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材料投放的缺失性策略论文
游戏材料投放的缺失性策略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蒋静
案例情景一:
“娃娃家”的场景:一张床,床上有一个布娃娃,有一张小桌子,两张小凳子,桌子上有缩小版的燃气灶、碗、盘、勺子、奶瓶以及各种塑料蔬果等。还有用纸箱或纸板制作的一些诸如微波炉、电视机、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
“娃娃家”的活动:可可今天是娃娃家的爸爸,乐乐今天是娃娃家的妈妈,爸爸可可从医院拿了药片回来往桌子上一放转身准备离开,妈妈乐乐叫住了他:“爸爸,爸爸,你老把我和孩子丢在家里,自己到处乱跑!”“那我们一起出去。”爸爸说。妈妈乐乐马上摇头说:“都出去了,谁做饭?现在轮到你在家做饭,我带孩子去超市逛逛。”妈妈的话还没说完,爸爸已经跑掉了。
原因分析:
“娃娃家”是经久不衰的典型角色区游戏。从观念上来说,几乎没有人不认同“娃娃家”是孩子最喜爱的游戏之一。但事实上,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许多孩子在“娃娃家”常常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要么在“家”做一些单调的工作,要么就频繁外出,流连忘返。“娃娃家”的游戏主题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生活,如做饭、吃饭、照顾小宝宝、整理房间、洗涤衣物等;一是与其他区域相联系而生发出的活动,如去“餐厅”吃饭、去“菜市场”买菜、去“医院”看病。去“理发店”理发、去“超市”购物等。应该说,其他角色区的存在拓展了“娃娃家”的游戏主题,但如果孩子只对参与其他角色区有兴趣,而对“娃娃家”里的活动反应比较消极,那就值得我们反思了。原因何在?
单单看“娃娃家”的场景,我们就可以推想幼儿可能开展的活动:抱娃娃,喂娃娃吃东西,在桌子上摆弄蔬菜、水果和碗盘,开关家用电器。这些活动对于幼儿动作的要求比较单一。由于所有物品都是现成的,没什么变化或延展活动情节的余地,幼儿无需太长时间就可以一一玩遍,接下来就无所事事了。如果多玩几次“娃娃家”游戏,幼儿更玩不出什么新花样,要么简单重复,要么向“外”发展。
案例情景二:
“超市”的场景:很多货架上摆放着各种瓶子、罐子、盒子,自制的收银机等。
“超市”的活动:浩浩今天是超市的售货员,只见他一边包着糖果,一边用眼睛斜瞟着从他面前走过的同伴,大约2分钟的样子他起来把货架上的物品铺铺平,又坐下继续包糖果。看到佑佑走过来,他马上起身满脸堆笑着问:“你买什么?”佑佑指了指饮料,浩浩马上把饮料拿给他。佑佑拿了准备走,浩浩说:“给钱。”佑佑拿出卡给浩浩,浩浩假装刷了一下把卡还给佑佑,佑佑拿着卡走了,浩浩又坐下,到处看看,然后趴在柜子上自言自语说:“又没客人了。”
原因分析:
超市的游戏也是一种角色扮演,幼儿园班级的超市游戏都是孩子模仿成人的买卖活动,在很多幼儿园,“超市”的典型场景是这样的: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种物品,没有客人来的时候超市的工作人员就无事可做,或者只是做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如包糖果之类的劳动,孩子没有兴趣,没有交流,几乎所有班级创设的超市的情景都是给超市提供一个自制的收银机,让孩子一直在假装模拟的情景下游戏,没有给予孩子发展的一定支撑。
相关策略:
教师通过提供不同区域的缺失性游戏材料,既能提高指导游戏的效果,还能吸引孩子主动参与环境创设,增加环境创设的多样性与创新性,提高幼儿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材料亏损法或材料缺失法是一个从平行游戏向规则游戏、集体游戏过渡的很好的办法,是促进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很好的途径,既能发现孩子存在的社会问题,又能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和自主管理。
一、材料缺失法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孩子自备游戏材料
幼儿在“娃娃家”活动中行为很容易受到材料本身所预示的功能的限制。不同的材料营造着不同的游戏情境,暗示着不同的活动方式,制约着游戏者的角色行为。例如,手推车暗示幼儿可以推车外出购物;各种类型的衣服示意幼儿可以给娃娃穿脱衣服或整理衣物;一把小锤子可能生发出修理活动;而幼儿只有在自主地进行大量的切割、翻炒、盛放等活动,游戏才有乐趣可言。
可见,“娃娃家”没有声音,各自玩各自的,留不住人的根源在于游戏材料。(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游戏材料在种类、可操作性上的不足是导致“娃娃家”游戏缺乏吸引力的关键原因。而操作材料还存在着可操作性程度的不同,可操作性强的材料相对来说更富于变化,幼儿可以用更多的动作类型和方式来操作这种材料,故而摆弄的时间也更持久。
因此我对“娃娃家”的游戏材料进行了调整,只留下了锅灶及简单刀具,孩子们游戏时向我提出抗议:“娃娃家”游戏的东西少了。教师乘势引导,最后制定出新的游戏规则:凡是选择玩“娃娃家”游戏的孩子每次要带一样真的蔬菜和干果来园,并且在游戏结束后让全班孩子品尝他们的劳动成果。下午请带东西来的孩子把东西、蔬菜与未用完的干果带回家,不留给第二天玩游戏的孩子。每天孩子自带的“娃娃家”游戏材料新鲜真实,丰富多样,便于孩子操作,引发出孩子的游戏兴趣与社会性交往,也增强了孩子的任务意识和参与的主动性,“娃娃家”成了班级孩子热门的游戏选择。
二、材料缺失法引发孩子主动学习——孩子自选游戏材料
在以往的游戏中,所需的材料一般都是由教师为幼儿准备的,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幼儿思考的能力和动手创新的能力,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为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自主意识,我尝试让幼儿自己动手准备游戏材料。区域环境作为幼儿活动的“小天地”,作为一个小团体的“小社会”,应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其社会性认知与自主学习会获得不断的提高。
例如:在创设超市环境提供超市游戏材料中,只提供少量教师自制的材料,然后组织孩子讨论:超市里应该有什么?可是我们班上的“超市”里没有怎么办?引导孩子自发地为“超市”进货。幼儿通过参观超市,了解超市商品的种类,商品的各种包装袋,和家长共同讨论包装袋上的条形码、文字、图案、生产日期等,最后,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作用于环境的创设。幼儿了解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参与的过程、关注社会的过程。与此同时,幼儿的社会认知系统也得到了丰富与提升。引导孩子为超市的货物进行定价,在商品定价统-1元的基础上,让孩子自己运用多种方法,如用实物、用点数等能明确计算出买卖的价格,在这样的活动中发展了孩子的计算能力,又发展了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我班每天选择“超市”游戏的孩子都会很忙碌,但大家都争相进行这一游戏。
三、材料缺失法促进孩子主动交往——孩子自己收集游戏材料
如班级区域游戏“树皮的艺术”的环境创设中,老师只提供树皮创作的作品示范,其余所有的树皮等材料都需要孩子和家长收集,这样不仅丰富了区域环境的创设,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发展了孩子活动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在收集中,孩子了解了不同树皮的形状、纹路等特点,还对树皮进行了分类,了解到哪些树皮缺少,自己要有针对性地去寻找。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的社会性得到了发展,即使不是游戏时间,孩子之间的话题也很多,如什么树皮是什么样的?班上什么树皮少了?什么树皮多?哪儿有大树被砍倒了,什么地方有什么树皮?用什么方法取树皮比较好?什么样的树皮不能取?在这样的互动中孩子的主动交往有了发展。
四、材料缺失法促进区域动态发展——孩子定期补充材料
区域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如教师在语言区的环境创设中,图书材料等投放不要一次性太多,而是定期进行更新,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孩子学会修补图书,制作图书,竞赛讲故事,还可以引发孩子自发地把家里的一些图书带到幼儿园与大家进行分享,这样可以始终保持图书区游戏的新颖性、动态性。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相互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介绍自己的新书,并时常阅读新到的科技等书籍,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提供服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区域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的环境创设作为依托,孩子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产生兴趣、灵感,进而获得发展。但很多时候,教师在环境的创设、条件的提供方面占主导地位,容易忽略孩子参与的作用。区角中的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之一,也是区角环境创设的标志体现,更是开展区角活动的重要保证。依据实际情况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投放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欲望,推进其探索的意识,提升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是我们一直的追求,而提供缺失性材料,充分挖掘资源,不失为大班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方法。 《游戏材料投放的缺失性策略论文》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852.html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蒋静
案例情景一:
“娃娃家”的场景:一张床,床上有一个布娃娃,有一张小桌子,两张小凳子,桌子上有缩小版的燃气灶、碗、盘、勺子、奶瓶以及各种塑料蔬果等。还有用纸箱或纸板制作的一些诸如微波炉、电视机、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
“娃娃家”的活动:可可今天是娃娃家的爸爸,乐乐今天是娃娃家的妈妈,爸爸可可从医院拿了药片回来往桌子上一放转身准备离开,妈妈乐乐叫住了他:“爸爸,爸爸,你老把我和孩子丢在家里,自己到处乱跑!”“那我们一起出去。”爸爸说。妈妈乐乐马上摇头说:“都出去了,谁做饭?现在轮到你在家做饭,我带孩子去超市逛逛。”妈妈的话还没说完,爸爸已经跑掉了。
原因分析:
“娃娃家”是经久不衰的典型角色区游戏。从观念上来说,几乎没有人不认同“娃娃家”是孩子最喜爱的游戏之一。但事实上,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许多孩子在“娃娃家”常常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要么在“家”做一些单调的工作,要么就频繁外出,流连忘返。“娃娃家”的游戏主题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生活,如做饭、吃饭、照顾小宝宝、整理房间、洗涤衣物等;一是与其他区域相联系而生发出的活动,如去“餐厅”吃饭、去“菜市场”买菜、去“医院”看病。去“理发店”理发、去“超市”购物等。应该说,其他角色区的存在拓展了“娃娃家”的游戏主题,但如果孩子只对参与其他角色区有兴趣,而对“娃娃家”里的活动反应比较消极,那就值得我们反思了。原因何在?
单单看“娃娃家”的场景,我们就可以推想幼儿可能开展的活动:抱娃娃,喂娃娃吃东西,在桌子上摆弄蔬菜、水果和碗盘,开关家用电器。这些活动对于幼儿动作的要求比较单一。由于所有物品都是现成的,没什么变化或延展活动情节的余地,幼儿无需太长时间就可以一一玩遍,接下来就无所事事了。如果多玩几次“娃娃家”游戏,幼儿更玩不出什么新花样,要么简单重复,要么向“外”发展。
案例情景二:
“超市”的场景:很多货架上摆放着各种瓶子、罐子、盒子,自制的收银机等。
“超市”的活动:浩浩今天是超市的售货员,只见他一边包着糖果,一边用眼睛斜瞟着从他面前走过的同伴,大约2分钟的样子他起来把货架上的物品铺铺平,又坐下继续包糖果。看到佑佑走过来,他马上起身满脸堆笑着问:“你买什么?”佑佑指了指饮料,浩浩马上把饮料拿给他。佑佑拿了准备走,浩浩说:“给钱。”佑佑拿出卡给浩浩,浩浩假装刷了一下把卡还给佑佑,佑佑拿着卡走了,浩浩又坐下,到处看看,然后趴在柜子上自言自语说:“又没客人了。”
原因分析:
超市的游戏也是一种角色扮演,幼儿园班级的超市游戏都是孩子模仿成人的买卖活动,在很多幼儿园,“超市”的典型场景是这样的: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种物品,没有客人来的时候超市的工作人员就无事可做,或者只是做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如包糖果之类的劳动,孩子没有兴趣,没有交流,几乎所有班级创设的超市的情景都是给超市提供一个自制的收银机,让孩子一直在假装模拟的情景下游戏,没有给予孩子发展的一定支撑。
相关策略:
教师通过提供不同区域的缺失性游戏材料,既能提高指导游戏的效果,还能吸引孩子主动参与环境创设,增加环境创设的多样性与创新性,提高幼儿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材料亏损法或材料缺失法是一个从平行游戏向规则游戏、集体游戏过渡的很好的办法,是促进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很好的途径,既能发现孩子存在的社会问题,又能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和自主管理。
一、材料缺失法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孩子自备游戏材料
幼儿在“娃娃家”活动中行为很容易受到材料本身所预示的功能的限制。不同的材料营造着不同的游戏情境,暗示着不同的活动方式,制约着游戏者的角色行为。例如,手推车暗示幼儿可以推车外出购物;各种类型的衣服示意幼儿可以给娃娃穿脱衣服或整理衣物;一把小锤子可能生发出修理活动;而幼儿只有在自主地进行大量的切割、翻炒、盛放等活动,游戏才有乐趣可言。
可见,“娃娃家”没有声音,各自玩各自的,留不住人的根源在于游戏材料。(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游戏材料在种类、可操作性上的不足是导致“娃娃家”游戏缺乏吸引力的关键原因。而操作材料还存在着可操作性程度的不同,可操作性强的材料相对来说更富于变化,幼儿可以用更多的动作类型和方式来操作这种材料,故而摆弄的时间也更持久。
因此我对“娃娃家”的游戏材料进行了调整,只留下了锅灶及简单刀具,孩子们游戏时向我提出抗议:“娃娃家”游戏的东西少了。教师乘势引导,最后制定出新的游戏规则:凡是选择玩“娃娃家”游戏的孩子每次要带一样真的蔬菜和干果来园,并且在游戏结束后让全班孩子品尝他们的劳动成果。下午请带东西来的孩子把东西、蔬菜与未用完的干果带回家,不留给第二天玩游戏的孩子。每天孩子自带的“娃娃家”游戏材料新鲜真实,丰富多样,便于孩子操作,引发出孩子的游戏兴趣与社会性交往,也增强了孩子的任务意识和参与的主动性,“娃娃家”成了班级孩子热门的游戏选择。
二、材料缺失法引发孩子主动学习——孩子自选游戏材料
在以往的游戏中,所需的材料一般都是由教师为幼儿准备的,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幼儿思考的能力和动手创新的能力,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为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自主意识,我尝试让幼儿自己动手准备游戏材料。区域环境作为幼儿活动的“小天地”,作为一个小团体的“小社会”,应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其社会性认知与自主学习会获得不断的提高。
例如:在创设超市环境提供超市游戏材料中,只提供少量教师自制的材料,然后组织孩子讨论:超市里应该有什么?可是我们班上的“超市”里没有怎么办?引导孩子自发地为“超市”进货。幼儿通过参观超市,了解超市商品的种类,商品的各种包装袋,和家长共同讨论包装袋上的条形码、文字、图案、生产日期等,最后,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作用于环境的创设。幼儿了解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参与的过程、关注社会的过程。与此同时,幼儿的社会认知系统也得到了丰富与提升。引导孩子为超市的货物进行定价,在商品定价统-1元的基础上,让孩子自己运用多种方法,如用实物、用点数等能明确计算出买卖的价格,在这样的活动中发展了孩子的计算能力,又发展了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我班每天选择“超市”游戏的孩子都会很忙碌,但大家都争相进行这一游戏。
三、材料缺失法促进孩子主动交往——孩子自己收集游戏材料
如班级区域游戏“树皮的艺术”的环境创设中,老师只提供树皮创作的作品示范,其余所有的树皮等材料都需要孩子和家长收集,这样不仅丰富了区域环境的创设,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发展了孩子活动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在收集中,孩子了解了不同树皮的形状、纹路等特点,还对树皮进行了分类,了解到哪些树皮缺少,自己要有针对性地去寻找。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的社会性得到了发展,即使不是游戏时间,孩子之间的话题也很多,如什么树皮是什么样的?班上什么树皮少了?什么树皮多?哪儿有大树被砍倒了,什么地方有什么树皮?用什么方法取树皮比较好?什么样的树皮不能取?在这样的互动中孩子的主动交往有了发展。
四、材料缺失法促进区域动态发展——孩子定期补充材料
区域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如教师在语言区的环境创设中,图书材料等投放不要一次性太多,而是定期进行更新,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孩子学会修补图书,制作图书,竞赛讲故事,还可以引发孩子自发地把家里的一些图书带到幼儿园与大家进行分享,这样可以始终保持图书区游戏的新颖性、动态性。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相互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介绍自己的新书,并时常阅读新到的科技等书籍,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提供服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区域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的环境创设作为依托,孩子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产生兴趣、灵感,进而获得发展。但很多时候,教师在环境的创设、条件的提供方面占主导地位,容易忽略孩子参与的作用。区角中的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之一,也是区角环境创设的标志体现,更是开展区角活动的重要保证。依据实际情况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投放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欲望,推进其探索的意识,提升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是我们一直的追求,而提供缺失性材料,充分挖掘资源,不失为大班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方法。 《游戏材料投放的缺失性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