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主 题 词:主体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把“主体教育”思想和实施《指导纲要》结合起来,归纳并整合出“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二)提出问题,主动探究。
(三)互动研究,合作学习。
(四)全员参与,亲历过程。
(五)启发思维,解决问题。
(六)展示作品,体验成功。
教学应有一定的模式,但绝不要有定式,贵在得法。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正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维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它来源于深刻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总结。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创设教学模式。
1995年9月我校开始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主体教育理论及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课题,至今已经9年多了。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后,如何把主体教育理论和《指导纲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在总课题组和裴娣娜教授的指导下,在我校课题的督促检查下,我校的实验研究已经深入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施层面,把“主体教育”思想和实施《指导纲要》结合起来,归纳并整合出“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主动参与。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任务或问题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环境,诱发、驱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的探索、思考与解决的活动。这种情境创设要活泼、新颖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
例如:在讲《插入自选图形》一课时,把当时我们正准备建新校的事告诉了同学们,并说明大学正在征集新校的建设蓝图,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一幅我们新校的图纸,看看我们哪一位同学的设计能够表现出我们全校师生的心愿,同学们在这种情境下,在一种争取最好的想法及好胜的心理愿望和热情下,认真的设计,并在设计中学到了本课应该学到的计算机操作。
(二)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教学论中的重要策略之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承担的任务,所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性和创造能力的基础,问题能力在于学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则在于老师的引导。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提出问题通常有三个主要阶段:1、教师提出问题。从探究式学习的层面讲,“教师提出问题”不仅仅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第一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示范。通过教师提出问题的示范,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鼠标游戏》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对鼠标的操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老师提出“在游戏中用到了几种鼠标的操作?把几种主要操作的区别说出来?你认为哪种操作最应该掌握?”这样通过几课的学习,学生就逐渐知道了在学习之中如何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问为什么、怎么做?
2、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第二阶段。大多是教师提出几个可供研究的问题,由学生从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和确定自己研究的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完成问题的筛选和问题的确定”是培养的第三阶段。
如:在学习《认识键盘》一课,同学提出了“为什么键盘要划分那么多的区?键盘上的字母为什么不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为什么手指导要放在基本键上?为什么右手小拇指导要负责那么多的键?……”。通过同学们思考、讨论之后,觉得在当前要解决的,能够帮助大家学习的是“为什么键盘要划分那么多的区?为什么手指导要放在基本键上?”这两个问题,决定研究它们。通过研究,同学们发现键盘分区之后,给我们的操作带来很大的方便,想找到某一个键很容易,只要到它所在的区域中找就可以了,这个问题在同学们的商讨下就被解决了;手指放在基本键上,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快捷,而且手指分工明确,就不容易打错,这个问题也被解决了……大家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慢慢地学会了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和确定自己研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所以提出的问题都应该注意:问题要明确、适度;问题宜小不宜大;问题宜具体不宜抽象。
切忌虚晃一枪,做做样子,把问题的确定圈定在教师预先设计的范围之内,貌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还是学生为教师服务,为教师的教学展示服务,还不是以学生为本,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三)互动研究,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在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只有师生间的交往,师生互动。对学生而言,同学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大致在同一水平上,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存在像师生交往那样的代沟。相对来讲是平等的、自然的、随意的,更易于接近、交流和沟通。所以,首先要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交往观,要认识到,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在生生互动中亲历过程,学到知识和方法,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与人合作,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自我意识。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在具体实施上有不同的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操作观察法、自己试验法、资料调查法、信息搜集法等。这些方法往往不是单一进行的,可以综合或穿插使用。
例如:在讲任何一项操作时,都要让学生进行操作、观察,这时就用到了操作观察法,而在操作观察之中,针对不同问题,还需要同学小组内进行讨论,就要用到小组讨论法,有的操作还需要每个同学都在试验中寻找答案……所以每一个学习操作过程都是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穿插进行的,以到达学习的最终目标。
(四)全员参与,亲历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亲历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我们要在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方法、学会体验、学会学习。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都要亲历探究过程。在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学生自行探究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提供必要的方法。
任何一项操作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让学生亲历过程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失败与成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由失败转入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学习中的酸、甜、苦、辣,体会操作的全经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注重人本位,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全员参与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启发思维,解决问题。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强调的是启发,是指导。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的指导,绝不是各种形式的灌输,作为教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做到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定;参谋不代谋。
在指导学生得出结论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得出结论,不要把结论以任何方式硬塞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学生在经历了探究过程以后,即使没有得出结论,也是正常的现象,不要以结论作为评价学生探究过程的唯一标准。
(六)展示作品,体验成功。展示成果,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需要,还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可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评价, 《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787.html
内容摘要: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把“主体教育”思想和实施《指导纲要》结合起来,归纳并整合出“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二)提出问题,主动探究。
(三)互动研究,合作学习。
(四)全员参与,亲历过程。
(五)启发思维,解决问题。
(六)展示作品,体验成功。
教学应有一定的模式,但绝不要有定式,贵在得法。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正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维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它来源于深刻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总结。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创设教学模式。
1995年9月我校开始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主体教育理论及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课题,至今已经9年多了。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后,如何把主体教育理论和《指导纲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在总课题组和裴娣娜教授的指导下,在我校课题的督促检查下,我校的实验研究已经深入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施层面,把“主体教育”思想和实施《指导纲要》结合起来,归纳并整合出“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主动参与。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任务或问题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环境,诱发、驱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的探索、思考与解决的活动。这种情境创设要活泼、新颖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
例如:在讲《插入自选图形》一课时,把当时我们正准备建新校的事告诉了同学们,并说明大学正在征集新校的建设蓝图,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一幅我们新校的图纸,看看我们哪一位同学的设计能够表现出我们全校师生的心愿,同学们在这种情境下,在一种争取最好的想法及好胜的心理愿望和热情下,认真的设计,并在设计中学到了本课应该学到的计算机操作。
(二)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教学论中的重要策略之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承担的任务,所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性和创造能力的基础,问题能力在于学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则在于老师的引导。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提出问题通常有三个主要阶段:1、教师提出问题。从探究式学习的层面讲,“教师提出问题”不仅仅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第一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示范。通过教师提出问题的示范,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鼠标游戏》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对鼠标的操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老师提出“在游戏中用到了几种鼠标的操作?把几种主要操作的区别说出来?你认为哪种操作最应该掌握?”这样通过几课的学习,学生就逐渐知道了在学习之中如何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问为什么、怎么做?
2、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第二阶段。大多是教师提出几个可供研究的问题,由学生从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和确定自己研究的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完成问题的筛选和问题的确定”是培养的第三阶段。
如:在学习《认识键盘》一课,同学提出了“为什么键盘要划分那么多的区?键盘上的字母为什么不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为什么手指导要放在基本键上?为什么右手小拇指导要负责那么多的键?……”。通过同学们思考、讨论之后,觉得在当前要解决的,能够帮助大家学习的是“为什么键盘要划分那么多的区?为什么手指导要放在基本键上?”这两个问题,决定研究它们。通过研究,同学们发现键盘分区之后,给我们的操作带来很大的方便,想找到某一个键很容易,只要到它所在的区域中找就可以了,这个问题在同学们的商讨下就被解决了;手指放在基本键上,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快捷,而且手指分工明确,就不容易打错,这个问题也被解决了……大家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慢慢地学会了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和确定自己研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所以提出的问题都应该注意:问题要明确、适度;问题宜小不宜大;问题宜具体不宜抽象。
切忌虚晃一枪,做做样子,把问题的确定圈定在教师预先设计的范围之内,貌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还是学生为教师服务,为教师的教学展示服务,还不是以学生为本,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三)互动研究,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在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只有师生间的交往,师生互动。对学生而言,同学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大致在同一水平上,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存在像师生交往那样的代沟。相对来讲是平等的、自然的、随意的,更易于接近、交流和沟通。所以,首先要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交往观,要认识到,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在生生互动中亲历过程,学到知识和方法,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与人合作,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自我意识。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在具体实施上有不同的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操作观察法、自己试验法、资料调查法、信息搜集法等。这些方法往往不是单一进行的,可以综合或穿插使用。
例如:在讲任何一项操作时,都要让学生进行操作、观察,这时就用到了操作观察法,而在操作观察之中,针对不同问题,还需要同学小组内进行讨论,就要用到小组讨论法,有的操作还需要每个同学都在试验中寻找答案……所以每一个学习操作过程都是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穿插进行的,以到达学习的最终目标。
(四)全员参与,亲历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亲历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我们要在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方法、学会体验、学会学习。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都要亲历探究过程。在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学生自行探究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提供必要的方法。
任何一项操作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让学生亲历过程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失败与成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由失败转入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学习中的酸、甜、苦、辣,体会操作的全经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注重人本位,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全员参与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启发思维,解决问题。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强调的是启发,是指导。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的指导,绝不是各种形式的灌输,作为教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做到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定;参谋不代谋。
在指导学生得出结论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得出结论,不要把结论以任何方式硬塞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学生在经历了探究过程以后,即使没有得出结论,也是正常的现象,不要以结论作为评价学生探究过程的唯一标准。
(六)展示作品,体验成功。展示成果,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需要,还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可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评价, 《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