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综合教育论文 >> 正文

关于大学理念发展的历史考察


调要重视大学教育的人文理念,健全高等教育的文化批判精神和文化创造精神。[16]王建华认为最重要的西方大学办理理念为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17]高教界对此有着较多的探讨。
  在今天,一些学者从社会需要、时代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等现实角度对大学理念作了重新审视与阐释。他们认为大学理念不应该是冥顽不化,固步自封,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杨德广认为,现代大学的性质与功能是由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因而探讨现代大学的性质与功能必须以现代社会的特点为基础,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以此出发,他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大学理念:教育性、学术性、综合性、创造性、社会性、服务性、产业性、自主性、开放性、国际性。[18]王冀生认为大学理念既要重温和继承过去的传统,又要能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因而新时代的大学精神应该是以人为本,注意学术,服务社会,科学管理。[19]还有学者从知识经济发展需要角度,提出了高等教育应树立“教育产业观”、“素质教育观”、“多元化教育观”、“国际化教育观”、“适应社会观”、“可持续发展观”、“创新教育观”、“个性教育观”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研究高等教育理念,必须把握好几个视野:全球的视野、发展的视野、多元的视野,即处理好国际与本土、传统与革新、单一与多元的关系。现代大学尽管有着较大的开放性与国际性,但大学首先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所有,是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及社会现实基础之上;现代大学确实有着大学传统的精髓,但现代大学与传统的大学从性质、功能到运作都已相差甚远,今非昔比;现代大学已经从“乡村”发展为“多功能城镇”,大学的功能已高度分化,大学出现了各种的形态与特征,如综合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社区学院等等,为此,不同的大学应该具有不同的定位,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确立符合自己特点的大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5.
  [2] 王承绪主编.高等教育新论——跨科学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8.
  [3] 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58.
  [4]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8.
  [5] 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5.
  [6] 目前,大学与高等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其指称相互重叠,属性有其共同的地方;在世界高等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它们一度曾经是完全等同的内涵外延。为了行文方便,避免概念冲突与误解,在本文中,不作严格区分。同理,把大学理念与高等教育理念视为等同。
  [7] UNESCO.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J].教育参考资料,1999,(3).
  [8] UNESCO.促进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J].教育参考资料,1999,(7-8).
  [9] 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10]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转引自杨东平编.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1.
  [11] 韩延明.大学理念探析[D].厦门:厦门大学高教所,1999.
  [12] [美]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2.
  [13] 眭依凡.大学理念的哲学基础及大学理念的偏失[J].江苏高教,2000,(5).
  [14] 肖海涛.大学理想的哲学基础[J].江苏高教,2000,(2).
  [15] 刘振天.关于大学理念的再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5).
  [16] 张应强.现代化的忧思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17] 王建华.中国高等教育理念近代化初探[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18] 杨德广.现代大学的性质与功能之浅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19] 王冀生.大学精神与制度创新[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1).


关于大学理念发展的历史考察(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56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综合教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