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幼教论文 >> 正文

重构“娃娃家”环境,促进幼儿适宜性发展


  重构“娃娃家”环境,促进幼儿适宜性发展
  
  苏州市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 周隽琰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其中,强调了游戏从环境创设到指导都要遵循“适宜”两字,即要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的适宜的游戏环境,这是保护幼儿行使游戏权利的具体体现。“儿童发展适宜性”的内涵包含三个层面,即年龄发展适宜性,即教育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适应;个体发展适宜性,即教育要与与每个儿童的特点相适应;文化适宜性,即教育要与每个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相适应。
  
  基于以上的教育理念,我们在组织幼儿的游戏活动时应当从总体上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和顺应儿童发展的差异性,提供最适宜的帮助,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然而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中,常常会出现对游戏认识不深入、对幼儿游戏的年龄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很好把握游戏“度”的问题。由此引发我们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创设一个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及游戏水平,能促进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满足幼儿全面发展需要的游戏环境?结合本园的课题研究,我们以“娃娃家”为出发点,从问题剖析的角度出发,探讨有助于幼儿发展适宜性游戏环境的创设策略。
  
  一、“娃娃家”游戏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1.情节单一,缺乏促进幼儿发展的层次性
  
  “娃娃家”游戏内容多以客人来访做客、爸爸妈妈外出购物、照顾宝宝为重点,孩子在游戏时也乐此不疲。但这些内容从小班开始,一直延续到大班,仍然没有丰富和拓展,我们看到的现状就是:去“娃娃家”玩的孩子越来越少,而老师们得出的结论也是:“大班孩子大了,对玩‘娃娃家’不感兴趣了,不爱玩了。”而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大班孩子仍爱玩“娃娃家”,只不过他们不爱玩“没劲”的“娃娃家”。
  
  2.材料杂乱,缺乏针对幼儿个体的目的性
  
  游戏环境的设置应该是以在儿童已有经验以及引导幼儿向着其最近发展区发展为目的,它的作用在于激发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可目前是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很多,幼儿可以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其结果是材料选了一大堆,幼儿却表现出心不在焉的状态;或是材料提供的难易程度不符合幼儿的操作能力,或不便于操作。
  
  3.设置传统,缺乏符合幼儿生活的时代性
  
  教师在布置班级环境、创设游戏环境时,习惯经验先行,几个区角一固定,物品一提供,就感觉完成了游戏区域的创设。因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成不变的环境,而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有电脑、手机、电磁炉,外出有私家车……这些时代的产物已经在幼儿生活中发挥作用了,可是在“娃娃家”里却没有出现,明显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脱轨了。
  
  二、重构“娃娃家”适宜环境的策略
  
  (一)充分把握年龄差异,设置适宜环境
  
  针对“娃娃家”游戏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为幼儿创设丰富游戏环境的同时还需要思考:环境能否与幼儿形成良好的交互作用,环境如何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以下就如何创设“娃娃家”游戏环境提出几点策略。
  
  1.充分把握幼儿游戏水平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处于独立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主要内容是重复操作、摆弄玩具;游戏主题单一、情节简单;幼儿之间交往少,主要与玩具发生作用。中班幼儿由于认识范围的扩大,游戏内容、情节比小班幼儿丰富多了;处于联合游戏阶段,想尝试所有的游戏主题;有较强的角色意识,交往有意愿,但技能不足;情节愈加丰富,但主题不稳定,常更换。大班幼儿游戏经验丰富,能主动反映多种多样的生活经验;主题新颖、内容丰富;会合作游戏,喜欢和同伴一起玩,能按自己的意愿主动选择并有计划地游戏;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2.合理进行游戏数量设置和空间安排
  
  小班幼儿的“娃娃家”在初期要设置多个,主要围绕“家”的经验开展游戏,具体数量要依据班级幼儿游戏状况而定。空间布置可简单、相仿,尤其在场地有限时,一个网状小吊床、一个娃娃、一些娃娃用品即构成了一个“娃娃家”空间,满足小班幼儿刚入园时的安全感需要。(范文网 fanwen.oyaya.net)中班幼儿“娃娃家”数量可适当减少,但投放材料要比小班丰富且有层次感,“娃娃家”之间的空间布置从内容到环境都可有不同特点,满足幼儿选择的需要。大班幼儿固定的“娃娃家”设置一般一个即够了,但空间要相对大些,满足幼儿自己设计、创意布置的需要,同时可提供移动的集物箱,鼓励大班幼儿自己规划设计喜欢的“娃娃家”。
  
  3.精心提供适宜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材料
  
  幼儿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游戏材料的提供并非越多越好,材料太多会使幼儿兴奋,分散注意力,幼儿会更多选择独立或平行游戏,同伴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小班,建议在“娃娃家”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对玩具材料的逼真程度较高。如放置多个煤气炉和碗盘、多份厨房用具等,这样可避免幼儿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要。中班,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鼓励玩多种主题或相同主题的游戏,如“娃娃家”可以有套房类的,也有简易类的,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有多个选择的机会,促进交往技能的发展。而在大班,则可以引导幼儿一起准备游戏材料及场地,材料可变性高,种类多、数量少,满足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快乐的需求。比如“娃娃家”就可以做成流动的,将物品放入可移动收集箱,幼儿直接选择空地,从布置“家”开始,幼儿的主动性被更多激发出来,教师则多放手,多用语言提示。
  
  (二)全面考虑班级特点,营造特色氛围
  
  教师在规划“娃娃家”环境时除了根据幼儿年龄差异设置,还应考虑班级的特点,以促进班级区域环境的整体和谐。班级环境特点包括班级的空间划分、整体色调、物品摆放等,它既受园所的硬件设施的制约,同时也融合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审美内涵。
  
  1.班级环境的整体和谐
  
  “娃娃家”环境与班级整体环境的和谐很重要。有的班级色彩感很强,很有冲击力,有的班级色调偏向静谧,感觉温馨;有的班级布艺运用较多,具有家的温馨感觉,有的班级小饰品丰富,显得特别可爱;有的班级秩序感很强,显得条理;有的班级布置错落,有层次感。那么我们在布置“娃娃家”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班级风格,将整体风格延续到“娃娃家”,有呼应有衔接。从一个小小“娃娃家”中窥见整个班级风貌,应避免突兀、不和谐。
  
  2.区域选择的科学合理
  
  幼儿园大部分班级的场所都是比较方正的,在规划游戏区域时只要合理科学,便于幼儿游戏即可。比如“娃娃家”比较适合与商场、点心店等近些,方便购物,与美工区、阅读区相对远些,避免干扰。但如果班级是不规则的,或是有一些小角落,我们在设计时,就不妨充分利用好这些小角落,精心设计,将娃娃家布置得别致而有趣味,更多吸引幼儿参与其中。比如有个班级是由多功能室改建的,班级面积较小,但有个较宽的拐角,教师就利用拐角的优势,巧妙地布置了一个舒适的“娃娃家”。由两堵墙面夹角形成的一个小天地成了孩子们快乐的小世界,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凸显无遗。
  
  3.教师审美的有机融入
  
  走进班级环境,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风格,而在小小的游戏区域中,我们更能在其中的细节上体会到教师的个人审美趋向和特点。整洁的分层储物箱、小圆桌上的一块小花布、放置小物件的饰物盒、可爱的小竹篮子……幼儿在娃娃家操作舒适、活动便捷,真正享受家的温馨。不难看到,在娃娃家这个“家”的布置上,是教师投入智慧和创意的地方。
  
  4.已有物质条件的改造与拓展
  
  因园所硬件、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我们也会碰到创设环境中的一些难题,比如场地和桌椅大小不合适,已有小物品的不足,物品损坏等。我们不妨尝试自己来用妙思加巧手进行改造。一个高低适宜的纸板箱,围上漂亮的布艺,就成了餐桌;方便面桶外加两个柄,就是一个暖锅;一块泡沫板可插各种串烧,解决了盘子少的问题。这样的巧手加工的确让娃娃家游戏增加更多精彩和亮点,有利于刺激幼儿积极游戏。
  
  (三)创新运用时代元素,紧贴幼儿生活
  
  在观察娃娃家现状时,很多娃娃家的游戏材料、游戏内容、游戏情节都与时代有脱节现象。我们有责任对传统“娃娃家”从内容到材料进行拓展。空间环境创设体现游戏性的同时,能反映幼儿近期的经验及关注的热点话题,这是对活动中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强调。
  
  1.体验到物品的现代化发展
  
  日新月异的新产品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创造惊喜。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敏感捕捉,理性筛选,将适合幼儿游戏的材料,适时投放在区域中。如可以增加手机,“爸爸”“妈妈”可以随时打电话了,而不仅局限于座机,同时手机的多种款式更能吸引幼儿。又如电脑,似乎比电视机更受幼儿欢迎。新产品的介入都很能博得幼儿“欢心”,究其原因,还是贴近了幼儿的现实生活,创设了让幼儿可以模仿成人世界的条件,这也是我们开展游戏的本质与核心。
  
  2.反映出生活方式的自然变化
  
  新产品的出现必定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娃娃家”当然也不例外。客人来访,可以使用可视电话了;“爸爸”“妈妈”要购物,可以网上订或电话预约了;还能抱着娃娃一起到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呢。这些与时代紧密相联的生活内容,充实到娃娃家中,不仅极大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丰富了游戏内容,还促进幼儿游戏情节的深入,我们能看到幼儿的热情、喜悦和成长。
  
  3.敏感角色服饰等细节的装饰
  
  在指导娃娃家游戏过程中,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幼儿很在意角色的标识、服饰配件等东西。如果我们在这些小东西上多花点精力,会明显感受到幼儿情绪的变化。给“妈妈”“奶奶”准备小花纹的漂亮围裙和蝴蝶结,给“爸爸”“爷爷”准备神气的领带和帽子,小床上的娃娃有可爱的小外套,购物小包有封口和拉链,小手机上还挂着小熊……这些都吸引着孩子们走进娃娃家,孩子们爱美的天性在这里得到了满足,愉快的情绪四处萦绕。
  
  (四)关注游戏情节进程,注入活水源头
  
  游戏环境创设并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它犹如一池活水,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空间,它要与游戏情节的深入、幼儿能力的发展进行交互与相融。
  
  1.重视游戏规划,灵活把握预设和生成
  
  有经验的教师会对幼儿的游戏水平进行预设,在游戏计划中体现环境与材料的阶段性投放与更换。但在强调自主性的游戏中,幼儿有支配和选择游戏的权利,游戏计划不再是纯粹的教师事先凭想象制定的,而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根据幼儿的需要及存在的问题来制定下一次的游戏计划。在为幼儿提供游戏主题和材料时,要考虑为什么、怎样做,有计划地给幼儿一个完整的过程体验和获得相关经验的机会。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将教育意图有计划地渗透到游戏环境的创设上。预期幼儿可能的发展趋向,有计划地抓住幼儿的现有经验,为幼儿提供能促使他们朝着可能达到的方向发展。在幼儿的游戏中不断生成心得计划,可以使游戏的开展更能满足儿童的需求和愿望,避免了游戏的盲目性和导演性。
  
  2.善用偶发事件,即时进行调整和引导
  
  游戏中的偶发事件不容轻视,有时一个创新点就能带动游戏深入,或引发一场讨论就能带来新的内容。当幼儿出现了寻求新材料的动机时,适时地提供材料有助于满足幼儿继续游戏的愿望;当幼儿游戏有了新主题,恰当的材料提供,能激发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当我们希望增加同伴交往机会时,不妨减少材料,促使幼儿面对挫折,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学会社会交往技能。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下,学会发现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抓住不同偶发事件,以此为契机,有效推动游戏的深入。
  
  3.教师主导作用的适时释放
  
  游戏并不是完全的幼儿自发行为,它需要教师在其中适当地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游戏有效深入。给予幼儿机会和许可,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善于发现游戏中的教育价值,及时以适当的方式作出应答,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
  
  心理学家指出,在促进幼儿早期教育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创设良好的环境。幼儿园游戏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通过幼儿的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从“娃娃家”开始探讨游戏环境对幼儿适宜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相信能将这个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话题,迁移到游戏的所有区域当中,带动整个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再研究、再思考、再创新,真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重构“娃娃家”环境,促进幼儿适宜性发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599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幼教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