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工作的新机遇
烦了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模式,他们极力想摆脱这些束缚,寻找自由发展的空间。第三、网络还满足了青少年渴求友谊的特点。青少年需要友谊包括与异性的友谊,特别是现在独身子女时代,他们渴望交流,但这在现实中有很大的困难。西方哲学家休谟就说过:“‘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人痛苦的惩罚”,这是人类的共同本性。也怪不得孩子。第四、网络满足了青少年主体意识。在网络中他们自己说了算,不受任何人限制。那怕说错了也不担心别人的批评。总之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性。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特点,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可随时随地获取大量信息,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
网络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正如古人发明了刀子一样是一种进步。刀子可以用来杀人,但也可用来砍柴和砍杀凶猛的野兽。原始人能因为刀子能用来杀人而不用刀子吗?道理很简单。网络在给学校教育工作造成诸多麻烦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网络时代,该如何应对网络对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利用网络开发德育功能,正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我们不能一味采用“堵”的方法,疏导远比阻止好,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明白地告诉了人们这个道理。禁止学生玩游戏,禁止学生进网吧。这些看起来行得通、来得快的方法,却恰恰违背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殊不知越禁就越禁不住。学生正处在心理成熟期,逆反心理正是他们特点,也决定了“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学生一旦懂得了游戏、网吧的利弊,他们一定会正确处理好学习与游戏的关系。
第二、德育工作必须主动走进网络,填补网上“德育空白”。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拿起“武器”,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精心制作学生喜爱的网站,设计一些学生喜爱的网页,如“悄悄话”.“心理咨询”等等,让德育网站像警卫一样时时守候在这些青少年身边。特别是心理咨询,在网络中比现实中要好开展得多。因为网络中学生不用担心老师知道他是谁,他可以用匿名的方式来咨询。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做到的,它极大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在我班的班级网页中,有一个栏目是“班主任信箱”,是我和学生交流的窗口,通过它一方面使我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班主任工作较为主动,避免了一些偶发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解答了学生的疑难问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对我的信任度增加,更有利与我今后的工作。
第三、开展班级网页和个人网页设计比赛。班级网页设计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班级网页设计中,可根据班级实际,灵活设置栏目。如班级简介、班训、班规、班级目标、班级建设计划、学习园地、知识窗、团员之友等;个人网页设计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设计人生理想、个人小档案、特长展示、我喜爱的歌和文章等等。这比手抄报比赛优越得多。它可以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锻炼自己运用电脑的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开展网上讨论。学校可定时在网上开展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学生自己当坛主。这种形式比现实的讨论不知要好多少。现实讨论中,有的学生由于内向不敢发言,有的害怕说错出洋相或怕被人耻笑。但网上则没有这些顾虑。因为别人看不见他的面孔,他可以畅所欲言。我们经常在网络中发现,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在网络上完全是另外的一个人。他们的思维比现实中活跃得多,他们不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的思想,而且还很流畅。在讨论中再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五、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网络道德。教会学生区分网络与现实的异与同、网络中的利与弊,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免疫能力。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中的陌生人;不能将自己的住址和电话告诉别人;要遵守法律和道德,不能说脏话和谩骂,要用文明语言;更不能进入黄色网站和反动网站,因为这是违法行为。
令人可喜的是现在许多学校和德育工作者都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德育网站也已经有了身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办公室、全国青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联合召开了网上发布大会,向社会正式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标志着我国青少年上网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这一《公约》的发布实在是可喜可贺,也说明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上网的关注。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德育工作者参与进来,认真研究、探讨和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在网络上开辟和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网络,教育工作的新机遇(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944.html
网络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正如古人发明了刀子一样是一种进步。刀子可以用来杀人,但也可用来砍柴和砍杀凶猛的野兽。原始人能因为刀子能用来杀人而不用刀子吗?道理很简单。网络在给学校教育工作造成诸多麻烦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网络时代,该如何应对网络对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利用网络开发德育功能,正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我们不能一味采用“堵”的方法,疏导远比阻止好,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明白地告诉了人们这个道理。禁止学生玩游戏,禁止学生进网吧。这些看起来行得通、来得快的方法,却恰恰违背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殊不知越禁就越禁不住。学生正处在心理成熟期,逆反心理正是他们特点,也决定了“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学生一旦懂得了游戏、网吧的利弊,他们一定会正确处理好学习与游戏的关系。
第二、德育工作必须主动走进网络,填补网上“德育空白”。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拿起“武器”,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精心制作学生喜爱的网站,设计一些学生喜爱的网页,如“悄悄话”.“心理咨询”等等,让德育网站像警卫一样时时守候在这些青少年身边。特别是心理咨询,在网络中比现实中要好开展得多。因为网络中学生不用担心老师知道他是谁,他可以用匿名的方式来咨询。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做到的,它极大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在我班的班级网页中,有一个栏目是“班主任信箱”,是我和学生交流的窗口,通过它一方面使我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班主任工作较为主动,避免了一些偶发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解答了学生的疑难问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对我的信任度增加,更有利与我今后的工作。
第三、开展班级网页和个人网页设计比赛。班级网页设计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班级网页设计中,可根据班级实际,灵活设置栏目。如班级简介、班训、班规、班级目标、班级建设计划、学习园地、知识窗、团员之友等;个人网页设计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设计人生理想、个人小档案、特长展示、我喜爱的歌和文章等等。这比手抄报比赛优越得多。它可以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锻炼自己运用电脑的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开展网上讨论。学校可定时在网上开展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学生自己当坛主。这种形式比现实的讨论不知要好多少。现实讨论中,有的学生由于内向不敢发言,有的害怕说错出洋相或怕被人耻笑。但网上则没有这些顾虑。因为别人看不见他的面孔,他可以畅所欲言。我们经常在网络中发现,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在网络上完全是另外的一个人。他们的思维比现实中活跃得多,他们不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的思想,而且还很流畅。在讨论中再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五、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网络道德。教会学生区分网络与现实的异与同、网络中的利与弊,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免疫能力。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中的陌生人;不能将自己的住址和电话告诉别人;要遵守法律和道德,不能说脏话和谩骂,要用文明语言;更不能进入黄色网站和反动网站,因为这是违法行为。
令人可喜的是现在许多学校和德育工作者都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德育网站也已经有了身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办公室、全国青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联合召开了网上发布大会,向社会正式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标志着我国青少年上网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这一《公约》的发布实在是可喜可贺,也说明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上网的关注。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德育工作者参与进来,认真研究、探讨和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在网络上开辟和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网络,教育工作的新机遇(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