下功夫。调整农业布局就是要以资源为依托,坚持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粮则粮、效益优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板块和农业经济带。如保安、还地桥、东风农场等乡镇就要发展成水产高效养殖经济板块,刘仁八、殷祖等乡镇就要发展成林果、竹木,苗木和畜牧业生产经济板块,沿大金省道要发展成观光农业经济带,沿铁贺线和106国道要发展成生态农业经济带。提高农产品质量就是要大力实施优质稻、优质油、优质畜禽、优质林果、优质水产品等“六优”工程,全面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将农业结构调向高附加值的生产项目上来。畜牧业既要抓大型养殖场等的规模养殖,又要抓千家万户的养殖,扩大优质三元猪养殖规模。水产业要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特别是要打响“保安湖牌螃蟹”等品牌,扩大优质螃蟹养殖面积,大力发展网箱精养,稻田养蟹,提高水面的使用效益。
2、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逐步做到以销定产,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农户经营规模过小且过于分散,使得我市的农业生产很难根据市场需求作出有效反应,使我市农业面临所谓的“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如何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解决和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市农业的影响,已成为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培育龙头企业,拉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不断开发高附加值的名牌农产品,是我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重点培植劲牌公司、保安湖开发公司等重点加工型和运销型龙头企业,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展科技创新,不断开发农业的名牌产品,同时要建立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与农民搞好协作,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要加快农产品销售队伍的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支持各种农民专业运销联合体、合作组织,积极发展经销大户和农民营销队伍。
3、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和转移,扩大农业外就业,是农民实现增收最现实、最根本的途径。一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向市区和镇区转移一批。乡镇企业发展困难,城镇化进程缓慢,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农民增收的根本症结。我市在发展思路上,要以市区为中心,进一步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和移民新村的规划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市区——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三级城镇结构体系。在配套政策上,要降低门槛,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引导富裕农户进城落户务工经商。二是努力将劳动力向外转移,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向外“输出”一批。劳动部门要加强引导,拓宽外出途径,形成市场效应。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教育医疗、电力通讯等,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生产、农村社会进步、农民素质提高,最终为农民增收提供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科技文化保证。同时, 《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32.html
5、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土地产出率,即依靠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目前农业科技的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目前大冶市平均每个乡镇仅拥有种植业科技人员15人,水利技术人员18人,畜牧技术人员4人,林业科技人员7人农机科技人员25人,在农民科技队伍中,全市只有823人,每1000名农村从业人员中只有2人,而且这些人才大多集中在传统农业中,在农产品营销、加工等二、三产业中非常贫乏,有的甚至是空白。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因农业科技转化不力,我市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新科技项目难以开花结果,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科技对我市农业的贡献率仅为35%,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探讨
随着加入WTO,农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坚持多于、少取、放活的原则,千方百计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结合我市的实际,我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1、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优势,调整农业结构。
9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思路,当前在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背景下必须在保护主要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明确使农业的发展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具体说就是我市要在调整农业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上下功夫。调整农业布局就是要以资源为依托,坚持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粮则粮、效益优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板块和农业经济带。如保安、还地桥、东风农场等乡镇就要发展成水产高效养殖经济板块,刘仁八、殷祖等乡镇就要发展成林果、竹木,苗木和畜牧业生产经济板块,沿大金省道要发展成观光农业经济带,沿铁贺线和106国道要发展成生态农业经济带。提高农产品质量就是要大力实施优质稻、优质油、优质畜禽、优质林果、优质水产品等“六优”工程,全面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将农业结构调向高附加值的生产项目上来。畜牧业既要抓大型养殖场等的规模养殖,又要抓千家万户的养殖,扩大优质三元猪养殖规模。水产业要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特别是要打响“保安湖牌螃蟹”等品牌,扩大优质螃蟹养殖面积,大力发展网箱精养,稻田养蟹,提高水面的使用效益。
2、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逐步做到以销定产,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农户经营规模过小且过于分散,使得我市的农业生产很难根据市场需求作出有效反应,使我市农业面临所谓的“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如何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解决和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市农业的影响,已成为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培育龙头企业,拉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不断开发高附加值的名牌农产品,是我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重点培植劲牌公司、保安湖开发公司等重点加工型和运销型龙头企业,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展科技创新,不断开发农业的名牌产品,同时要建立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与农民搞好协作,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要加快农产品销售队伍的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支持各种农民专业运销联合体、合作组织,积极发展经销大户和农民营销队伍。
3、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和转移,扩大农业外就业,是农民实现增收最现实、最根本的途径。一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向市区和镇区转移一批。乡镇企业发展困难,城镇化进程缓慢,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农民增收的根本症结。我市在发展思路上,要以市区为中心,进一步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和移民新村的规划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市区——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三级城镇结构体系。在配套政策上,要降低门槛,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引导富裕农户进城落户务工经商。二是努力将劳动力向外转移,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向外“输出”一批。劳动部门要加强引导,拓宽外出途径,形成市场效应。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教育医疗、电力通讯等,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生产、农村社会进步、农民素质提高,最终为农民增收提供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科技文化保证。同时, 《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