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传统与变革
得思考,在课堂上必须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讲透。
A:您一般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B:就是讲授。
A:能不能具体讲一下您对这种方法的运用?
B:什么具体的运用,不就讲吗?
(注:A为访谈者,B为被访谈者)
在我们深度访谈的15位教师当中,有12位明确回答在课堂中他们以讲解(讲授)法为主;其他的3位老师较有个性的回答当中,一位老师区分了两种课型,认为理论课应以讲授法为主,而实验课则应以学生观测、验证和自我总结为主。一位老师谈到:“我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讲解呀、演示呀、讨论呀、单口相声似的我不是特别多。”但“学生来上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而不是看书、记笔记,也不是说。”还有一位老师谈到自己努力实践着的启发式教学,但他承认这种教学方法只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尽力实施,而公共课受功利因素的影响,均以背诵、记忆、过级等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可见,在大学的课堂中,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不容质疑等同于讲课,学生的任务是听,而课堂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这样,大学的课堂上就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知识,而少有情意和心灵。
从教师的视角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来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谈到他们主要应用讲授法的依据时,有近一半的老师归因于传统或习惯。如“就我个人的习惯,我上课主要是讲授。”“我是跟大多数教师一样,大家都是这么教书的,我也是这么教。”“传统就是这样,包括我学习也是这样,我听老师的课也是这样讲的。”“多年的教学经验,使得我一直这么教。”如果我们再作一点点常识性的推理,我们知道受传统或习惯影响的教师绝不止一半,因为根据人类学的研究,人们的行为方式正是建立在习以为常的习惯和传统之上,而“人们对传统的信任没有经过哪怕是一丁点儿的理性思考”。[8]在大学的课堂上,教师也不假思索地模仿着大多数人的教学方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内化到自己的习惯当中。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大学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没有灵气、没有创造性的堡垒。大学本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运动场,才情抒发的灵感园,然而它又是一个最保守的地方,充斥着厌学逃课的学生,自我陶醉的教师,以及枯燥乏味的课堂。
沿袭传统的原因是跟其他更深刻的因素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太多,班级太大,我们的学生太老实(上课只适合听,不愿发言),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堂中内容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的等,这些都是应用讲授法的原因。显然这当中已经触及了我们这个教育体制的问题。正是从体制传统到学校教学计划,再到课堂、教师,这样一种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循环联系,构成了大学课堂保守性的强大后盾。
(二)课堂交流:教学真的发生了吗?
教师叙述一
A:在课堂上您是怎么和学生交流的?
B:我一般,提问的情况很少,有时候,个别时候也提一下,这个提问是一种教学法。
A:交流方式很少?
B:我觉得……,交流,我跟学生的交流最多的是心灵感应。
A:非常好的一个形式。
B:我从学生的表情和他们的关注程度,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讲授的问题是否受学生欢迎,是不是能抓住学生,他的注意力很集中,跟着你走,这种东西,这种交流呢,更多的是一种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方法,如果你达不到这一点,你就别讲了。
A:那出现了这种现象,你会不会根据学生的表情来调整教学。
B:那当然会了,你必须得调整呀。比如说,你这一段比较枯躁,讲得太多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得加点佐料,给这个主题,我不太选那些偏离主题的那种佐料,一定得跟你所讲过的主题有关的,比较轻松一点的话题,那么引起同学的注意,那当然啦,这个地方我临时要加一个例子,以前没打算的,现在要加了,那么这个就要你,过去有很多案例,然后你可以根据需要加一个,有些案例呢,原来准备的案例呢,你稍加修整以后,就变成另外一种理论的案例了。(A:迁移了)对,迁移了。但是你的主要任务是要把学生注意力给集中起来了,你就是应变了。课堂也是一个互动过程呀,你不能照本宣科,不管学生的反应,就在那上边噼里啪啦地讲。
教师叙述二
A:您在课堂上是如何跟学生交流的?
B:嗯,我用的比较多的估计就是提问。
A:嗯?
B:各个方面,包括讲课的,比方我问他们应该怎么讲,应该多讲些什么,是吧?包括考试,我们应该考什么,都可以大家沟通,交流,包括复习,怎么复习,对吗?同学们有时提出一些方法,是吧?我就也发表我的意见,我就认为考试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学电子线路,就应该学会去分析电路,设计电路那种本领。不是为了考试来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压力不大,但他兴趣比较浓,我觉得这样就可以。
A:那学生跟您提的要求一般是哪些呢?
B:学生呢,一个是要求多讲一点实例,就是告诉他们将来在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啊,他希望听这些内容,还有呢,就是希望能够多讲例题,这样主要能够考试考得好一点。再就是考试的范围能够定得不是特别宽,这样的,学生一般愿意提这样的问题。
A:考试比较好过?
B:对、对、对。
教学是一种关系性存在,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交流是师生互动的表现形式。根据分析学派的研究,满足教学发生的条件分为两个方面。[9]一是从任务词方面推出的必要条件,这就是(1)意图条件:即凡是试图引起学习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学活动;(2)实际展示特定的学习内容;(3)以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行动。典型的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传统型的大学课堂教学都满足了这一条件。另一是从成就词意义上推出的充分条件。教学活动发生的充分条件是师生以教学为中介,进入了精神的共享和情感的互动状态。课堂教学必须经由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才能真正发生。课堂交流的实质应该是
课堂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根据其借以发生的中介主要有言语交流、体态交流和情感交流三种。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个口头的赞赏、一个温和的批评、一次热烈的讨论均是言语交流的形式;一个手势、点点头、微微笑、摆动一下身体,转移一下视线,走到学生当中去,拍拍学生的肩,握握学生的手,都是体态交流的形式;情感交流的具体形式也不少,比如师生之间的对视,心灵感应,一个眼神可以表达出默许、赞赏,也可以表达出提示、批评等丰富的情绪情感。依照交流的双方可以分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叙述一可以较好地反映传统型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对课堂交流的理解和应用。由此可见,现行大学课堂交流方式的特点有三:一是它的具体方式比较单一,二是它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生生之间的交流,三是大学课堂上的交流一般是由教师主动发出的一种单向交流。
课堂交流的内容涉及师生作为人际交流的所有方面,包括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生活经验的交流等,但从教师叙述二我们可以发现,师生之间交流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学内容、考试等很少的领域,具有功利性的特征。
由此可知,课堂交流是教学的前提条件,即便是在传统型的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单向的控制,学生只有达到“神入”[10]的状态,教学才实质性地发生了。但从我们的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得知学生在课堂上“神入”的状态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隐性逃课”[11]现象。课堂上为数不少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或看别的书,或窃窃私语,或玩游戏机,或吃东西,或梦幽周公等等行为,比比皆是。我们不禁要问:教学真的发生了吗?教师对学生的隐性逃课实施怎样的对策呢?这是课堂控制要研究的问题。
(三)课堂控制:教师有多大的权力?
1.课堂秩序的维持
课堂故事
这是一堂英语课,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讲解这篇课文的作者及写作目的,学生比较认真地阅读并听进。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纷纷低下头,无人主动回答,因而教师只好点名。当教师讲解课文时,有人在看别的书,还有人在睡觉,教 《大学教学:传统与变革(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528.html
A:您一般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B:就是讲授。
A:能不能具体讲一下您对这种方法的运用?
B:什么具体的运用,不就讲吗?
(注:A为访谈者,B为被访谈者)
在我们深度访谈的15位教师当中,有12位明确回答在课堂中他们以讲解(讲授)法为主;其他的3位老师较有个性的回答当中,一位老师区分了两种课型,认为理论课应以讲授法为主,而实验课则应以学生观测、验证和自我总结为主。一位老师谈到:“我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讲解呀、演示呀、讨论呀、单口相声似的我不是特别多。”但“学生来上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而不是看书、记笔记,也不是说。”还有一位老师谈到自己努力实践着的启发式教学,但他承认这种教学方法只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尽力实施,而公共课受功利因素的影响,均以背诵、记忆、过级等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可见,在大学的课堂中,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不容质疑等同于讲课,学生的任务是听,而课堂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这样,大学的课堂上就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知识,而少有情意和心灵。
从教师的视角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来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谈到他们主要应用讲授法的依据时,有近一半的老师归因于传统或习惯。如“就我个人的习惯,我上课主要是讲授。”“我是跟大多数教师一样,大家都是这么教书的,我也是这么教。”“传统就是这样,包括我学习也是这样,我听老师的课也是这样讲的。”“多年的教学经验,使得我一直这么教。”如果我们再作一点点常识性的推理,我们知道受传统或习惯影响的教师绝不止一半,因为根据人类学的研究,人们的行为方式正是建立在习以为常的习惯和传统之上,而“人们对传统的信任没有经过哪怕是一丁点儿的理性思考”。[8]在大学的课堂上,教师也不假思索地模仿着大多数人的教学方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内化到自己的习惯当中。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大学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没有灵气、没有创造性的堡垒。大学本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运动场,才情抒发的灵感园,然而它又是一个最保守的地方,充斥着厌学逃课的学生,自我陶醉的教师,以及枯燥乏味的课堂。
沿袭传统的原因是跟其他更深刻的因素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太多,班级太大,我们的学生太老实(上课只适合听,不愿发言),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堂中内容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的等,这些都是应用讲授法的原因。显然这当中已经触及了我们这个教育体制的问题。正是从体制传统到学校教学计划,再到课堂、教师,这样一种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循环联系,构成了大学课堂保守性的强大后盾。
(二)课堂交流:教学真的发生了吗?
教师叙述一
A:在课堂上您是怎么和学生交流的?
B:我一般,提问的情况很少,有时候,个别时候也提一下,这个提问是一种教学法。
A:交流方式很少?
B:我觉得……,交流,我跟学生的交流最多的是心灵感应。
A:非常好的一个形式。
B:我从学生的表情和他们的关注程度,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讲授的问题是否受学生欢迎,是不是能抓住学生,他的注意力很集中,跟着你走,这种东西,这种交流呢,更多的是一种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方法,如果你达不到这一点,你就别讲了。
A:那出现了这种现象,你会不会根据学生的表情来调整教学。
B:那当然会了,你必须得调整呀。比如说,你这一段比较枯躁,讲得太多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得加点佐料,给这个主题,我不太选那些偏离主题的那种佐料,一定得跟你所讲过的主题有关的,比较轻松一点的话题,那么引起同学的注意,那当然啦,这个地方我临时要加一个例子,以前没打算的,现在要加了,那么这个就要你,过去有很多案例,然后你可以根据需要加一个,有些案例呢,原来准备的案例呢,你稍加修整以后,就变成另外一种理论的案例了。(A:迁移了)对,迁移了。但是你的主要任务是要把学生注意力给集中起来了,你就是应变了。课堂也是一个互动过程呀,你不能照本宣科,不管学生的反应,就在那上边噼里啪啦地讲。
教师叙述二
A:您在课堂上是如何跟学生交流的?
B:嗯,我用的比较多的估计就是提问。
A:嗯?
B:各个方面,包括讲课的,比方我问他们应该怎么讲,应该多讲些什么,是吧?包括考试,我们应该考什么,都可以大家沟通,交流,包括复习,怎么复习,对吗?同学们有时提出一些方法,是吧?我就也发表我的意见,我就认为考试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学电子线路,就应该学会去分析电路,设计电路那种本领。不是为了考试来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压力不大,但他兴趣比较浓,我觉得这样就可以。
A:那学生跟您提的要求一般是哪些呢?
B:学生呢,一个是要求多讲一点实例,就是告诉他们将来在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啊,他希望听这些内容,还有呢,就是希望能够多讲例题,这样主要能够考试考得好一点。再就是考试的范围能够定得不是特别宽,这样的,学生一般愿意提这样的问题。
A:考试比较好过?
B:对、对、对。
教学是一种关系性存在,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交流是师生互动的表现形式。根据分析学派的研究,满足教学发生的条件分为两个方面。[9]一是从任务词方面推出的必要条件,这就是(1)意图条件:即凡是试图引起学习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学活动;(2)实际展示特定的学习内容;(3)以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行动。典型的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传统型的大学课堂教学都满足了这一条件。另一是从成就词意义上推出的充分条件。教学活动发生的充分条件是师生以教学为中介,进入了精神的共享和情感的互动状态。课堂教学必须经由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才能真正发生。课堂交流的实质应该是
师生作为人际之间的“你—我”式的平等对话,其目的是创设一种师生得以自由表达、相互促进的宽松环境。
课堂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根据其借以发生的中介主要有言语交流、体态交流和情感交流三种。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个口头的赞赏、一个温和的批评、一次热烈的讨论均是言语交流的形式;一个手势、点点头、微微笑、摆动一下身体,转移一下视线,走到学生当中去,拍拍学生的肩,握握学生的手,都是体态交流的形式;情感交流的具体形式也不少,比如师生之间的对视,心灵感应,一个眼神可以表达出默许、赞赏,也可以表达出提示、批评等丰富的情绪情感。依照交流的双方可以分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叙述一可以较好地反映传统型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对课堂交流的理解和应用。由此可见,现行大学课堂交流方式的特点有三:一是它的具体方式比较单一,二是它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生生之间的交流,三是大学课堂上的交流一般是由教师主动发出的一种单向交流。
课堂交流的内容涉及师生作为人际交流的所有方面,包括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生活经验的交流等,但从教师叙述二我们可以发现,师生之间交流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学内容、考试等很少的领域,具有功利性的特征。
由此可知,课堂交流是教学的前提条件,即便是在传统型的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单向的控制,学生只有达到“神入”[10]的状态,教学才实质性地发生了。但从我们的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得知学生在课堂上“神入”的状态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隐性逃课”[11]现象。课堂上为数不少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或看别的书,或窃窃私语,或玩游戏机,或吃东西,或梦幽周公等等行为,比比皆是。我们不禁要问:教学真的发生了吗?教师对学生的隐性逃课实施怎样的对策呢?这是课堂控制要研究的问题。
(三)课堂控制:教师有多大的权力?
1.课堂秩序的维持
课堂故事
这是一堂英语课,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讲解这篇课文的作者及写作目的,学生比较认真地阅读并听进。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纷纷低下头,无人主动回答,因而教师只好点名。当教师讲解课文时,有人在看别的书,还有人在睡觉,教 《大学教学:传统与变革(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