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 谭晓鹰
【摘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不合理的环境观念。要改变人的观念,必有依赖于适当的环境教育。而中学历史教学承担着环境教育的任务。但在教学实践中,中学历史教学的环境教育功能却没有发挥出来。如何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好的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2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反而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等等,已经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人类自身的安危,遏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从根本上说,人为破坏环境源于人类不合理的环境观念。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不合理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要改变人的观念,必有依赖于适当的环境教育。
一、环境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使命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境意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广大中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推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强化基础阶段环境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鼓励中小学开办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课堂。”可见,要达到真正的环境教育的目的,需要通过中小学各科教学的配合。说明中小学各科承担着环境教育的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同样承担着环境教育的任务。
首先,历史学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社会功能的学科。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历史之于当代人,起着借鉴的功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由错误的环境观念指导的错误的行为,最终让后人成为受害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云贵高原的石漠化等,都是自古以来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导致的。而“史学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 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历经曲折、战胜困难,积累了丰富的认识自然的经验。我国古代许多关于地理的著作,出现了天人相关理论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况也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当代人应该从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取知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才能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遏制或避免环境问题的出现。
其次,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从课程的设置上讲,环境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学者指出,课程的本体功能是培养人,进而提出“课程的广度与深度,决定着个人的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课程的丰富的、全面的、生气勃勃的,个人就可能拥有广博的精神世界、美好高尚的修养和情操,相反,贫乏的、狭隘的、沉闷呆板的课程只能使个人的发展带上畸形片面的色彩”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忽略了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教育,片面强调考试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标准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中指出,要“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环境教育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学生对人类自身生存境况的了解,培养他们全面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格,成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缺失
虽然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天然的环境教育的功能,又承担着环境教育的任务,但在教学实践中,中学历史教学的环境教育功能却没有发挥出来。究其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课程目标中环境教育的缺失。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积累性等特点。如前所述,环境教育应该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不管是以前的教学大纲,还是今天的课程标准,都没有将环境教育纳入课程目标中。致使教师在确定具有的教学目标时,难以融入环境教育的内容,忽略的环境教育。新课程标准下,有部分课文加入了环境教育的内容,比如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探究学习总结”中插入了一幅图片——“机器时代的‘享受’”,并提供相应材料,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是一些有益的改变。但这些知识点散落在教材中,难以达到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等要求。这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缺失最根本的问题所在。
2、应试模式下的环境教育无足轻重。
环境教育是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但当它游离于考试范围之外时,一切都变得无足轻重。新课改下,教师被要求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任何一个教育应该做的。但教师们同时要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师教学的最直接、最容易量化的标准。在教学任务繁重的中学历史课堂中,当环境教育脱离考试时,教师宁可舍弃这一较高的情感教育的要求而追求最直接的考试目标。这是应试模式下环境教育的一个尴尬处境。
3、教师环境教育意识的缺失。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方面,如果自身缺乏一定的环境素养,也很难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而目前的状况是,很多教师在自己的学生时代,很少接触到环境教育的内容,工作以后也鲜有涉足。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意识、环境素养的不足,以致于即使教师有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环保教育,也会因为无法制定切实的环境教育目标,挖掘隐含的环保知识等原因,而无法设计、组织和开展环境教育。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环境教育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好的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功 《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643.html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 谭晓鹰
【摘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不合理的环境观念。要改变人的观念,必有依赖于适当的环境教育。而中学历史教学承担着环境教育的任务。但在教学实践中,中学历史教学的环境教育功能却没有发挥出来。如何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好的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2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反而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等等,已经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人类自身的安危,遏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从根本上说,人为破坏环境源于人类不合理的环境观念。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不合理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要改变人的观念,必有依赖于适当的环境教育。
一、环境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使命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境意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广大中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推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强化基础阶段环境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鼓励中小学开办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课堂。”可见,要达到真正的环境教育的目的,需要通过中小学各科教学的配合。说明中小学各科承担着环境教育的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同样承担着环境教育的任务。
首先,历史学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社会功能的学科。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历史之于当代人,起着借鉴的功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由错误的环境观念指导的错误的行为,最终让后人成为受害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云贵高原的石漠化等,都是自古以来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导致的。而“史学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 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历经曲折、战胜困难,积累了丰富的认识自然的经验。我国古代许多关于地理的著作,出现了天人相关理论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况也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当代人应该从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取知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才能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遏制或避免环境问题的出现。
其次,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从课程的设置上讲,环境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学者指出,课程的本体功能是培养人,进而提出“课程的广度与深度,决定着个人的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课程的丰富的、全面的、生气勃勃的,个人就可能拥有广博的精神世界、美好高尚的修养和情操,相反,贫乏的、狭隘的、沉闷呆板的课程只能使个人的发展带上畸形片面的色彩”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忽略了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教育,片面强调考试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标准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中指出,要“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环境教育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学生对人类自身生存境况的了解,培养他们全面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格,成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缺失
虽然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天然的环境教育的功能,又承担着环境教育的任务,但在教学实践中,中学历史教学的环境教育功能却没有发挥出来。究其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课程目标中环境教育的缺失。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积累性等特点。如前所述,环境教育应该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不管是以前的教学大纲,还是今天的课程标准,都没有将环境教育纳入课程目标中。致使教师在确定具有的教学目标时,难以融入环境教育的内容,忽略的环境教育。新课程标准下,有部分课文加入了环境教育的内容,比如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探究学习总结”中插入了一幅图片——“机器时代的‘享受’”,并提供相应材料,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是一些有益的改变。但这些知识点散落在教材中,难以达到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等要求。这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缺失最根本的问题所在。
2、应试模式下的环境教育无足轻重。
环境教育是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但当它游离于考试范围之外时,一切都变得无足轻重。新课改下,教师被要求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任何一个教育应该做的。但教师们同时要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师教学的最直接、最容易量化的标准。在教学任务繁重的中学历史课堂中,当环境教育脱离考试时,教师宁可舍弃这一较高的情感教育的要求而追求最直接的考试目标。这是应试模式下环境教育的一个尴尬处境。
3、教师环境教育意识的缺失。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方面,如果自身缺乏一定的环境素养,也很难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而目前的状况是,很多教师在自己的学生时代,很少接触到环境教育的内容,工作以后也鲜有涉足。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意识、环境素养的不足,以致于即使教师有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环保教育,也会因为无法制定切实的环境教育目标,挖掘隐含的环保知识等原因,而无法设计、组织和开展环境教育。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环境教育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好的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功 《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