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
在新形势下,到底采取何种有效的手段,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笔者认为:开展“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较好地提高其实效。
1.从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特殊矛盾的角度出发,开展“知识验证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及其他社会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行为,“信”是纽带和关键。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教学实践中,我们较多地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信念。例如有的高一学生认为:“‘先富’帮‘后进’,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是幌子.实际上是利用‘帮助’在后进地区乘机捞一把。”针对这一实际思想认识,我们组织学生调查访问了省扶贫先进单应—一宁波慈兴集团。该企业近几年中,分别以资金、技术、产品业务和管理人员、工人业务培训等形式,先后扶持了6个“老少边”贫困地区的工厂,其中一个还成为丽水地区十大明星企业。学生在活动后说:“现在我们懂了.人间不尽是金钱关系。‘先富’帮‘后进’,实现共同富裕,我们信!”
2.从结合教学改革实际的角度出发,开展“兴趣爱好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执行新的教学计划,实施“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三板块”操作方法,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改善形象,吸引学生,改进方法,提高实效”,“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说教式为实践式”,成了我们教师的最新观念和工作方式。为此,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开设了“焦点与热点”、“新闻采编”等选修课和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研”兴趣活动小组。前者主要采取课堂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分散实践;后者则在教师的直接带领下,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上学期,我们组织学生走访市公安局,了解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状况、原因及预防,组织参观“万亩渔塘”,了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选修课、活动课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从结合教材行为锻炼要求的角度出发,开展“实践锻炼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实践锻炼”,是按照一定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没有实践锻炼,学生可能懂得许多“大道理”,如为什么要讲奉献,为什么要热爱劳动,为什么要艰苦奋斗,但却不一定有良好的奉献精神、自觉的劳动习惯和节俭行为,甚至出现“高分低德”的现象。我们根据教材行为要求,结合“规范”教育,开展以社会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双学”奉献活动,以社会公益劳动、学农等专业生产劳动为主的操作锻炼,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又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行为。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因涉及面广、难度大,一般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向学生提出建议,并参与、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实施。
总之,“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沟通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方法。实践证明,它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
《努力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916.html
1.从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特殊矛盾的角度出发,开展“知识验证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及其他社会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行为,“信”是纽带和关键。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教学实践中,我们较多地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信念。例如有的高一学生认为:“‘先富’帮‘后进’,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是幌子.实际上是利用‘帮助’在后进地区乘机捞一把。”针对这一实际思想认识,我们组织学生调查访问了省扶贫先进单应—一宁波慈兴集团。该企业近几年中,分别以资金、技术、产品业务和管理人员、工人业务培训等形式,先后扶持了6个“老少边”贫困地区的工厂,其中一个还成为丽水地区十大明星企业。学生在活动后说:“现在我们懂了.人间不尽是金钱关系。‘先富’帮‘后进’,实现共同富裕,我们信!”
2.从结合教学改革实际的角度出发,开展“兴趣爱好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执行新的教学计划,实施“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三板块”操作方法,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改善形象,吸引学生,改进方法,提高实效”,“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说教式为实践式”,成了我们教师的最新观念和工作方式。为此,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开设了“焦点与热点”、“新闻采编”等选修课和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研”兴趣活动小组。前者主要采取课堂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分散实践;后者则在教师的直接带领下,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上学期,我们组织学生走访市公安局,了解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状况、原因及预防,组织参观“万亩渔塘”,了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选修课、活动课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从结合教材行为锻炼要求的角度出发,开展“实践锻炼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实践锻炼”,是按照一定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没有实践锻炼,学生可能懂得许多“大道理”,如为什么要讲奉献,为什么要热爱劳动,为什么要艰苦奋斗,但却不一定有良好的奉献精神、自觉的劳动习惯和节俭行为,甚至出现“高分低德”的现象。我们根据教材行为要求,结合“规范”教育,开展以社会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双学”奉献活动,以社会公益劳动、学农等专业生产劳动为主的操作锻炼,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又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行为。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因涉及面广、难度大,一般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向学生提出建议,并参与、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实施。
总之,“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沟通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方法。实践证明,它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
《努力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