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教学管理论文 >> 正文

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是靠几堂课、几次考试就能完成的


——构建学生道德养成的新平台
   

近几年来,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地区、一些学校对政治课、德育课的改革也有较大动作,如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等,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看来,要使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不能光靠表面热闹,更要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在课改实验中,诸多学科的教材、教法、学法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但政治课教学的变化却不大。政治课改革的落伍,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由于其本身的“课程化”特点造成的。

道德水准不能用考试分数来衡量

当前一些地区的政治课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纸上谈兵”、“以分取人”等,这就使得政治课费的劲最大,效果却最不明显。

一、“课程化”与道德修养的实践性相矛盾。人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有明显的养成性,没有实践活动的参与,所有道德灌输的最后效果为零。比如我们只向学生灌输要“做好事”的道德观念,但不重视“学雷锋”的活动实践,没向学生提供养成这种道德品质的机会和氛围,所以出现了这样的事实:“学雷锋”的口号叫得很响,但真正将雷锋精神内化为自己道德标准的学生却越来越少。这就是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化”的悲哀。

二、用考试分数来衡量道德水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高低有明显的社会性,需要社会的评价和认证;也只有参与社会的认证,受教育者才能在社会的评价中得到体验和满足,从而得到激励。而课程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的“德行”无法得到及时的社会评价,品德问题“不需修行出高德”,只需“考出高分”就可以了,“做人好”不如“作文好”,这种“以分估德”的做法脱离了社会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品德课堂上失去了修德养性的主动性,上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道德水平的提升,而是为了考试过关。课程化的思想政治没有起到修身启德的作用,却成为应试投机的手段。

生活体验是修德的必经之路

政治思想课一旦与其肩负的思想教育目标发生脱节,就失去了育人的功效。不妨拓宽思路,大胆实践。

一、可以开设专门课程。政治课原本传授的知识性问题,如法律常识、社会发展常识、政治常识等,可以开设专门的常识课,以传授知识为主。这些常识性问题可以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因为这样的考试并不是考“道德”,而是考“知识”。

二、可以道德教化的任务转配给语文、历史等课程。“学文以修身,读史以明志”,语文、历史课程所肩负的教化任务是很自然的,本应承担重要的人文道德教化任务。但事实是,这些本应以教化为重的课程现在也以传授知识为重了。我们反复要求要在各科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但是真正实行的学科却很少。

三、可以开设思想道德实践活动课。道德的形成有明显的养成性,离不开社会实践和个人体验。开设思想道德实践活动课,以真正的活动实践替代生硬的道德说教,更符合道德教育的规律,以考试论道德的现象便不会再出现。比如有许多学校开展的盲人一日体验实践活动,效果就很好,在活动中学生得到的关心、爱护、同情盲人的道德体验是无数节老式政治课所达不到的。道德实践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修德途径,也是必经之路。



道德的形成有明显的养成性,离不开社会实践和个人体验。学校应以真正的活动实践替代生硬的道德说教。图为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社区居委会担当“见习主任”,协助居委干部处理日常事务。

新华社发

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是摆花架子,每一堂课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请劳模进课堂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本报记者谢震霖摄 A41.JPG A42.JPG

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是靠几堂课、几次考试就能完成的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601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教学管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